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初年將領劉子羽簡介:青年時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羣

南宋初年將領劉子羽簡介:青年時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子羽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子羽(1086-1146),字彥修,建州崇安五夫裏府前村人。資政殿大學士劉韐長子,南宋初年官員、將領。父劉韐帥浙東,佐父主管機宜文字,以破方臘功,入爲太府簿。後隨父帥真定,以抗金知名。宋高宗建炎初,除樞密院檢詳文字。張浚宣撫川陝,闢爲宣撫使參議軍事。紹興二年(1132年),以功拜利州路經略使兼知興元府。四年,因富平兵敗事與張浚俱罷,責單州團練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張浚還朝,起知鄂州、權都督府參議軍事。八年再貶單州。十一年,知鎮江府兼沿江安撫使。以不附秦檜,十二年罷,提舉太平觀。十六年卒,年六十。

南宋初年將領劉子羽簡介:青年時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羣

人物生平

劉子羽秉賦剛毅,10歲精通經史,11歲隨父親、北宋名將劉韐過軍旅生活。戰亂頻繁,他棄文習武,“盛暑嚴寒,必清晨著單衫,入教坊學射矢三百。”青年時代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羣。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劉子羽蔭補爲將仕郎(相當從九品),隨軍任安撫司書寫相宜文字,協助治理州事。

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今浙江淳安)方臘率衆起義,攻越州。劉子羽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軍,被任命爲太府簿,遷衛尉丞(相當從七品),擢升衛戍寺丞。

靖康初,金帥斡離不盡取燕山州縣(今北京西南),劫掠相、婺二州(今河北臨漳、諸叔),進攻黎陽(今浚縣東南)。宋守軍聞風喪膽,金兵長驅直入。劉子羽調守真定(今河北正定)。是年冬,金兵來犯,劉子羽堅守數月,擊退金兵,遂以軍功升朝請大夫。宋欽宗以他忠勇可嘉,調汴河(今河南滎陽西南孛河)上游,扼制金兵南侵。金人乘真定調防,直陷京師。劉子羽父親劉韐死於靖康之難,他扶柩歸葬家鄉,誓與金兵不共戴天。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劉子羽任直祕閣修撰兼知池州(今屬安徽)。他上書言事:“論天下兵勢,當以秦隴(陝西、甘肅)爲本。”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到任,又改任行在建康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兼樞密機宜文字職。當時,推舉張邦昌僭位的都巡檢範瓊擁兵自重,威脅朝廷,經張浚會同劉子羽共同計議,施計剪除範瓊,改編所部。張浚任川陝宣撫制置使時,以劉子羽智勇雙全,請他參議軍事,命他到秦州總制五路兵馬,建立兵將法規,軍威大振。劉子羽統制所部,接連收復延安、晉寧、麟府以及鹿坊、鞏縣等州縣失地,因軍功卓著,晉升爲徽猷閣待制。

建炎四年,金兵南侵。張浚擬調五路大軍40多萬人馬與金兵決戰。劉子羽卻以宋軍聯合作戰困難,堅主屯兵據守爲上策。張浚堅持己見,分道出同、鹿二州,驅兵南下,行至富平(甘肅慶陽西南),兩路宋軍相遇,兵將互不協調。金兵乘機攻城略地,宣撫司退保興州(今陝西略陽),民心渙散,有人主張退守夔州(今重慶奉節、巫溪一帶),劉子羽衡量得失,力主堅壁固守,待機而動。張浚同意,劉子羽受命復至秦州,招集散兵十數萬,派吳玠扼守大散關及和尚原,吳師古屯兵熙河(今甘肅臨洮),孫渥、賈世方據守階、成、鳳三州,以堵截金兵來路。金兵遂不敢來犯。當時因連年戰亂,漢中饑荒,劉子羽請調漢中。到任後他“開關通商輸粟,揖睦鄰援,飭兵練卒,扼險待敵”,深得軍民擁戴。

南宋初年將領劉子羽簡介:青年時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羣 第2張

紹興元年(1131年),金兵侵犯大散關。劉子羽率宋軍三百,於潭毒山設防,死守三泉。金兵久攻不下,只得退師。隨後,金將撒離喝移師攻打鳳翔,但由於劉子羽早就部署堅壁清野,金兵面對空城,一無所獲。金將撒離喝不甘撤軍,又派使者10人向劉子羽勸降,被斬掉9個。劉子羽的抗金決心矢志不移,他聯合吳玠 ,用游擊戰術對付金兵,金兵疲於奔命,只得下令撤軍。宋兵追殺,金兵死傷無數,接連收復金、均、房三州。劉子羽鎮守元府,奸臣朱勝非向宋帝進讒,誣告張浚統軍失誤,張師遂遭貶謫,劉子羽也降職到白州(今南京),後經吳玠及衆官員保舉,劉子羽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復任徽猷閣待制,改知福建泉州。當時泉州是對海外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政務繁重,劉子羽爲政清廉,重視民風教化,致力興學,把以前荒廢的舊學館修葺一新,“徹而新立,堂宇規模,略效太學,至今爲閩中之觀”。

紹興十一年,劉子羽爲沿江安撫使、先祖名人鎮江知府。此時,金人毀約,揚言興師南侵。他團結軍民,致力抗金,堅壁清野,將淮東百姓遷居京口,軍民雜處,秋毫無犯,邊境安定。當時,金主派人沿江南下議和,大船上打出“江南撫諭”的旗幟,劉子羽對金使這種侮辱性的做法異常氣憤,派兵把大旗拔掉,出鎮江境後才允許還旗。此舉招致投降派忌恨,先詔復他的待制職,後又罷官。劉子羽遂奉祠歸裏,時年45歲。

歸裏後,劉子羽從此淡泊功名,寄情山水,曾暢遊武夷山,在七曲琅 巖觀賞了鐘模石,有感於中,認爲酷似編鐘的岩石可以感應清霜而爲仙曲《賓雲曲》伴奏,又可金鐘長鳴示警抗金,於是,口賦一絕《題鐘模石》:

誰鑄三鍾欒乳形,不須筍虞自能鳴。

仙君欲奏賓雲曲,只感清霜便發聲。

劉子羽隱居故鄉五夫裏時,興辦學館,撫養教育少年朱熹,併爲他建紫陽樓,作爲他起居、修學之所。劉子羽於紹興十六年病逝。朱熹寫輓詩二首:“天界經綸業,家傳忠文心,謀謨經國遠,勳烈到人深,廊廟風雲斷,江湖歲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久矣身無用,前思願莫償。豈期今老大,復此重悲傷。淚向遺書盡,心隨宿草荒。諸君那不死,慟絕鬢成霜!”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受彭城侯劉珙的委託,爲其亡父、抗金名將劉子羽撰並書神道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