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榮,接下來聽聽本站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他是大明朝最順風順水的官員,一生中只有高升和被封賞,從沒被貶,從沒被錦衣衛找過茬,從沒下過詔獄。

他是大明朝的軍事戰略家、邊防規劃者,朝廷要和北邊的蒙古人打仗了,皇帝出征總是帶上他;地方上有盜匪造反了,也總是找他來解決。

伴君如伴虎,對他來說根本沒有的事兒,他總能讓皇帝開心接受他的建議,而同時在朝做官的某兵部尚書,因爲害怕皇帝生氣,竟然自殺了。

他就是大明王朝最著名的三駕馬車“三楊”之一的楊榮。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楊榮一路高升的職業生涯,還得從靖難之役中朱棣進入南京城說起。歷史的鉅變,對一些人來說是災難,對一些人來說則是難得的機遇,年輕的楊榮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建文四年(1402),朱棣趕跑了侄子朱允炆,志得意滿地騎馬進入南京城,直奔皇宮而去,畢竟皇帝的寶座可以降服任何心高氣傲的人。突然,有個人衝出來,攔住正在騎馬的朱棣,說:“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朱棣是個聰明人,立刻明白了,馬上調轉馬頭去拜謁太祖陵。因爲如果朱棣先即位的話,就坐實了朱棣篡權的傳聞,朱棣的政權就不具備合法性。

這個人就是楊榮,時年30歲。他的這種戰略眼光,讓朱棣對他另眼相看,從此受到重用。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2張

兩宋以來,武將不受重視,但邊疆少數民族的力量卻紛紛異軍突起,邊境不寧,戰亂頻仍,一大批文人承擔起了武將的責任,帶兵打仗成爲常態。明朝也是如此,名將不多,而且職位不高,文人出征,帶兵打仗卻成爲歷史上的一抹亮色。

楊榮從小就聰明、機警,善於謀斷,分析能力極強。朱棣剛即位那年,一天晚上,收到寧夏的傳報,說是寧夏被外敵包圍,需要朝廷救急。當時文淵閣值班的七個人,只剩下楊榮一人在閣內工作。朱棣把寧夏來的奏摺遞給楊榮看,徵詢他的意見。楊榮略一思索,對朱棣說:“寧夏城牆堅固,人人善戰,這個奏摺已經發出來十幾天了,我相信現在寧夏之圍已經解決了,朝廷無須派兵。”果然,到了半夜,朱棣就收到了寧夏之圍已解的奏摺。朱棣對楊榮的謀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大爲讚賞。

其實楊榮這麼強大的謀斷能力、分析能力,是在他博聞強記、日常積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他從來不錯過任何一個學習和積累的機會。永樂五年(1407),朱棣派楊榮到甘肅管理軍務,那時候甘肅、寧夏等地,都是朝廷對抗蒙元殘餘勢力的前線,局勢向來緊張。楊榮在去甘肅的路上,可沒閒着,“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完全是一個軍事戰略家在做的事情:考察山川地理、軍民人口、防禦城堡等,天、地、人的情況,盡在掌握。到了寧夏後,很快就把複雜、繁雜的軍務處理完畢。回來後,向朱棣報告一路上的情況。朱棣常年在北方征戰,他明白這份報告的重要性。本來是派楊榮去解決寧夏軍務問題的,沒想到楊榮不僅順利且及極有效率地解決了寧夏軍務問題,而且還能提供這麼重要的軍事報告,這纔是真正的能臣。朱棣大悅,親自切西瓜給楊榮吃。

自永樂八年(1410)起,朱棣北征,每次都帶着楊榮,作爲自己最爲信任的智囊,有什麼事情都找楊榮商量,每次也都滿意而歸。最後一次北征,阿魯臺又是無影無蹤,大軍陷入困境中,軍中糧草短缺,朱棣也身患重病。朱棣問諸大臣:“是繼續北征還是返回北京?”諸大臣向來知道朱棣獨斷專行,一言不合,就是暴脾氣,因此都低着頭,一副恭順謹慎的樣子,不敢回答。楊榮站出來,鎮定自若,說應該班師,然後一一敘說班師的理由。朱棣頻頻點頭,然後宣佈班師。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3張

楊榮還是一個感恩、講方法、講義氣的人。

建文元年(1399),戶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視學,正遇上楊榮爲同學講解《孟子》中的養氣章,非常賞識楊榮,楊榮也大爲感動,從此他把對夏原吉的感激記在心裏。同年,楊榮鄉試考了第一名。

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又想北征。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討論,都覺得目前民生艱難,國力不足,不宜出兵。朱棣召見方賓,問他出徵的意見。方賓極力說不可。朱棣很不高興,又召見夏原吉,詢問邊防儲備情況。夏原吉說,連年出兵,軍馬儲備損失十之八九,再加上災荒不斷,現在是內外交困。朱棣繼續召見吳中。吳中也反對出兵。朱棣勃然大怒,將夏原吉下獄,派人抄夏原吉的家;方賓恐懼,自殺而亡。此時的朱棣似乎癲狂症發作,繼續整頓文官集團,不少人相繼被關進監獄。夏原吉也有被殺的危險。朝中官員唯有面面相覷,不敢發言。楊榮挺身而出,面諫朱棣,例數夏原吉的功勞。朱棣總算放了夏原吉一馬,沒有判他死罪。據說朱棣在最後一次北征返程中,駐紮在榆木川,臨死之前說,夏原吉愛我。

楊榮是一個進諫講方法的人,不像古大臣那樣去硬剛君主,弄得君主很沒面子。楊榮從不去硬剛朱棣,他說:“侍奉君主有是侍奉君主的禮節,向君上進諫有進諫的方法,如果因爲性格剛直而讓君王大怒,惹下禍患,我堅決不做。”當時的名臣李時勉得以不死、都御史劉觀被免戍邊,都是楊榮進諫朱棣的結果。楊榮善於抓住朱棣的小心思,每次都說到朱棣的心坎裏。朱棣很威嚴,脾氣又很暴躁,與諸大臣議事時,事情常不能決,因此經常發怒。但是楊榮一到,朱棣就很開心,“輒爲霽顏,事亦遂決”。

自古文人相輕,但楊榮卻很講義氣,在同事落難時,勇敢搭救。有一次,朱棣北征,行軍速度很快。這可苦了隨行的一幫文人官員,他們的騎馬速度相當慢。在大軍經過凌霄峯時,內閣三大臣金幼孜、胡廣、楊榮和工部侍郎金純落在大軍後面。當時是初春,天氣寒冷,身上又沒有帶食物,必須儘快找到大部隊,纔有飯吃,而且韃靼人四處出沒,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金幼孜不堪顛簸,從馬上摔下來。胡廣、金純看都不看一眼,繼續催馬趕路。楊榮下馬,把金幼孜扶上馬,陪着他一起走,一路上多次幫扶金幼孜。後來這事兒被朱棣知道了,朱棣更加信任楊榮。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4張

從建文四二年(1400)進士及第起,一直到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楊榮的職業生涯是這樣走過的:建文帝朱允炆時: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時: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明仁宗朱高熾時: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明宣宗朱瞻基時:晉升少傅;明英宗朱祁鎮時:晉升少師。正統五年(1400)病逝,年70歲,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敏。

這樣的職業生涯履歷,看起來很完美,但諡號“文敏”似乎暴露了時人對他的評價並不太高,這應該是古人相當苛刻的道德標準,因爲楊榮也是一個不拘小節,經常呼朋喚友大宴賓客,又偶爾收個小賄賂的人。似乎,這纔是真性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