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什麼形象?又有哪些貢獻?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什麼形象?又有哪些貢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應該是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其鐵面無私的正直形象被人們譽爲“包青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到包拯,人們總會想到他黝黑的皮膚、額頭的月牙狀印記,以及許多經由他手得以公正審理的複雜案件。除此之外,“御貓”展昭、師爺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等人物也都被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至今爲人津津樂道。

不過,如今關於包拯的大部分故事都來自於民間傳說,早在宋元時期的雜劇、話本中,包拯就常常作爲理想化的清官登場。甚至隨着時間推移,包拯漸漸和唐朝名相魏徵一樣被塑造成了半人半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形象。明清時期,《龍圖公案》、《三俠五義》等經典公案小說相繼誕生,包拯的形象進一步豐滿,但已經與歷史上真實的形象相去甚遠。那麼,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宋鹹平二年(999),包拯出生在廬州合肥,也就是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一帶。仁宗天聖五年(1027),即將而立之年的他終於考中進士,並被委派到位於今江西永修的建昌縣擔任縣令。不過,當時包拯顧慮到父母年事已高,於是上書表示推辭。朝廷見狀也沒有強行徵召包拯,而是將其改派到了靠近合肥的和州擔任監稅。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什麼形象?又有哪些貢獻?

就在包拯打算接受委派動身前往和州時,他的父母卻都表現出十分不捨的樣子。爲了不讓雙親難過,包拯乾脆辭去了官職,安心在家陪伴。數年之後,包拯的父母相繼去世,但他卻沉浸於雙親離世的悲痛當中久久不願出仕,直到鄉里父老都來勸說,他才終於在景祐四年(1037),也就是考中進士的十年之後再度前往京城接受朝廷的分配。

這一次,包拯被封爲天長縣知縣,天長縣同樣位於今安徽省境內,或許是朝廷故意爲之。總之,在天長縣包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政績,於是四年後朝廷便將其改派到端州,也就是今廣東肇慶擔任知府。端州出產的“端硯”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過去的端州知府爲了斂財往往會下令大量製造來作爲禮物贈送權貴。然而,包拯到任後便嚴令只准生產進貢所需的數量,且自己在任一年自己從沒有拿過一方硯臺私用。

從上文的記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包拯孝順、清廉的個性以及出衆的政治才能。正是靠着這些優良品質,他才於慶曆三年(1043)被仁宗召回了京城。最開始,包拯是被封爲了殿中丞,負責管理皇帝的日常用度,但很快他便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舉薦之下成爲了巡視百官、糾正刑獄的監察御史。

包拯性格剛直且嚴謹認真,他擔任監察御史期間不但提出了許多肅清風紀、懲治貪污的建議,還十分關心邊關形勢。慶曆五年(1045),包拯作爲使者出使了遼國,他趁此機會仔細觀察,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邊疆守備的建議。或許是看到包拯對邊事相當熱心,不久之後他先後被調到京東路、陝西、河北擔任轉運使,懲治過去邊關守備存在的亂象。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什麼形象?又有哪些貢獻? 第2張

和歷史上許多名臣相比,包拯擔任過的官職實在有些過多,他的足跡遍佈瀛洲、揚州、廬州、池州、江寧府等多地,但終於在嘉祐元年(1056)被召回京城,授予權知開封府的重任。作爲北宋京城,開封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宋朝初年的開封府尹基本都是內定的儲君。對於皇室而言,包拯顯然是個外人,因此他就算被委派管理開封,依然只能稱“權知開封府”,從名義上說只是“代理”知府。

嘉祐四年(1059),包拯先後彈劾了擔任最高財政長官“三司使”的張方平及其繼任者宋祁,仁宗索性讓他兼任三司使。然而,此時歐陽修卻表示包拯是故意重罰張方平、宋祁,好讓自己能夠當上三司使。聽聞此言,包拯爲自證清白選擇待在家裏不接受三司使的任命,在仁宗的強硬要求下才願意出任。嘉祐七年(1062)五月,時任樞密副使的包拯突然染病,並且在同月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

對於這位北宋名臣,同朝爲官的歐陽修認爲其雖然孝順、剛直,但“學問不深,思慮不熟”,仁宗趙禎則稱讚他“公而忘私”。結合他的人生經歷和此後許多人對他的評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他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也具有一定的治國之才,不過與此同時,他的性格有時也過於剛直。總之,真實的包拯並沒有後人傳說的那樣擅長破案,但他治理國家、監察百官、革除弊政、鞏固邊防,做出的貢獻也相當值得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