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密:在宋朝當個武將有多憋屈呢?

解密:在宋朝當個武將有多憋屈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密:在宋朝當個武將有多憋屈?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壬戌科舉放榜,當所有人的都爲狀元郎黃裳領銜的445個新科進士所折服時,著名文學家曾鞏卻注意到了一個人才。

這人叫何去非,他曾六次科舉失敗,最終以特奏名方式中式。

所謂特奏名,指的是宋朝一種特殊科舉,是爲了籠絡那些屢次落第的考生,授予其特奏名進士,讓其能出仕爲官,不過他們大多都擔任低級官員,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而何去非就是其中一員,也獲得了一個小官。但何去非非常有才華,他熟知兵法,精於軍事。曾鞏一下子就發現了他過人的才華,將其推薦給了宋神宗,舉行一場宮廷對策。何去非在宋神宗面試時,侃侃而談,議論宏焯,展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華。

宋神宗大爲讚賞,任命他爲右班殿直武學教授,不久又升爲左侍禁武學教授,並奉命受命校訂《武經七書》,書成之後,升爲武學博士。而後他又寫下《何博士備論》、《司馬法講議》、《三略講議》等不朽兵書,無一不是宋朝重要的軍事文獻。《武經七書》成書之後是宋朝第一必備軍事教材,而評論歷代將領用兵得失的《何博士備論》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人物評論集。

毫不誇張的說,何去非是宋朝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可他自從被宋神宗任命爲武官之後就很不樂意,他根本就不想當武官,他想做文官。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何去非有幸結識了蘇軾,蘇軾看到了何去非的兵法著作後,驚爲天人。蘇軾馬上向宋哲用寫下一篇名爲《舉何去非換文資狀》的奏章,要求將何去非由武官轉爲文官,奏章中蘇軾直言“去非雖善論兵,然本儒也,不樂爲武吏。又其他文章,無施不宜,慾望聖慈特予換一文資”。

解密:在宋朝當個武將有多憋屈呢?

何去非能折服蘇軾這樣的人物,其才華由此可見一斑。宋哲宗於是就任命何去非爲承奉郎,依舊擔任武學博士。何去非終於一嘗夙願,由武官轉爲了文官。

一年後,何去非仗義執言,批評時政,被下放到徐州任州學教授。蘇軾再次爲何去非求情,寫下《進何去非〈備論〉狀》的奏章,將何去非的《備論》舉薦給宋哲宗,爲其擔保道“若不爲所舉,臣甘伏所典”。可惜何去非卻沒有受到重用,終其一生,最高也不過擔任州縣通判。

一個如此傑出的軍事理論家竟然蹉跎一生,這對何去非來說固然可惜,對宋朝來說又何嘗不可悲呢?

實際上何去非的個人際遇正是宋朝重文輕武的一個縮影,是由當時時代背景所決定的。這還得從五代時期說起,五代是武將的天堂,後漢大將史弘肇曾大聲疾呼:“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而後晉軍閥安重榮更是直言不諱道:“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爾。”

受此影響,世人大多都以從軍爲發家之旅,就連不少文人也都棄文從武。

名將焦繼勳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本是一個讀書人,“少讀書有大志”,當他看到讀書沒有前途後,大喊道:“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而後他棄筆從戎,成爲五代時期一員大將,在宋朝擔任過彰德軍節度使,並且和宋太祖結成兒女親家,他的女兒嫁給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爲妃。等到趙匡胤以武將之身篡奪後周江山建立宋朝後,他爲了防止其他武將有樣學樣,開始糾正重武輕文之風。

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一聲高喊,“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此掀起一場讀書運動,宋朝讀書蔚然成風,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禁軍大將党進也開始掉起了書袋。宋朝文人地位開始節節攀登,武將不得不開始尊重讀書人,宋朝第一開國名將曹彬每次遇到文人士大夫“必引車避之”。

開寶五年(972年),趙匡胤在趙普的推薦下任命文武雙全、箭術高超的辛仲甫爲益州兵馬都監。可辛仲甫竟然拒絕上任,他認爲自己學的是先王之道,是個文官,不該去當武將。

最後還是趙匡胤好說歹說,才說服他上任,任期一結束,辛仲甫馬上就轉爲了文官,擔任三司戶部判官。實際上,宋朝在趙匡胤時期就開始崇文抑武了,只不過當時宋朝還沒有統一中原,武將還能發揮的空間。

等到宋太宗在巨大的爭議中繼位後,宋太宗馬上“方欲興文教,抑武事”,尤其是兩次北伐遼國失敗後,宋朝開始了徹底的崇文抑武政策。宋太宗崇文抑武之嚴重,就連當時一些文官都看不過去。

端拱二年(989年),著名文官大臣王禹偁就勸宋太宗“減儒冠之賜,以均戰士之功恩”,他甚至希望宋太宗“抑儒臣而激武臣”。可惜都被宋太宗給拒絕了,崇文抑武已經成爲宋朝國策

等到宋真宗繼位後,宋朝統治者更是將崇文抑武政策奉爲圭臬。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的狀元郎陳堯諮,他是端拱二年狀元陳堯叟的弟弟,同樣是狀元,他和哥哥不同的是,他也是個文武雙全的厲害人物,箭術超羣,出神入化,曾以錢幣爲的,一箭穿孔而過,人稱小由基。歐陽修在名作《賣油翁》中稱他爲“當世無雙”。

陳堯諮對自己的射術頗爲自得,經常在家射箭,結果有一天他母親怒罵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

罵完之後,陳母又狠狠的杖打陳堯諮一頓,並毀了他的金魚箭袋。後來宋真宗有意讓陳堯諮轉爲武職,並承諾會讓他擔任節度使,可陳堯諮被母親打了一頓後,再對武將沒有任何興趣,斷然拒絕。

可惜事與願違,後來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他因爲被政敵攻擊,改爲宿州觀察使,陳堯諮非常不樂意,還是劉太后親自出面才說服他上任。

結果,陳母又大罵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爲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乎?”在陳老太太看來,陳堯諮去當武臣簡直就是有辱門庭,無顏面見祖宗。

重文輕武的風氣到宋仁宗時期又達到了一個高峯,翰林學士承旨李維本來可以擔任樞密副使,但他因爲出使遼國時寫詩自稱小臣,因此被人抨擊,無緣宰執。心灰意冷的李維主動請求轉爲武官,擔任相州觀察使,此事一出,宋朝言官們將他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不知羞恥。

文官主動想做武官會被罵,那朝廷讓文官轉爲武官呢?

慶曆元年(1041年),宋朝在好水川大敗,宋朝爲了激勵士氣,突然下令將范仲淹、韓琦、龐籍、王沿四路主帥暫時由文官轉爲武官,擔任觀察使。范仲淹馬上反對道:“觀察使班待制下,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爲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爲伍,第恐爲賊所輕”。

范仲淹一反對,龐籍、王沿也斷然拒絕,堅辭不受;只有韓琦底氣不足,爲了將功贖罪,“忍辱負重”的答應了。范仲淹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唯獨不能接受成爲一個武官。文官不願擔任武臣,出身將門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慶曆三年(1043年)湖南瑤族造反,宋朝命嶽州知州楊畋去平叛,楊畋用了兩年時間平叛成功,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不要當武將了。楊畋是楊業弟弟楊重勳的曾孫,根正苗紅的楊家將。

他父親一直想把他培養成武將,可他卻以出身將門爲恥,最終他考上了進士,成爲了文官一員。文官不願做武臣也就算了,宋朝有的是武將,可宋朝文臣對武將的排斥、蔑視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宋朝人認爲軍功再大也不如中狀元來得風光,直言不諱的道:“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哥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

宋朝文官對武將的蔑視隨處可見。寇準曾和曹利用一同擔任樞密使,寇準經常指着曹利用的鼻子罵道:“君武夫耳,豈解此國家大事?”宋朝名將狄青擔任樞密副使後,宰相龐籍就輕蔑地稱他爲“赤樞”,非但大臣輕蔑狄青,就連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狄青第一次去樞密院上班。因爲晚到了些,迎接他的官員竟然當面不耐煩地罵道:“迎一赤老,累日不來!”

狄青可是這官員的頂頭上司,竟然連基本的官場禮儀都不顧了。

另一個大將王德用在擔任樞密使(和狄青共掌樞密院)時,立太子這樣的大事宰相文彥博和富弼都不跟他商量一下,完全視他這個樞密使如無物。

王德用發牢騷道:“置此一尊菩薩何地?”結果歐陽修聽說後,輕蔑的說道:“老衙官何所知?”

同樣遭遇的還有岳飛,岳飛多厲害的將領,可當何鑄提及岳飛時是這麼說的:“鑄豈區區爲一岳飛者”。何鑄雖然當時是在爲岳飛求情,輕蔑之意也十分明顯。

岳飛也不過是宋朝文官口中的區區,那其他人呢?文官輕蔑武將就算了,還格外排擠武將。

歐陽修曾公開宣稱:“大凡武臣嘗疑朝廷偏厚文臣,假有二人相爭,實是武臣理曲。”在歐陽修看來,宋朝武將和文官一起爭執,肯定是武將理虧在先,武將永遠都是錯的。這是宋朝文官的共識,在這樣的強盜邏輯下,宋朝文官對武將的排擠簡直就是喪心病狂,不問緣由。

慶曆四年(1044年),宋仁宗想提拔狄青爲渭州知州,言官餘靖三次上書反對,理由只有一個——“青,武人粗暴,不可兼知渭州。”

皇佑四年,宋仁宗晉升狄青爲樞密副使,當時言官王舉正、賈黯、韓贄等人列出五條反對理由:第一,狄青出身行伍,不能當樞密使;第二,文官恥於狄青同殿爲臣;第三,狄青擔任樞密使會讓敵人看不起;第四,這會動搖人心;第五,違背祖宗成規。

五條理由,全是狗屁不通的玩意。

解密:在宋朝當個武將有多憋屈呢? 第2張

而在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期間,他受到了以宰相文彥博爲首的排擠和猜忌,彈劾他的奏章有如雨下,其中歐陽修最出名,他連上《論狄青札子》、《論水災疏》和《論水災疏災之二》三道奏章。

第一道,逮着狄青出身行伍的事說了個遍,然後力陳狄青擔任樞密使的危害;後兩道把當年的水災聯繫到狄青身上,似乎不罷免狄青就會天怒人怨。最無恥的是,歐陽修一方面承認狄青“未有顯過”,另一方面又打着爲國爲民而且爲狄青好的旗號。歐陽修罷免狄青最大的理由竟然是——“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爲國家消未萌之患。”

這是赤裸裸的強盜邏輯,狄青被罷根本就沒有錯,唯一的原因就是狄青是武將。

實際上整個北宋,有85個樞密使,其中63個是文官,只有22個是武將,武將佔比25.8%;樞密副使則有143個,其中120個是文官,只有20個是武將,武將佔比16.1%。

更要命的是,武將任職樞密院人次數呈遞減之勢,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五朝,只有三個樞密副使是武將,而武將出任樞密使次數是零。

就這樣,宋朝的文官們還是不能接受狄青出任樞密使。

更令人無奈的是,上面所提到的所有排擠、蔑視武將的文官在史書上都是正人君子的存在,他們似乎代表了正義。

可這些正義凜然的文官們永遠無法回答澶淵之戰時,大將高瓊那句擲地有聲的質問:“君以文章致兩府,今敵騎充斥如此,猶責瓊無禮,君何不賦一詩退敵耶?”

更諷刺的是,當宋朝滅亡後,忽必烈曾召見問宋朝降將,“爾等何降之易耶?”

宋朝降將的回答是——“每優禮文士,獨抑武官,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而送款也。”

這是宋朝武將反抗的心聲,更是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