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號大滌翁,漢族,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改革家、書法家、詩人。

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進士及第,歷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推官、著作佐郎等職,政績顯著。章惇擔任湖南北察訪使,經略南北江,率軍平定了湖北等地並經略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北宋內地割據勢力。

熙寧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設制制置三司條例司,章惇被任命爲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校理、中書檢正,參與熙寧變法。章惇反對廢除新法,多次與門下侍郎司馬光辯論,朝爭失敗,被貶,知汝州。

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政治上貶斥舊黨,恢復新法。文化上廢除詩賦,代以二經。軍事上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囉。外交上招降吐蕃諸部,拒絕遼朝請和。地方上設置晉寧軍與隴右節度軍。

元符三年(1100年),章惇罷相。崇寧四年(1105年),去世,享年七十歲,葬於長興(今浙江長興)。政和三年(1113年),贈太師,追封魏國公。著有《章子厚內製集》等。

章惇怎麼讀

章惇[dūn]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章惇生平簡介

官宦世家

景祐二年(1035年),章惇出生於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官宦世家,父親章俞官至銀青光祿大夫。章惇小的時候,族父章得象驚異他的性情品格,認爲他將來一定地位優越。

章惇年輕時,喜歡修養,服氣辟穀,飄然有仙風道骨。性格豪爽、真率,相貌俊美,才智出衆,學問廣博精深,善於寫文章, 才識超人。與章楶因爲名望明顯,被介紹在貴族之間,讚揚於一時。

嘉佑二年(1057年),章惇進京,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他的族侄章衡考中狀元,章惇恥於章衡之下,放棄進士,違抗皇命拒不受敕,扔掉敕誥回家。

嘉佑四年(1059年),章惇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歷商洛(陝西省商洛市)縣令、雄武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節度推官。

參與變法

治平三年(1066年),章惇受到參知政事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薦,召試館職,考試合格,遭到知制誥王陶攻擊,未任館職,知武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知縣。

治平四年(1067年),章惇任著作佐郎,御史呂景、蔣之奇說章惇佻薄穢濫,向以擢第不高,輒丟敕誥於廷。所以不除館職。

熙寧二年(1069年),李承之向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薦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王安石開始變法後,讓章惇進入集賢院。

二月,王安石設制制置三司條例司,章惇被任命爲編修三司條例官,加集賢校理、中書檢正。參與制定新法,監修國史,編撰實錄。

熙寧四年(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慶)夷事,並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務。

制置三司條例司撤銷,朝廷改任章惇爲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兼詳定編修三司令式,及諸司庫務歲計條例,參與制定財政機構的法規。

章惇被派往邠州(陝西省彬縣)調查處理案件,章惇沿途瞭解陝西推行僱役新法,及其他情況。

章惇提出採取糧價低時,官府大量收購,以備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往豐收地區就糧,以解決軍需,被宋神宗的採納。

經略江南

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被任命爲湖南、湖北察訪使,得到四千八百零九戶、田二十六萬畝。 改硤洲爲安江寨,富州爲鎮江寨,累遷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軍器監等職。

張頡說南江殺戮過多,無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屍體遮蔽江,人不吃魚幾個月。章惇痛恨張頡的言論。

熙寧六年(1073年),章惇在荊湖北路建立屯田務。章惇曾經被任命爲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高陽關路經略安撫使。章惇由判軍器監、知制誥再兼直學士院。

二月,宰相王安石隨從宋神宗去觀燈,騎馬直接進入宣德門,宮廷衛士大聲叱罵王安石,並打傷了王安石的坐騎。王安石建議宋神宗將這些衛士送往開封府治罪,罷免宦官一人,宋神宗答應了他的要求。

宋神宗下令對審訊宮廷衛士的開封府判官樑彥明、推官陳忱進行嚴肅處理,各罰銅十斤。

熙寧七年(1074年)宋神宗命章惇就軍械監置司,立專案,審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呂惠卿又令中書戶房統計治平、熙寧財賦收支之數,統計結果,與曾布所說皆不同。章惇辦理此案,曾布不再請求奏對。

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賞識,被任命爲三司使。

出任地方

初,鄭俠劾呂惠卿奸邪,且薦馮京可用,並言禁中有人被甲登殿詬罵等事,惠卿奏爲謗訕,令中丞鄧綰、知制誥鄧潤甫治之,坐編管汀州。

癸酉,觀文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知江寧府王安石復以本官同平章事。

初,呂惠卿迎合安石,驟至執政。既得志,遂叛安石,忌其複用,凡可以害安石者無所不爲。一時朝士見惠卿得君,謂可傾安石以媚惠卿,遂更朋附之。

時韓絳顓處中書,事多稽留不決,且數與惠卿爭論,度不能制,密請帝複用安石,帝從之。惠卿聞命愕然。翼日,帝遣中使齎詔召安石,安石不辭,倍道而進,七日至京師。

辛亥,加安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給事中,王雱龍圖閣直學士。雱辭新命,惠卿勸帝許之,由是王、呂之怨益深。

初,蔡承禧奏:惠卿弄權自恣,朋比欺國,如章惇、李定、徐禧之徒,皆爲死黨,曾旼、劉涇、葉唐懿、周常、徐申之徒,又爲奔走,此奸惡之尤大者。而中丞鄧綰亦彌縫前附惠卿之跡以媚安石。

王雱復深憾惠卿,遂諷綰髮惠卿兄弟強借華亭富民錢五百萬,與知縣張若濟買田共爲奸利事,置獄鞫之。帝既決意罷惠卿政事,故先出升卿,尋詔惠卿守本官、知陳州。

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呂惠卿外調爲陳州知州。

中丞鄧綰說:呂惠卿執政超過一年,所立朋黨不相同,然而與呂惠卿共同作惡,互相幫助,沒有比得上章惇。

現在呂惠卿雖然已經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醫療疾病,四體而止治其一邊,糞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穢啊。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峽州、辰州(湖南省沅陵縣)、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發生騷亂。

朝廷改任章惇爲荊湖北路首府荊南(今湖北省荊州市)知府,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詔令章惇親自前往辰州、沅州,安撫叛蠻。章惇設置誠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五月,朝廷改任章惇爲杭州知州,沒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學士,因爲母親死亡,辭官服喪,服除,歷任判三館祕閣、知審官院兼翰林學士。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回京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章惇擔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元豐四年(1081年),章惇的父親章俞,侵佔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攔路向章惇告狀,章惇把他抓到開封。

大理寺彈劾章惇的父親太子賓客致仕章俞、弟弟潁州沈邱縣主簿章愷,侵佔民田。開封府官,各懷觀望,害怕躲避僉書。章惇奏事,及報上,不符實際,又按察裁決所開始時,追治堂吏王冕等,證實周之道等人的話。

章惇以爲有司不當信王冕等語,想虛構捏造次數,強迫執政,以此報制勘所,仍稱請盡情徹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謬說,坐不適當指揮制勘院,固有是責。

章惇被罷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陳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撫使

元豐五年(1082年),章惇被召任門下侍郎,爲副相之首。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危時,有人企圖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趙顥或四弟曹王趙頵。

章惇與以宰相王珪爲首的宰執們一起決議立宋神宗長子趙傭爲皇太子,章惇寫在紙上,王珪拿給已不能說話的宋神宗看,經神宗點頭同意;請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趙傭即位。

五月,章惇任知樞密院事。

十月,範純仁、朱光庭、蘇轍等人擔任諫宮。

章惇對宣仁後說:諫官全部令兩制以上奏舉,然後宰執進擬。現在除目由中出,我不知從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薦,此門不可以漸漸開啓。

宣仁後說:全部大臣所推薦,不是左右。章惇說:大臣應該公開張揚,爲什麼祕密推薦。現在皇帝幼衝,皇太后同聽萬機,應該遵循以前的制度。

門下侍郎司馬光對章惇說:範純仁、範祖禹等人任諫官,是衆望所歸,不能因爲我的緣故,而擋住賢臣晉升之路,倘若必須如此,那麼我寧願辭職。

章惇說:我也知道韓縝、呂公著、司馬光不會徇私舞弊,但如果將來有一天奸臣執政,以這爲例,提升諫官以親疏爲標準,臺諫官就失去意義了,這會造成政治的昏暗,國家安危之所繫。

高太后下詔取消詔令,範純仁被改任爲天章閣待制,範祖禹爲著作佐郎,其餘三人依舊。

朝爭失敗

元祐元年(1086年),監察御史王巖叟說:現在天下之大害,莫如青苗、免役之法,陰困生民,沒有像茶鹽之法,流毒數路。朝中之大奸邪,不如蔡確之陰邪險刻,章惇之讒賊狠戾,陛下反容而留之,此天意之所以未開也。

章惇被朱光庭彈劾不忠,議論政事之際,明目張膽,放縱辯論,竭力而行,用難聽的話毀謗,以害政事。

司馬光要割地給西夏,得到舊黨的支持,章惇很生氣,說議者可斬。說他們是無見識的不逞之徒。甚至說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爲。

高太后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爲門下侍郎、宰相,全部罷廢新法,舉朝沒有敢說話的人,章惇多次與司馬光爭論。

章惇說:現在天下政事,比熙寧元年以前,變更數也數不過來,事既與相不同,怎麼可以全部檢用熙寧元年現行條貫,不知雖是差役一事,官司關連上下,事物目極多,條貫相互干涉,豈可單獨用差役一門,顯見施行未得。

今天更張政事,所繫生民利害,免疫、差役之法最大,急須詳審,不可輕易,今天只限五天,諸縣何由擎化利害,不知如此變更草率,反而更加爲害。

章惇獨自上疏,逐條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駁斥司馬光對免役法的攻擊,同司馬光在簾前爭論。

章惇說:像役法,熙寧初,用僱代差,實行太快速,所以有現在損害,現在重新以差代僱,應該詳細議論,經常討論,或許可以實行,而限止五天,其損害將越來越多啊。

諫官多次彈劾章惇,章惇居位如故。章惇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積累數千言。司馬光的建議施行後,章惇憤恨地在太后面前爭辯,有以後怎麼能奉陪吃劍之語,章惇的話十分不恭敬。

宣仁後很生氣,御使中丞劉摯等人接連攻擊他,他被貶出朝任汝州知州。

元祐元年(1086年),舊黨辯論失敗,利用臺諫官,對章惇進行攻擊,章惇被貶官知汝州(河南臨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擔任汝州知州。

十一月,章惇請求罷職,提舉洞霄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道教宮觀)。不斷受到攻擊。因爲父親死亡,於是守喪,仍不斷受到舊黨攻擊。元祐更化時期章惇被貶到嶺南。

乘舟之會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想啓用章惇爲相,宰相範純仁力言不可以。章惇被啓用爲相,章惇赴京城途中,陳瓘跟隨衆人途中拜見。

章惇一向聽說陳瓘名,單獨邀請陳瓘與同載,詢問當世之務,陳瓘說:請以所乘舟比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偏一也。明白這個,則行可矣。章惇沉默。

陳瓘再次說:天子等待您爲政,敢問將何先。章惇沉思很久,說:司馬光奸邪,所當先辨。陳瓘說:您誤矣,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啊。果真這個樣子,將失去天下之期望。

章惇嚴厲表情說:司馬光輔母后,單獨掌控政柄,不從事繼承先烈,肆意大改傳統,誤國像這樣,不是奸邪而什麼。

陳瓘說:不察覺其心,而懷疑其行爲,則不爲無罪。若指爲奸邪,又復改作,則誤國越來越多啊。乃爲章惇極論熙、豐、元祐之事。

以爲:元豐的政事,有許多地方,與熙寧朝不同,說明先帝的想法,本來已經改變並貫徹施行了。司馬光不瞭解先帝的想法,使用了母親變更兒子政令的說法,而且操之過急,所以到現在,還是一片混亂。

爲今天計,唯當消除朋黨,持中道,也許可以救弊端。若又以熙、豐、元祐爲說,沒有以信服公論。陳瓘辭辨激昂,議論勁正,章惇雖違背意思,也頗驚異,於是有兼收元祐的話,留陳瓘一起吃飯而別。

獨相執政

章惇專門以繼承爲國家的重要事務,凡是元佑所改,全都恢復。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職位、擔任言官。

大小官僚,沒有幸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詆譭宣仁太后,說元佑初年,老奸擅國。章惇請求掘司馬光、呂公著的墳,砍他們的棺材。宋哲宗沒答應。

章惇請求編輯、分類元佑時,大臣們的章疏,處治劉安世、範祖禹勸諫宮中僱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別人的文書引導蔡渭,讓蔡渭告發劉摯、樑燾有反謀,興起同文館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窮究到底。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第3張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執政,首先議論修復水磨。乃詔即京、索、大源等河爲之,以孫迥提舉,重新命令兼提舉汴河堤岸,改差役製爲僱役制,章惇逐步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

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農田水利、保甲,類著其法,總爲一書,定名爲《常平、免役敕令》,頒行全國,熙寧新法基本恢復。

章惇薦引名士彭汝礪、陳瓘、張庭堅等,乞正所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諡,勿毀墓僕碑。

布以爲無益之事。又奏:人主操柄,不可倒持,今自丞弼以至言者,知畏宰相,不知畏陛下。臣如不言,孰敢言者。遭到曾布等人的反對和逼迫,司馬光等人被奪諡毀碑。

曾布對章惇、蔡卞說:追奪恩澤,此例不可啓,不同時候,奸人施於仇怨,則我輩子孫全部爲人所害矣。

章惇說:彼已經死亡,雖鞭屍什麼好處,追削什麼補益,不如奪其恩例乃實事。曾布又說:不若止治其渠魁爲便。章惇說:範百祿、胡宗愈之徒,也沒有明顯罪惡,暫且置之。

曾布說:韓維在政府不久,又與衆不合而去,恐亦無它。章惇說:與司馬光倡和者,正這個人啊。曾布反覆很久,蔡卞說:亦有可議。

三省言:近降指揮,以司馬光等各加追貶,其首尾附會之人,亦稍奪其所得恩數。謹按呂大防、劉摯、蘇轍、樑燾等,爲臣不忠,罪與光等無異,頃者朝廷雖嘗懲責,而罰不稱愆。

內範純仁又自因別過落職,於本罪未嘗略正典刑。輕重失當,生死異罰,無以垂示臣子萬世之戒。其餘同惡相濟、倖免失刑者尚多,亦當量罪示懲。

癸未,制:“呂大防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劉摯責授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蘇轍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樑燾責授雷州別駕,化州安置;範純仁責授武安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

劉奉世等三十一人,或貶官奪恩,或居住安置,輕重有差。其彬州編管秦觀,移送橫州。

欲廢兩後

章惇用邢恕爲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齊婁太后,宮名叫宣訓,曾廢她的孫子少主,而立兒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託司馬光,對範祖禹說:如今主少國疑,北齊宣訓事仍可憂慮。

章惇引誘高士充上書,說高士充的父親高遵裕臨死時,屏退左右,對高士充說:宋神宗彌留之際,王珪派高士充來問:不知皇太后想立誰爲帝。我斥責高士充離開。章惇追貶司馬光、王珪,贈高遵裕爲奉國軍留後。

再追貶呂公著、司馬光,又責呂大防、劉摯、樑燾、範祖禹、劉安世等過嶺,意猶未慊,仍用黃履疏高士英狀,追貶王珪,皆誣以圖危上躬。其言浸及宣仁皇后,帝頗惑之。最後起同文獄,將悉誅元祐大臣。

章惇讓宦官郝隨幫助自己,章惇想追廢宣仁後。皇太后、太妃都極力同章惇爭辯。宋哲宗感悟,燒了章惇的奏疏,被郝隨偵知,祕密告訴章惇和蔡卞。

第二天,章惇、蔡卞上奏,宋哲宗生氣地說:你們不想讓我進英宗廟嗎。章惇、蔡卞才作罷。

紹聖三年(1096年),章惇以孟皇后是元中期,宣仁後所立的,迎合郝隨,勸宋哲宗在後宮興起獄案,假託邪門旁道,廢掉孟皇后,讓孟皇后居住瑤華宮。

章惇請求立劉賢妃爲皇后。孟皇后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藥石沒有效果,孟皇后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符水之事,爲宮中禁忌,孟皇后大驚,命將符水藏之。

公主病逝後,孟皇后養母燕夫人等人爲孟皇后及公主祈福。宋哲宗專寵的劉婕妤,趁此機會,將前後兩件事情聯繫起來,說孟皇后這是在詛咒皇帝。

宋哲宗聽說後,開始懷疑,命令樑從政、蘇珪調查此案。章惇和劉婕妤的授意下,他們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

太監、宮女們不願誣衊孟皇后,個個被打得體無完膚,割舌、斷肢者不在少數。樑從政等人造供詞,孟皇后的後位被廢,孟皇后被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

紹聖北伐

夏軍攻陷金明寨,主帥張興戰死。章惇很生氣,建議把全軍四千人全部斬首。李清臣說:現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殺掉,以後出現主將戰死的情況,必然會全軍降敵了。於是只殺了親兵十六人。

中國自金明破,宋哲宗命緣邊諸路,相度要害,增嚴守備。熙河將王文鬱等,築汝遮爲安西城,以通秦鳳援師。樑太后懼宋朝聲討,派遣使者獻俘遼國,以爲應援。

紹聖四年(1097年),宋哲宗詢問邊事,章楶以夏人猖獗,上言城葫蘆河川,澤地築壘,奪取天都山,控扼橫山,據形勝以逼夏,朝廷允許。

宋哲宗以章楶爲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章惇採用淺攻擾耕之說,斷絕夏人歲賜,命令沿邊諸路,相繼築城守要害,以進拓境土。

曾布言:前日章惇雲:惠卿去再任止半年,便與建節不妨。臣以謂建節未可輕議,惠卿進築城寨,已改四官,今爲右銀青光祿大夫,天下止有惠卿一人爲之,將來築了,但可降一獎詔而已。

再任但可遷左銀青,朝廷名器所當愛惜,未可建節也。左右銀青乃真尚書,舊六尚書皆細轉,今更一遷,則爲特進矣。

宋哲宗笑說:更有金紫光祿大夫,王珪嘗爲之。又說:章惇照管惠卿家兄弟。布曰:此衆所共知,凡溫卿、升卿所請,不問可否,無不從者。

溫卿昨在淮南,奏乞真、楚、泗州非假日不得用妓樂筵會,尋從之。既而將替,又奏乞監司得替,知州轉官,雖非假日,許用妓樂。亦從之。中外以爲口實,同列中亦有言,蓋許將曾面斥惇此事。

又言:康卿自長垣知縣得替,十餘日間,便除開封知縣見闕。其他堂除人,有得替一年半年不得差遣者。宋哲宗說:又有一和卿。曾布曰:已死。然和卿人材最下,又不及溫卿,而溫卿又非惠、升之比。

宋哲宗說:升卿修學,亦能講說曉事,但不平穩爾。曾布曰:聖諭盡之矣。蔡卞亦嘗言,使升卿在此,豈有安靜必須別起事。臣亦以謂其天資如此。若邢恕終以不靜敗事,豈其性然也。

前此,宋哲宗又嘗問:劉宗傑以私謁後族得罪,見說性極狠。曾布曰:與同官爭職事,不勝,後隔一兩任罷歸,猶進狀不已,至下獄,終不直,遂致仕。元祐中復起。

宋哲宗說:致仕者,須有人舉薦,乃得再仕。曾布說:不然。如呂升卿、諒卿,只是尚書省用堂劄召。宋哲宗也哂之。

鄜延凡進築九城寨,呂惠卿既改四官,餘六城寨未推恩,於是以進築並已了當,及呂惠卿將任滿,合推恩,特除。章惇久有擢惠卿意,衆頗難之。既而章惇議以招地及再任,一併推恩,宋哲宗於是許之。

樞密院再對,宋哲宗又說:章惇終是照管惠卿。曾布說:昨一寨遷兩官已不當,故今日推恩過厚。適聞聖諭,以爲此自是帥臣職事,衆莫不聳服。

然惠卿無廉恥,每事志於苟得。只如進築城寨,卻令一子隨軍,及保明狀中乃雲:呂淵系臣男子,不敢保明。卻令兵官呂真、劉安等保明呂淵,稱有勞可賞,朝廷亦不免推恩。

臣亦曾作邊帥,亦有兒子作書寫機宜,然未嘗敢令與將佐往還,況敢預邊事及兵政乎。宋哲宗極然之。

布曰:章惇去歲因延安解圍,金明已破,惠卿上表待罪,但答詔足矣,又賜銀絹一千。然人言洶洶,惠卿終不敢當,至三請,竟依所乞。宋哲宗說:記得。

章惇怎麼讀 章惇生平簡介 章惇是怎麼死的 第4張

曾布又言:惠卿二十三年不磨勘,中間自經竄謫,如何可理歲月。大約紹聖推恩舊人多過當,如蔡確、李定輩既已復官職,並遺表恩澤亦不減,李定家京官三人。

林希說:不惟如此。外方監司輩承望朝廷風旨,人人稱薦李景淵、景夏輩,要便收用。罪廢之家,便得京官,已爲僥倖,更欲不次升擢,豈有此理。布曰:景夏昨增進擬令上殿,賴德音不許爾。上亦哂而頷之。

樞密院奏事,上諭曾布以太史言日食,欲避殿。布曰:近例正陽月乃避。上曰:天變所當警懼。布曰:若出自聖意,欲祗畏天戒,亦不必故事。

宋哲宗悅。退而語三省,而三省實不聞之。章惇曰:須正陽月乃避,莫不須如此。

四月,曾布、林希言瓘登高科,不宜補外,帝曰:“章惇亦云瓘當作館閣。但議論乖僻,故止。”布曰:“瓘不見其乖僻,但議論詆訾蔡卞爾,它無所聞。”

希曰:“瓘嘗爲越州籤判,與下論事不合,遂拂衣去。然人材實不可得。”布曰:“主張士類,正在陛下,願少留聖意。”帝欣然納之。

初,瓘爲太常博士,薛昂、林自請求毀禁《資治通鑑》,陳灌借考試的機會,把宋神宗所寫的序文,拿來出題提問,他們兩人的意見被擋住。二人議沮,遂得不毀。

元符西征

元符元年(1098年),邊廝波結等以河州(今屬臨夏回族自治州)、岷州(今屬甘肅省岷縣)、溪哥城(今屬甘肅省貴德縣)及吐蕃兵六千餘人歸順宋朝。章惇命王愍進攻吐蕃,吐蕃主隴拶出降。

議者說:現在不先修邈川以東,城在阻隔而倉促取得青唐,不是計啊。以今日觀之,有不可守者四:自炳靈寺渡河至清唐四百里,道險地遠,緩急聲援不相及,一也;

羌若斷橋塞隘,我雖有百萬之師,倉卒不能進,二也;

王贍提孤軍以入,四無援兵,一定生他變,三也;

設遣大軍而青唐、宗奇、邈川糧食全部止支一月,內地沒有糧食可以運送,難以長久處,四也

官軍自會州還者全部憔悴,衣服鞋子缺損,器仗不完備,羌視之,有輕漢心,旦夕必叛。

宋朝大舉集結兵力準備一舉攻滅西夏時,西夏接連上表,請求遼朝出兵,遼朝徵集大軍駐紮宋遼邊境,作出大舉南下之勢,派蕭德崇到開封勸和,提出讓宋朝將攻佔西夏的領土,歸還西夏。

衆人議論,想明白告示,以夏人聽命伏罪朝廷,許以自新,即豈有更出兵討伐之理。其邊臣進築城寨,以防禦其突然進攻兼系,本朝郡縣境土,及藩臣作過,理須削地,沒有還復,以此回答不妨,宋哲宗也認爲如此。

章惇拒絕了遼朝的要求說:夏國作過未已,北方使者雖來勸和,也需要討伐,若能服罪聽命,雖北朝不來勸和,亦自當聽許。

宋朝經過謹慎討論後,爲避免進入三方作戰的境地,充分展開了軍事及外交雙重手段,對遼朝以及西夏施加壓力。宋夏和談,西夏臣服宋朝。

章惇請求宋哲宗下詔,在各地探察百姓有謊言的人,按律論罪。章惇立下賞格,告密之風,日益興盛。有個酒醉胡說的人,宋哲宗下詔免去死罪,章惇按律殺之。

反立端王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太后哭着告訴章惇等人,章惇等人全部哭泣。向太后說:國家不幸,大行皇帝沒有兒子,天下變故,應該早點決定。

章惇用嚴厲的聲音回答說:按照禮律,應該立母弟簡王。向太后說:神宗皇帝諸子,申王雖長,緣有目疾。次即端王當立。

章惇再次說:按照年齡制度,申王年長,按照禮律制度,同母之弟簡王應該繼位。向太后說:俱是神宗之子,豈容如此分別,於次端王當立。

樞密使曾布說:章惇沒有與我們商議,依照皇太后聖諭十分恰當。尚書左丞蔡卞說:皇太后爲宗廟社稷大計誠是,當依聖旨。中書侍郎許將說:合依聖旨。

向太后說:神宗嘗有聖語云:端王有福壽,又仁孝,不同諸王。於是章惇承命。章惇等從至寢閣簾前。

章惇說:且召五王來看。蔡卞曰:太后聖旨已定,更有何擬議。於是諭從政等召諸王皆至內東門,唯端王得入。

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曾布用嚴厲的聲音說:章惇,聽皇太后安排。 端王趙佶繼位,章惇請求皇太后權利共同相處職分。

屢遭彈劾

五月,宋徽宗以章惇爲特進,章惇受封爲申國公。章惇被任命爲山陵使,章惇請求去職,宋徽宗不允許。途中突然遭遇大雨,宋哲宗靈車陷在了泥水坑中,過了一宿才走出來。

言官彈劾章惇不恭。左正言陳瓘說:山陵使章惇,奉命出使,行爲失檢,以致宋哲宗靈車陷濘不前,在野露宿。希望速度罷免章惇職事,不要章惇朝見,別與差遣,然後降出臣僚前後章疏,別議典刑。

九月,章惇五次上表請求罷政事,詔答不允。章惇從小道出去,居僧舍。

第二天,再次上表,又回答答不允許,派遣中使跟隨看管,章惇再次從小道出去。 宋徽宗對輔臣說:我對待章惇這樣,各方面都考慮到了,禮貌可以說是尊敬到了極致。

衆人說:恩禮的確過厚。宋徽宗說:章惇請求知越州,應該答應他。 臺諫豐稷、陳師錫、陳瓘多次彈劾章惇,宋徽宗罷免章惇的特進。

章惇任越州知州,陳瓘等人認爲責罰太輕,彈劾章惇,重新議論章惇在紹聖時期,設置看詳元祐訴理局,一切對於先朝言語不順從的人,加以釘足、剝皮、斬頸、拔舌之刑,他兇狠刻毒像這樣。章惇被貶爲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任伯雨彈劾章惇,奏章上了八次,宋徽宗沒有迴應。陳瓘、陳次升等人重新極致議論。

二月,宋徽宗貶章惇到雷州。章惇被貶雷州,任伯雨彈劾章惇,說章惇有謀反之心、看不起宋徽宗、想追廢宣仁後,宋徽宗又貶章惇爲雷州司戶參軍。

進呈章援書,宋徽宗頗稱其孝,有哀憐的意思。曾布欲且與徙廣南近裏一州,宋徽宗允許。又以誕所陳述事物進呈。

宋徽宗說:應該勒令停職編管。不久韓忠彥見到,生氣,請求除名,送湖南,宋徽宗採取韓忠彥的建議,章惇也不再內地遷移。

宋徽宗詔:章惇親子孫,允許在外指定差遣,不得總是到京師及上章疏。聽從曾布所請也。

 章惇是怎麼死的

崇寧元年(1102年),章惇被改任爲舒州(安徽省安慶市)團練副使,睦州(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居住。

崇寧四年(1105年),移越州(浙江省紹興市),又移湖州。

崇寧四年(1105年),去世,享年七十歲,葬於浙江省長興縣。

大觀三年(1109年),重新特進;申國公官爵。

政和中,追贈觀文殿大學士。

政和三年(1113年),贈太師,追封魏國公。

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子孫不得仕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