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一輩子都想遷都,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朱元璋一輩子都想遷都,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一輩子都想遷都,背後究竟什麼原因?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在“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是年爲洪武元年。”明朝自此肇始。令人疑惑的是他對首都隻字未提。朱元璋曾說:“朕惟建邦基以成大業,興王之根本爲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模最重。”既然他那麼看重首都,明初選擇定都南京,難道還有什麼隱情嗎?

朱元璋的矛盾心態

朱元璋一輩子都想遷都,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事實上,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他剛進入南京,聽取了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低調發展自己的實力。擊敗陳友諒後,元朝派人許以高官厚祿,藉機拉攏朱元璋。名儒葉兌得知後,寫信給他,分析時局,權衡利弊,認爲:“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爲此,朱元璋着手加固南京城防。

儘管如此,南京仍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硬傷”。朱元璋深知南京位置偏安一隅,緊靠長江南岸,缺少戰略縱深,不利於對全國的控制。對外“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對內“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當地的宮殿是填湖而建的,地基不穩,下陷嚴重。朱元璋對此十分不滿,意欲另覓新都。

1367年是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朱元璋在南方戰勝了張士誠,由起義首領變成割據勢力,又派徐達和常遇春率軍北伐,計劃剿滅北方的殘元勢力,全面勝利指日可待。形勢的變化,使他對首都有了新的想法。

朱元璋的矛盾心態

朱元璋一輩子都想遷都,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第2張

事實上,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他剛進入南京,聽取了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低調發展自己的實力。擊敗陳友諒後,元朝派人許以高官厚祿,藉機拉攏朱元璋。名儒葉兌得知後,寫信給他,分析時局,權衡利弊,認爲:“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爲此,朱元璋着手加固南京城防。

儘管如此,南京仍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硬傷”。朱元璋深知南京位置偏安一隅,緊靠長江南岸,缺少戰略縱深,不利於對全國的控制。對外“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對內“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當地的宮殿是填湖而建的,地基不穩,下陷嚴重。朱元璋對此十分不滿,意欲另覓新都。

1367年是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朱元璋在南方戰勝了張士誠,由起義首領變成割據勢力,又派徐達和常遇春率軍北伐,計劃剿滅北方的殘元勢力,全面勝利指日可待。形勢的變化,使他對首都有了新的想法。

半途而廢的鳳陽

愛折騰的朱元璋並未就此罷手。定都南京後不久,他又計劃遷都鳳陽。與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等傳統都城相比,鳳陽顯得特立獨行。鳳陽地處淮河中游南岸,“南是山,北是灣,中間丘陵夾平川”,屬於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帶。當地“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有一定的建都條件。此外,鳳陽是朱元璋的家鄉,“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鳳陽建都如期開工,城牆“高三丈九尺五寸,女牆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朱元璋要求在城牆關鍵部位注入鐵水,磚瓦採用實名制,以便出現質量問題追查具體工匠。

遺憾的是朱元璋未能如願遷都鳳陽。鳳陽施工六年後,朱元璋前往視察,發現殿脊上隱約有人持刀打仗。《明史》稱:“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有厭鎮法。”朱元璋一怒之下殺死所有參與施工的工匠。從官宣看,鳳陽建都工期緊,報酬少,個別工匠企圖用“厭鎮法”實施報復。其實,這一說法不過是遮人耳目的說辭。在鳳陽施工的過程中,淮西舊部沆瀣一氣,魚肉鄉里,朱元璋發現後,果斷中止了遷都鳳陽的計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和羣臣再次討論定都事宜,洛陽,長安,汴梁,北京成爲熱門備選城市,他最後總結:“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意思是說長安、洛陽、汴京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應該愛惜民力,如果選擇北京,要重新規劃宮殿,也不容易。明朝遷都的計劃暫時擱置了。

改變歷史的西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以徐達爲首的西征軍,重創盤踞在西北的殘元王保保。朱元璋大喜,下令將奉元路改爲西安府,奉元重鎮長安,隨之改名爲西安。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西安建造鐘鼓樓,採用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最高等級,鐘鼓樓高36米,比天安門還高1.3米。通過這一建築,足以證明朱元璋對其的青睞有加。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疏陳言:“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這封奏疏戳中了朱元璋的癢癢肉。他和太子朱標商議之後,對遷都西安達成了一致。

八月,朱標受命對西安進行深入考察。返京之後,朱標向朱元璋彙報了西安的詳情,並且獻上陝西地圖。第二年五月,年僅38歲的朱標因旅途勞累感染風寒病逝。痛失太子的朱元璋悲痛不已,全力以赴培養朱標次子朱允炆,將他作爲自己的政治接班人,直到自己病逝再未提起過遷都之事。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作爲嫡長子的朱標“仁慈天性”,與四弟朱棣均由馬皇后撫養,兩人拜名士宋濂爲師,關係密切,感情深厚。如果朱標順利即位,即便進行削藩,朱棣出於“立嫡立長”和私人感情的約束,只能乖乖就範,否則他將失去政治和道義的制高點。所以說,一次遠赴西安的出差改變了明朝的發展軌跡。

朱標病逝後不久,朱元璋在《祭光祿寺竈神文》中悲痛地陳詞:“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其中透露出對遷都未成的無奈,也有對江山社稷的憂慮。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一結果並不是朱元璋想要的最佳方案,令人愛恨交織的明朝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