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文學與才藝方面,梁武帝蕭衍有哪些成就?

在文學與才藝方面,梁武帝蕭衍有哪些成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蕭衍,即梁武帝,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爲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齊高帝族弟蕭順之之子,南北朝時期南朝梁開國皇帝,在位共47年,是南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頗受齊明帝寵待。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樑。在統治初期,蕭衍改革前朝積弊,但是對門閥貴族卻採取放任其發展的態度。在位晚期時,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臺城,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文藝成就

經史著作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爲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又製成吉、兇、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佈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爲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爲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武帝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有二百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文才華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5~公元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脁、沈約、任眆、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爲“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樑稱帝后,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爲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樑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在文學與才藝方面,梁武帝蕭衍有哪些成就?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爲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梁武帝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佔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爲大司樂,以樂府爲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爲“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臺》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爲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爲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爲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爲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爲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爲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爲,“蕭衍新樂府辭最爲嬌豔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梁武帝的七言詩。梁武帝有十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爲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豔照里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歎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爲發展。梁武帝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麼藝術可言。

梁武帝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裏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遊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遊、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首夏泛天池詩》)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在文學與才藝方面,梁武帝蕭衍有哪些成就? 第2張

梁武帝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

他的《贈逸民十一》:“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游魚,魚有浮沉。巖巖山高,湛湛水深。事蹟易見,理相難尋。”此詩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後世文人對齊樑詩總的評價不高,大都以爲其“嘲風月,弄花草”(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齊樑詩人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因此反映社會現實及言志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豔情之詩。梁武帝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樑詩歌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樑,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梁武帝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梁武帝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制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梁武帝“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創制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爲正樂,皆述佛法”。

音樂繪畫

梁武帝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制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絃,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大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梁武帝賞識。當時,梁武帝諸子多出鎮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梁武帝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梁武帝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在文學與才藝方面,梁武帝蕭衍有哪些成就? 第3張

棋藝超羣

梁武帝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爲官時,每逢閒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爲隨從時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興致高時,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梁武帝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着了。梁武帝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爲尷尬,及聽到梁武帝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梁武帝對圍棋如醉如癡,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佞佛,有一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爲他敬重。一天,梁武帝下敕召榼頭師入宮研討佛法,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說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爲梁武帝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說,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梁武帝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梁武帝聽罷,後悔不迭。

時代風氣

由於梁武帝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樑將曹景宗和韋睿在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梁武帝在華光殿舉行宴會,爲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鑑於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僕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梁武帝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說:“將軍是一位出衆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梁武帝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侷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梁武帝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在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樑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書法造詣

梁武帝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可以在古代善書的帝王中排上前幾位。即使拋卻他的帝王身份,以一個書法家的標準來評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觀之處。梁武帝當時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鍾繇、王羲之。二者間的對話被整理爲《與梁武帝論書啓》流傳於後世,成爲書法史上的經典典籍之一。同時梁武帝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也因爲他的推崇,從那時的樑朝起,興起了第一波學習“大王”書法的風潮。同時梁武帝還留下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都是歷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