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名將劉仁軌:第一個與日本打海戰的將軍

唐朝名將劉仁軌:第一個與日本打海戰的將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名將劉仁軌:第一個與日本打海戰的將軍

公元663年,唐朝高宗年間發生在的這場位於朝鮮半島白江口海戰,給整個東亞的局勢和歷史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改變了整個東亞民族的歷史觀和政治格局,奠定了千年以來東亞的政治秩序的基礎。

要 說起這場中日第一戰,先要了解當時朝鮮半島的形勢,當時的半島分爲三個“國家”,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不是後來的高麗國),這三個國家的關係很微妙,同盟 關係經常轉換,戰爭不斷,但對於唐朝來說,其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高句麗。高句麗趁南北朝時中國戰亂,經常襲擾中國北方邊境,不但與中原王朝打襲擾 戰,還出爾反爾,在獲得封賞後隨即翻臉,甚至在隋文帝時率兵進攻遼西,引起了中原王朝的警惕和憤怒。

  隋文帝統一中原後,高句麗國王高元預 感到大禍臨頭,曾親自上書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但轉眼之間就又開始反叛。對於這樣一個擁有中原王朝的政權組織結構和遊牧民族的軍事結構的混合型政權,一 旦發展壯大將成爲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對此隋唐兩代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因爲他們的祖先也是從那個地方出來的)對高句麗的戰爭就不可避免。

唐朝名將劉仁軌:第一個與日本打海戰的將軍

戰爭前序

唐 朝對高句麗的戰爭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代,高宗爲了從南面夾擊高句麗,必須與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結盟。公元655年,新羅傳書唐朝,說百濟不顧與唐高宗的命令 和贈送的璽書(唐高宗曾經贈與百濟璽書,令他退回侵佔的新羅土地)與高句麗結盟進攻新羅,請求唐軍援助, 唐朝決定正式出兵,與新羅結盟攻打百濟,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海軍從成山(山東榮成)出發,與新羅匯合,並在當年就滅掉了百濟,將百濟國王壓回國內,戰爭第 一階段結束。

本來戰爭到這裏就宣告結束,唐朝也將蘇定方的軍隊調往北方進攻高句麗,但是百濟大臣鬼室福薪卻拒不投降,並派人前往日本(當 時名叫倭國)求援,將在日本做人質的王子扶余豐迎回國內繼位,日本援軍也跟隨到了朝鮮半島,這也是日本軍隊第一次登陸朝鮮半島。而高句麗也害怕百濟滅亡 後,唐朝對其進行南北夾擊,所以一再催促日軍進攻,在此情況下,日本人決定百濟戰場上的日本人立刻投入戰鬥,不但陸軍不斷攻克新羅城池,海軍也相繼趕到, 百濟王扶余豐帶領軍隊到白江口(今韓國錦江)迎接,而唐將劉仁軌率領的唐朝和新羅海軍也到達了白江口,企圖溯江北上與陸軍對百濟都城形成合圍,中日海軍在 白江口相遇,一場大戰就此展開。

韓國影視劇中的唐朝船隊,當時倭國的船隻無論質量和數量與唐完全不在一個時代。

戰爭經過

劉 仁軌,初唐名將,一直做到文昌左相,多次在高宗和武則天離京的時候負責輔佐太子留守長安,在這場戰爭開始前他剛犯了一次錯誤,他因爲押運糧草的戰船海上遇 到風暴,戰船沉沒而被免職,正以一個普通士兵的身份在軍中效力,而出任熊津都督的左衛中郎將王文度卻在渡海時身亡(唐朝打下百濟後新設了一個熊津都督 府),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命令劉仁軌代替王文度統軍,正是這個命令讓劉仁軌名垂青史。

此次戰役日軍船隻比唐軍戰船數量多很多,按照當時的記 載,唐軍軍艦隻有一百七十艘(大量的船被蘇定方帶走攻打高句麗和運糧草了),而日本和百濟聯軍則擁有上千艘戰船(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 船。新羅驍騎,爲漢前鋒,先破岸陣《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不過日本船雖多,但大都是些小船,大船不多,並且船隻質量很差,因爲這時的日本還沒從唐朝學 到東西,自然也不懂什麼兵法戰陣之類的,面對唐軍以大船列陣,小船穿梭迎敵的戰陣,日本的做法是率先出擊,企圖利用小船速度快的優勢,將唐軍大船擋在入海 口的狹小區域,以免唐軍戰船進入大江後發揮出優勢。

唐朝名將劉仁軌:第一個與日本打海戰的將軍 第2張

想法是不錯,但是戰鬥開始後,日本人的小船劣勢充分暴露,前邊小船的衝鋒都被唐軍打 退,後續船隻被唐軍包圍在中央,居高臨下用弓箭射擊,傷亡慘重,日本人的協調缺陷暴露無疑,因爲這次參加作戰的日本軍隊來自不同的地方,指揮不協調,甚至 連日本統帥自己都無法有效指揮,劉仁軌在兩翼包圍日本船隻後採取了火攻,狹小的江面出口擺滿了日本船隻,日本船隻本來就佈局混亂,大火一起日軍亂成一團, 前邊的小船擋住了後邊大船的退路,狹小的江面上成了下餃子的大鍋,日軍紛紛逃命,唐軍船隻繼續從江口前進到寬闊的江面上,大船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兩天之 內,日方四百多艘戰船被焚燬。

對於當時的情況,《舊唐書》按照慣例記了一筆“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 赤。”這一戰,倭濟聯軍海軍全軍覆沒。而日本人自己的記載則是“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逆死者衆。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 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日本書記)。

日本將領樸市田來津是不是死的那麼威武我們不知道,反正最終還是戰敗死了,日本人 的記載倒更像是戰後總結,但新羅方面的史書記載的日本人可沒那麼勇敢,日本陸軍在海軍戰敗不到一個月就全部投降,倭人全都光着身子站在空地上聽訓,那會日本人還沒學會自殺這招,都乖乖的當了俘虜。

戰爭後續

這 場戰爭給參戰各方帶來重要影響,戰後劉仁軌留在百濟,幫助當地人重開官署,鼓勵發展農業,做了很多的好事。對於日本來說,這場戰爭讓他們從妄自尊大,頭腦發熱的暈乎狀態中徹底清醒過來(日本人居然一直認爲自己將智兵勇,遠勝唐軍),老老實實的接受教訓。倭人戰敗使島內的貴族陷入慌亂,爲了防備唐軍可能登陸 日本本島,日本耗費巨資建立了四道防線,並將都城從西部遷到了中部的奈良,改變了整個日本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重心,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次海戰在此後的幾年 裏鬧的日本島上人心惶惶,但唐朝並沒有進攻日本。此後倭人並向唐朝派出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學習唐朝文化並開始改革,並將自己的國號從倭國正式改名叫日 本,此後八百年間再也沒有登陸朝鮮。而劉仁軌也成爲歷史上第一個與日本交戰的將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