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能成功,與李景隆有什麼關係?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能成功,與李景隆有什麼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建文帝時期,發生了一次較爲著名的內戰——靖難之役。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說起大明“戰神”,估計很多瞭解明朝歷史的小夥伴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瓦剌留學生——明英宗朱祁鎮。畢竟這位可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差點把大明江山給斷送的主。

其實,在朱祁鎮之前,明朝還出現了一位“戰神”,他就是李景隆。就是此人,靖難之役中明明手握幾十萬大軍,十倍於燕王朱棣的兵力,最終卻屢戰屢敗。甚至當朱棣率軍兵臨南京城下時,這個李景隆更是直接不戰而降,抵抗都懶得抵抗一下,便主動打開了城門放燕王大軍入城。

從這些事蹟看,這李景隆可不就是朱祁鎮第二嗎?不過人家生在朱祁鎮之前,稱呼其大明初代“戰神”還真挺合情合理的。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出身貴胄的“戰神”到底是真草包,還是朱棣派在朱允炆身邊的臥底?看他是如何一步步幫助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造反成功的。

一、出身名門,備受重用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能成功,與李景隆有什麼關係?

李景隆,字九江,明初有名將領。其父李文忠更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按這輩分排,朱元璋就是他舅爺爺,朱棣是他表叔,建文帝更是他表弟.所以,李景隆也算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

雖然李景隆生卒年史書中記載不詳,但從他老爹李文忠(1339年-1384年)生卒年可以推測,他實際年齡應該和明成祖朱棣(1360年生)相仿。老爹李文忠死後,李景隆更是襲封曹國公,爲明初顯赫權貴之一。

李景隆這個人出身貴胄,年輕時不僅很愛讀兵書,人又長得很英俊,因其外貌丰神俊秀,舉止雍容,因此深得朱元璋喜愛。有這顏值和家室的buff加持,後面升官就像坐火箭一樣,一路開掛,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太子太傅。由此可見,出身好,長得帥不分朝代哪哪都吃香啊!

史載:“ 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

不僅洪武一朝被器重,甚至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繼位,李景隆也是盛寵不衰,建文帝更是視其爲心腹,極爲倚重。後面靖難之役建文帝更是敢以五十萬傾國兵力相托北上平叛,其在建文一朝受寵程度可見一斑。

二、靖難之役,一敗再敗,但卻善終

靖難之役,這場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戰爭,在建文元年爆發。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變爲了穩固皇權,在齊泰、黃子澄這倆二貨的攛掇下開始大力削藩。

但又不敢一上來就拿藩王實力最強的四叔燕王開刀,於是挑了其他及軟柿子藩王捏,連削周、代、岷、湘、齊五王,甚至湘王還因此被逼自焚,其餘四王被廢爲庶人。這下即使還沒削到燕王朱棣,但朱棣也坐不住了,爲自保,於是朱棣在完成一系列裝瘋賣傻行爲之後,舉起奉天靖難的大旗,正式發動靖難之戰。

本來建文帝一開始還是有點腦子的,知道派開國名將長興侯耿炳文掛帥平叛。但在真定大戰中耿炳文卻打輸了,只得退回憑城堅守。耿炳文用兵這個人雖比不上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進攻不行,但守城還是很厲害的。只要耿炳文一直閉城不出,耗上幾個月也能把燕軍耗死的。

可是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到南京城後,朱允炆就坐不住了。加上黃子澄等人拱火,推薦李景隆爲帥,建文帝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於同年八月正式任命李景隆爲平叛大將軍,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更是賜行軍打仗“便宜行事”之權。 可見建文帝對李景隆是信心滿滿啊。

李景隆到了前線後,就開始調集人馬,準備與朱棣決一死戰。朱棣這邊本來因爲老將耿炳文一直閉城不出而無計可施時,得知朝廷把耿炳文弄走了,換了李景隆來,不由大喜。倆人年少時其實是認識的,朱棣對李景隆這個人是很瞭解的,他知道李景隆打仗根本就不行。

如果是換其他人,比如自己的大舅子魏國公徐輝祖來掛帥,可能自己還真要敗了。但建文帝及心腹因徐輝祖是朱棣大舅子,而不敢用徐輝祖。結果派的是李景隆,朱棣認爲李景隆即使兵馬再多,帶兵的將卻不行,也是白搭。所以他根本就沒有畏懼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能成功,與李景隆有什麼關係? 第2張

但是雙方畢竟兵力懸殊,爲了最終破敵,朱棣帶領麾下精銳奔襲寧王朱權的封地大寧,試圖勸說寧王加入自己的造反大業中。並讓大兒子朱高熾留守北平。

按常理來說李景隆此時有五十萬大軍,還有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供給,而此時北平城幾乎是個空城了,加一起都沒多少人。別說此時朱棣已經帶領精銳去了大寧,就算是朱棣和手下都在北平,很大機率也是會輸。

或許一般人確實可以,可那個人卻是在後世有“大明第一代戰神”之稱的李景隆,這仗也確實不能按常理來看。最後毫無懸念地,李景隆愣是攻了幾個月沒攻下北平城。本來期間,都督瞿能都幾乎攻破張掖門,卻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最終功敗垂成。

最後朱棣帶回寧王朱權的兵馬回師北平,擊敗了都督陳暉所部,而後與李景隆在鄭村壩會戰。不出意外,李景隆又大敗了,拋棄隨軍物資,連夜帶領部下南下撤退。

李景隆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按常理建文帝肯定會極爲惱火,大加處罰後再次換帥的。結果這朱允炆也腦回路清奇,不僅沒處罰李景隆,反而認爲李景隆接連戰敗,是因其權柄太輕,所以又授其“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

李景隆在山東德州重整兵馬打算重新北上,後合兵二十萬進駐白溝河。結果又再次被燕軍擊敗,拋棄全部輜重糧草後撤回德州,不久又敗退至濟南。在濟南的鐵鉉本來想和其一起守城的,結果李景隆卻悄悄帶着部下......南逃了。

縱觀李景隆這掛帥征討的一路,可以說是一敗再敗。李景隆領兵失敗,不僅讓朝廷損兵折將,更是使戰爭攻守形勢逆轉,可即使這樣,朱允炆將李景隆召回南京後,也並未治其罪。

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等大臣非常激憤更是上疏建文帝,認爲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應予誅殺,以謝天下。可建文帝對此卻一概不聽。朱允炆這操作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李景隆坑建文帝還不只這些。後面朱棣帶軍攻打至南京城下時,李景隆更是都沒反抗一下,直接就打開城門放燕軍入城,由他給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到底是無能草包? 還是朱棣的臥底?

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李景隆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幾百年來,有人覺得他只是太過無能,不會用兵的草包一個,纔會在靖難之役中接連戰敗。把好好的攻勢憑藉自己一己之力轉爲逆勢,纔給朱棣打贏的機會。而其本人又貪生怕死,纔會毫無任何抵抗便打開南京城大門放朱棣進城。

又有人認爲李景隆其實早已暗中歸順了朱棣,是朱棣留在建文帝身邊的臥底,所以纔會在戰場上故意輸給朱棣,給燕軍送兵送馬送糧草,使其一步步壯大。

筆者個人認爲李景隆是朱棣臥底這個理由更加靠譜。理由如下:

一、李景隆畢竟出身將門之後,拋開李家與朱元璋的親戚關係不論,其老爹李文忠畢竟是有名的開國功臣。李景隆就算在無能,但跟着這樣的老爹歷練長大,也不可能在手握五十萬大軍的情況下還能一敗再敗。何況史書也記載了其少時很喜愛讀兵書,所以才深受朱元璋賞識的。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能成功,與李景隆有什麼關係? 第3張

既出身將門、又熟讀兵書。即使是用兵比不過朱棣,也不可能一仗都沒勝吧?攻打北平時,都督瞿能都幾乎攻破張掖門了,關鍵時刻李景隆卻將其撤回,以致最終功敗垂成。這操作就很詭異離譜了,如果不用李景隆是朱棣臥底來解釋,實在找不到其他理由解釋了。

二、李景隆老爹李文忠跟朱元璋打仗時是很有血性的。都說將門虎子,李景隆即使爲人軟弱,這樣家風教育出來後,也不可能那麼貪生怕死吧?朱棣率軍兵臨南京城時,李景隆此時畢竟還是建文帝的臣子。而且他即使多次戰敗,建文帝都沒有殺他,甚至處罰都沒有。

古代官員都講‘忠君愛國,主辱臣死’,作位深受建文帝隆恩的臣子,不可能一下都不反抗吧?就算李景隆此人真的是貪生怕死,稍微表面反抗一下做做樣子也行啊。可是都沒有,他選擇不抵抗,直接打開城門讓朱棣大軍進城。

三、朱棣大封功臣時,李景隆更是位列羣臣之首。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人,那麼朱棣上位後爲什麼還讓其位列朝臣之首呢?隨便封個官階高的閒職不是更好嗎?有人可能會拿李景隆後來被朝臣彈劾而被朱棣圈禁來反駁李景隆不是朱棣的臥底。

但當李景隆第一次被人彈劾貪賄時朱棣卻並未理會,直到後面多位大臣彈劾其謀逆,朱棣也只是削去其功臣勳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但仍以國公 之爵賦閒在家。對比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建文舊臣的下場,李景隆卻平安富貴地活到了永樂末期,也算善終了。由此可見,李景隆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邊的臥底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