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用何方法獲多疑劉邦的信任?

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用何方法獲多疑劉邦的信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人要贏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難的事,如果這個他人還是手握重權的君王的話,就更難了。那到底有沒有爭得君王信任的辦法呢?還真有。

比如,釣。經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發現這個用直鉤釣魚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談之下,相見恨晚。於是拜姜太公爲老師,並請他輔佐自己,中國歷史上一對模範君臣就此誕生。與姜太公相似的,還有孔子的學生子夏。孔子去世後,儒家“一分爲八”,分成了八個門派,以子夏爲首的講學團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這個團隊後來被魏文侯迎請到了魏國,魏文侯還拜子夏爲師,給予極高的禮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開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講學”歲月——這是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史書上沒留下子夏遊說魏文侯的任何言辭,說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請”到了魏國。看來,他和姜太公一樣,是憑着自己的道德學問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動“上鉤”的。

能“釣”到君王的信任當然是好的。衆多史實也證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這種君臣關係都頗爲牢固、和諧。“釣”得到君王的信任,其效果雖佳,但畢竟不是一種常規手段,屬於可遇不可求之列。或許正因爲此,很多急切地想得到君王信任的人,一般不採取這種被動等待的方法,他們大多喜歡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的方法也分好幾種,比如“連忽悠帶騙”法。這種辦法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用得最多,也最嫺熟。其祕訣是,遊說君王時,連哄帶騙,爲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就手段的效果而言,曉之以理不如誘之以利,誘之以利不如嚇之以威。比如張儀替秦國出使楚國,目的是拆散齊楚聯盟,以便秦國逐個擊破。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張儀一上來就跟楚懷王說,請您跟齊國絕交,絕交之後秦國給楚國方圓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此外秦王還會把他漂亮的女兒嫁給您。結果到了秦國,張儀變卦了,“哪裏有六百里?我說的是六裏”。楚懷王一怒之下發兵攻打秦國,可惜打不過,損兵折將。

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用何方法獲多疑劉邦的信任?

這時,張儀再次到楚國來,這次不誘之以利,而是嚇之以威。他對楚懷王說,秦國實力強大,楚國根本打不過,好好跟秦國搞好關係纔是上策。若不如此,秦國勢必大兵壓境。這回,楚懷王被嚇住了,又信了張儀。在當時,各諸侯國都知道張儀是個“反覆無常之人”,可他替秦國搞連橫偏偏屢屢得手,爲什麼?說白了就是各國君王均有貪財好利、目光短淺、見利忘義等致命弱點,所以才屢屢被他“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忽悠住。

再比如,“盟誓法”。古代的盟誓效用大概與今天的籤合同差不多,口說無憑,得落實到白紙黑字上。盟誓有儀式,有誓詞,非常莊重,一般不能反悔。這個招法嚴格來說屬於“鞏固信任法”,即害怕君王中途變卦,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就用這種方法固定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