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如何評價唐玄宗和安祿山的關係?

揭祕:如何評價唐玄宗和安祿山的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玄宗的晚年,他時刻都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該如何對待太子?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過,不能讓太子太弱,否則自己歸天后,太子可能繼不了位;不能讓太子太強,否則自己可能還沒歸天,就被太子逼得提前退休。

出於這種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安排太子在關中三大軍區擔任重要職務,一方面安排安祿山獨自接管關東三大軍區,用以制衡太子。

安祿山雖然認楊貴妃爲乾孃,但他對於唐玄宗而言畢竟是個外人,兩人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關於這一點,唐玄宗和安祿山內心都十分清楚。

隨着唐玄宗一天比一天年邁,他也擔心安祿山會對自己陽奉陰違,私下與太子勾結。

當然了,唐玄宗的這種擔憂是我的個人猜測,但我認爲這種猜測十分合理:把一個外人捧到那麼高的位置,自己的年紀又太大,唐玄宗怎麼可能不擔憂呢?

我也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過,安祿山得罪太子雖然很危險,但也不是沒有解套的機會。

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必須相信安祿山,另一方面又會不可避免地懷疑安祿山。

就在這個當口,坊間傳出了“安祿山即將造反”的小道消息,唐玄宗決定順水推舟,下旨召安祿山入京。

小道消息是誰放出的?不知道。

可能是唐玄宗放出的,他想借機敲打安祿山,順便讓自己安心;也可能是太子李亨放出的,施離間計促使唐玄宗與安祿山內訌。

面對唐玄宗的徵召令,楊國忠說安祿山肯定不敢來,但安祿山最後還是來了。

國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爲左僕射。

面對勇於前往京城的安祿山,坊間的各類小道消息突然在一瞬間偃旗息鼓了。

揭祕:如何評價唐玄宗和安祿山的關係?

安祿山的表現令唐玄宗非常滿意,這似乎可以證明:他與安祿山之間的默契依然存在,局外人很難理解。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唐玄宗認爲安祿山極富政治智慧,絕不會做出造反的事。

什麼是政治智慧呢?這個概念說起來比較含糊,我用後來的郭子儀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若干年後,皇帝身邊的奸臣都說郭子儀肯定會造反,但郭子儀一聽到皇帝的徵調,向來都是二話不說直接進京。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

當皇帝認爲郭子儀手握兵權太危險的時候,郭子儀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權。

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爲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於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爲肅宗山陵使。

當皇帝認爲郭子儀可以掌兵,但必須進行分權的時候,郭子儀也是一副毫不反抗的樣子。

郭子儀權任既重,功名復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爲河中尹、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爲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爲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當皇帝認爲郭子儀必須在京城生活的時候,郭子儀可以待在京城生活好幾年。

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上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

如果把郭子儀的名字遮住,單看他的個人履歷,恐怕誰都會認爲:這傢伙權勢滔天,簡直就是一個造反的好胚子啊。

但當郭子儀面對皇帝的時候,卻始終表現得乖巧溫順。

從表面上看,皇帝要殺郭子儀,似乎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可郭子儀卻好像狂風中的小草一樣,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無論哪個朝代,提起郭子儀的時候,總認爲他是人臣不可超越的典範之一。

這就叫政治智慧,這纔是聰明人的做法。

揭祕:如何評價唐玄宗和安祿山的關係? 第2張

讓我們把話題拽回安祿山身上,如果他是一個政治智慧比較低的人,肯定是不敢隨意入京的,因爲他會時刻擔心:皇帝老兒是不是想趁機要我的命呢?

可安祿山或許是信任唐玄宗的政治智慧,也或許是信任唐玄宗的理性,又或許是信任唐玄宗沒有老糊塗,所以他大大方方地進京,擺出一副“殺剮隨意”的樣子。

此時的唐玄宗固然不知道後來的郭子儀,但他對安祿山的期望,應該就是郭子儀那樣的臣子。

總而言之,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你不要恐懼,不要自作主張,你要習慣把自己的全部都交到我手上,我這麼理智的君主一定不會辜負你。

唐玄宗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把安祿山看成一條勇猛無比的超級戰犬。

對待這種超級戰犬,主人應該怎麼做呢?自然是在使用的同時加大訓練和調教力度,否則萬一被戰犬反噬怎麼辦?

讓安祿山進京,就是一種調教的方式,就好像主人要求戰犬翻過身子,把最柔軟的肚皮露出來一樣。

對於戰犬而言,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舉動,只要主人決定動刀,那麼戰犬必死無疑。可一旦戰犬通過了這次考驗,主人對於戰犬的信任必然會加碼。

事實上,在調教安祿山這方面,唐玄宗的做法還是很厚道的。

儘管安祿山一再挑釁太子,但唐玄宗的做法,卻能在將來爲安祿山解套。

總而言之,太子你給我看好,安祿山就是我精心調教的超級戰犬,我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你怕不怕?

面對這種超級戰犬,太子自然會怕,但太子也會明白一個道理:安祿山並不是真心討厭我,他只是被父皇調教好的一條超級戰犬。

只要我老老實實聽父皇的話,將來登基之後,這條超級戰犬必然也能爲我所用。

這樣一來,等唐玄宗去世之後,安祿山再想與太子和解,難度不就大大降低了嗎?

如果太子登基之後,非要一門心思地要和一條狗過不去,垂死掙扎的超級戰犬自然會見誰咬誰,你說太子這是何苦來哉?

明明可以用更自然地方式馴服他,你卻偏偏要宰了他,報當初他咬過你的仇,未免也太小心眼了吧?

如果太子夠理智,他是絕不會這麼做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封建統治者對於“忠誠”的要求是極其苛刻的。

唐玄宗活着的時候,安祿山誰的面子都不給,只忠於唐玄宗一人,甚至敢爲此得罪太子,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孤忠之臣啊?

太子登基之後,難道不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一位忠臣嗎?

這就是現實的博弈,安祿山看似非常危險,其實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數。只要安祿山玩得好,外加有點好運氣,肯定是可以平穩着陸的。

唐玄宗看到安祿山乖乖進京,自以爲馴獸水平高超,與安祿山默契十足,但唐玄宗忘記了一點:他一直在用訓練超級戰犬的方式訓練安祿山,可安祿山是人不是狗!

安祿山有自己的思維,同樣也有自己的侷限性。

如果讓安祿山永遠活在皇帝的喜怒哀樂之中,皇帝的一念之差就可以決定他的一切,而他恰好又擁有一定的資源和基礎,這一切豈不是太可怕了?

很多時候,讀者說起某個典故的時候津津樂道,總覺得非常精彩。

可讀者們忘記了一點,如果身處局中,那種恐懼感與寂寞感有多難熬。如果不是天生具有大智慧和大心臟的人,根本就頂不住。

劉邦把自己置身於項羽的刀下,一頓飯沒吃完就開溜了。安祿山把自己置身於唐玄宗的刀下,卻足足有兩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安祿山內心恐怕是充滿了恐懼。如果那個“安祿山即將造反”的小道消息與唐玄宗無關的話,恐怕唐玄宗的內心也會充滿猶豫。

爲了防備太子,馴養一條超級戰犬是很有必要的,可問題是:這條超級戰犬未必就一定得是安祿山啊!

安祿山敢孤身入京,唐玄宗自然會大大放下疑慮。但他內心依然會琢磨:安祿山是不是看透了我不會殺他,所以用這種方法來麻痹我呢?

安祿山進京之後,唐玄宗對他好得不得了,加官進爵一樣不少。但在安祿山看來:這會不會是先想辦法安撫我,然後重新找理由殺我呢?

還是那句話:安祿山是人不是狗,他有自己的思維,同樣也有自己的侷限性。

最終的結果還是讓安祿山長出了一口氣:唐玄宗不但沒有殺他,更是把他放回了關東駐地。

唐玄宗爲何要這麼做呢?傳統史書用一種很隨意的口吻說:這是因爲唐玄宗老年癡呆了。

正如在談及鴻門宴的時候,傳統史書同樣用一種很隨意的口吻說:這是因爲項羽婦人之仁。

項羽這種殺人如麻的梟雄會婦人之仁?好吧,我們今天不討論項羽,單說“老年癡呆”的唐玄宗。

唐玄宗超凡的政治智慧,在馬嵬兵變後依然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唐玄宗聽到太子擅自北上之後,雖然感到震驚,但他立刻追認太子相關行爲的合法性。

當唐玄宗聽到太子在靈武擅自稱帝之後,雖然同樣感到震驚,但他立刻追認太子相關行爲的合法性。

單憑唐玄宗的這種表現,我就敢斷定他絕對沒有老年癡呆,因爲這種政治智慧是常人難以領悟的。

當大權在握時,唐玄宗向防賊一樣防着自己的兒子,更幹出過一天內連殺三子的事,說他是權力野獸,應該不過分吧?

可當大權旁落時,唐玄宗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垂死掙扎,反而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最理智的選擇:止損。

所以,幾乎是在一瞬間,那個好似權力野獸一般的唐玄宗消失了,變成了一個望子成龍,子最終成龍的慈父。

唐玄宗爲何會有這樣180度的大轉變呢?因爲時局。

我們要知道,在太子北上靈武稱帝的時候,安祿山已經成爲了大唐帝國的最大敵人,如果唐玄宗不承認太子相關行爲的合法性,他和太子的矛盾立刻就要公開。

如果皇帝與太子在這個時候公然內訌,就等於白白送給安祿山一個統一天下的絕佳良機。

面對劇變不昏頭,誰說唐玄宗是老年癡呆?

或許有人會說:在安祿山進京時,要是唐玄宗動手把他剁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在我看來,唐玄宗如果這樣做,那麼他或許很快就要提前退休了。

在安祿山第一次進京時,你說他有什麼罪?什麼罪都沒有啊!

如果安祿山剛到京城就被唐玄宗給剁了,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人肯定會一致要求唐玄宗給個說法:安大帥接到聖旨騎馬進京,最終卻只有一具無頭屍體被車拉出京,這叫什麼事兒呢?

在安祿山第一次進京時,拋開坊間的小道消息,我們根本找不到安祿山蓄意謀反的任何證據。僅憑一些小道消息就擅殺掌管關東三大軍區的重要人物,什麼昏君能幹出這種事來?

如果唐玄宗真這麼幹了,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人要求唐玄宗殺死楊國忠以謝天下,關中三大軍區的將領也跟着落井下石,唐玄宗該怎麼辦呢?

如果唐玄宗不妥協,那麼大唐天下當時就有大亂的可能。這樣一來,後世會怎麼評價唐玄宗呢?

如果唐玄宗妥協,軍鎮大佬又要求唐玄宗再殺楊貴妃,他還要不要繼續妥協呢?

這樣一折騰,豈不是馬嵬兵變換一種方式提前上演嗎?

很多人都說,沒有安祿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

誠然,在皇帝沒有亂出招的時候,如果安祿山不起兵,其他人肯定不敢亂動。

可如果皇帝亂出招,提前殺了安祿山,誰敢保證史思明這樣的人不會站出來起兵作亂呢?

這等於是安祿山用自己的生命,爲史思明等人換來一個不容錯過的天賜良機。到了那個時候,軍人勢力同樣會失控。

這就好像來瑱進京,卻被皇帝殺死之後,來瑱坐鎮的襄陽立刻失控,他的親信樑崇義要爲莫名身亡的來大帥討個公道,這種做法獲得了多數人的相應。

初,長安人樑崇義以羽林射生從來瑱鎮襄陽,累遷右兵馬使。……崇義尋殺昭及南陽,以其狀聞,上不能討。三月甲三,以崇義爲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崇義奏改葬瑱,爲之立祠,不居瑱聽事及正堂。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捏着鼻子認錯,同時被迫接受樑崇義成爲襄陽節度使的事實。

來瑱死後又樑崇義,安祿山死後也會有史思明。指望通過斬首行動來解決軍人勢力,實在是太天真了。

當安祿山準備回到關東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驚掉衆人眼球的事。

此時的安祿山已經有了極大的嫌疑,而且他本人還在唐玄宗的五指山裏。按理說,安祿山應該想辦法避免嫌疑。

但安祿山並沒有這樣做,反而變本加厲地向唐玄宗索要更多權力。

己丑,安祿山奏:“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勳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資加賞,仍好寫告身付毋授之。”於是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

面對安祿山索要權力的要求,唐玄宗竟然答應了。

後世讀者在讀到類似內容的時候,肯定會大驚失色:老皇帝這是怎麼了?不殺安祿山也就罷了,居然還要給他更多權力?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說過,安祿山與唐玄宗的關係很像李逵與宋江的關係:雙方都希望對方表現得與自己親如一人,從而震懾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

李逵在面對宋江的時候,始終表現得像個孩子,宋江真要是發火,李逵一點都不怕:“大哥你別嚇唬我,我整條命都是你的,要殺就殺唄!”

面對李逵這種耍無賴的表現,宋江也會用對待熊孩子的口吻說:“你這夯貨再不改,我早晚收拾你!”

然後呢?宋江繼續信任李逵,李逵想要什麼,只要宋大哥給得出,那就必然不會落空。

在唐玄宗面前,安祿山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和李逵在宋江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大同小異:“我是個胡人,要不是乾孃(楊貴妃)照顧,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我整條命都是爹孃給的,您啥時候想殺我直接傳個話,我直接跑到京城來隨便您殺!”

對於安祿山的這種表態,唐玄宗也像對待自家闖禍的寵物狗一樣:“你要啥老子給你啥,但是回到關東以後記得安分點,否則老子早晚收拾你。”

在這種時候,越是不拿自己當外人,就越是能令主人放心,安祿山心裏如明鏡一般。

當安祿山與唐玄宗再次做出了非常默契的表演時,就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周圍的人:我們兩個是拆不散分不開的,你們不要妄想從我們兩人的關係當中投機取巧了!

我一貫的理念就是:權力兩端誰都不會真正相信對方,總會有打破平衡,雙方刀兵相見的那一天,此所謂“囚徒困境”。

當安祿山一言不發直接進京的時候,當唐玄宗力排衆議放安祿山回關東的時候,當這兩人當着文武百官聯袂表演的時候,我真的很希望他們能把這份默契永遠保持下去。

如果兩人真能做到這一點,不但是歷史上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更不會有血腥動亂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