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和珅爲什麼能得到乾隆重用 肯當奴才的治國英才

和珅爲什麼能得到乾隆重用 肯當奴才的治國英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四十年(二十五歲),直(值)乾清門,擢御前侍衛,兼副都統。

次年(二十六歲),遂授戶部侍郎,命爲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四十一年(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二十七歲)六月,轉戶部左侍郎,並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軍統領。

上一節說的,是和珅被乾隆皇帝賞識的野史記載,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不過隨手引用,當故事說說而已。

和珅爲什麼能得到乾隆重用 肯當奴才的治國英才

網絡配圖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係了。兩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係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係,也會逐漸鬆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係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只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只是爲了打發空閒的時間。

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了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爲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鑑定歷代書畫……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儘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爲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了,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

和珅爲什麼能得到乾隆重用 肯當奴才的治國英才 第2張

網絡配圖

其實,中國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歡、口中所稱道、文中所讚頌的,還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強大,不但有足夠的力量抵禦外敵,還能主動出擊,開拓疆土。像漢武帝那樣,儘管他也喜歡女人、寵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長生不老邪說,還濫殺無辜,莫名其妙地殺了許多人,包括自己的兒女。種種跡象,都說明他是個昏君、暴君,但是僅僅因爲他敢於反擊匈奴、出擊匈奴,後人對他的定評,最後還是落在“明君”兩個字上。秦皇漢武,其實是兩個暴君,但是都得到後人的稱頌。

反過來說,一個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並不太計較。如果你不能組織強大的國防力量,總是受周邊小國、特別是文化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欺負,你當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賞,更不買賬。不管宋徽宗的花鳥畫得怎麼栩栩如生,不管李後主的詩詞寫得如何纏綿悱惻,最終定論,還是一個“亡國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權,乾隆皇帝繼承祖先“以武立國”的傳統,有一個“武”字當頭,在老百姓面前顯示的,首先就是國力強大,所以他的“文化”,相應地也就顯得特別突出,於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頌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麼說,以強大爲前提,一個有文化的皇帝,總比一個沒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和珅爲什麼能得到乾隆重用 肯當奴才的治國英才 第3張

網絡配圖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爲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只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峯,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了。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爲“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儘管清朝從康熙以後,採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