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廣在老爹死後,進行了兩項比較大的動作,第一個是建造東都洛陽,解決了國都長興城,因爲遠離江東,而使政令不通的問題;第二個是同期建設的隋朝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爲終點,南至杭州,北達北京,可以在富裕的江南,將糧食源源不斷的運往洛陽,再進運河,或流向長興城,或運往北方前線,既解決了糧食的運輸問題,更可以將部隊,快速開往北方或者江南。在運河建成之後,隋朝國力達到頂峯,國家儲存的糧食,到了唐太宗那會,還沒吃完,在洛陽附近的含嘉倉,1972年發掘的時候,還剩下50萬斤已經碳化的小米。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網絡配圖

葛優在《甲方乙方》裏說“地主家也沒餘糧”,很明顯,楊廣家餘糧很多,同時,隋朝又進行了新一輪的人口普查,人口達到了四千萬,如果算上瞞報漏報的,人口甚至更多,糧食有了,人口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接下來做的事情,就變的順理成章:打仗

PS:昨天的文章,出了一個小錯誤,邗溝不是孫權那會修的,早在春秋時期,爲了北上爭霸,吳國在揚州附近,造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運河,它就是邗溝,謝謝網友神之格思的提醒。

楊廣在公元609年後,進行了兩場跨區域戰爭,第一場針對的是吐谷渾,她的位置在青海、河西一帶,扼守絲綢之路,當時楊廣以斐矩爲大使,出面說通鐵勒,由他們打頭陣,隨後親自領兵,攻破吐谷渾都城,佔地幾千裏,設立了四個郡。

第二場是公元612年爆發的高句麗戰役,當時楊廣徵發全國軍民,投入全部人力物力,遠征高句麗三次,死傷慘重,結果因爲嚴重的兵役,激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史冊記載,第一個出頭的,叫王薄。

王薄是山東鄒平的一個農民,當時楊廣正準備向高句麗用兵,勞師遠征,這活危險係數太大了,王薄很害怕,想逃兵役又怕殺頭,而且當時在山東一帶正值饑荒,民心不穩,王薄充分利用了這樣的機會,揭竿而起,事後進山當了土匪。

領導是需要水平的,特別是作爲農民頭子,於是王薄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叫“知世郎”,啥意思呢?簡單理解就是先知,引用下電視劇裏的臺詞,就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應該講,王薄人很精明,從他的人生軌跡來看,也當得上知世郎的名號,而且爲了配合自己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老王想了個口號,把它編成歌曲傳唱,歌名叫:無向遼東浪死歌。歌詞大意就是說,老王還是隔壁那個老王,但現在有了新身份,是上天選中的男人,雖然上山當土匪,但是盜亦有道,只搶地主的錢,在山上,我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寧死也不去遼東服兵役(大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寫的,有刪減)!當時隋朝老百姓生活過的很辛苦,楊廣把所有事都集中到了一起,營建洛陽新城、挖大運河、拳打吐谷渾、腳踢高句麗,而且還是舉全國之力的三次,這麼頻繁的徭役,老百姓受不了,王薄一忽悠,譁,一大批都跟着跑了,規模越來越大。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第2張

網絡配圖

有了王薄做榜樣,山東苦於沒飯吃的老百姓,都開始活躍起來,第二個響應的,叫孟讓,是另一支起義軍的領袖,原先是齊郡的公務員,與王薄合併後,組成了一支十幾萬人的起義軍。

這麼多人在山東鬧騰,時間久了不好收拾,於是楊廣手下大將張須陀奉命前來鎮壓。

張須陀是鎮壓叛亂起家的,公元597年,遠在昆明,跟着名字十分霸氣的隋朝名將,前去鎮壓羌族的叛亂,後來漢王楊瓊造反,平定叛亂的,也有張須陀的身影。

這裏有個人物需要提一下,就是那位鎮壓羌族叛亂的名將,張須陀的上司,他的名字叫:史萬歲。

這個史萬歲據史冊記載,他成名於尉遲迥叛亂,在戰場上,曾經打敗過突厥最勇猛的戰士,後來西突厥入侵中原,聽到史萬歲的名號,仗都沒打就落跑了,是隋朝開國四大名將之一,給下篇文章做個預告,內容就是這位萬歲爺。

繼續講張須陀,雖然被李密評價爲:有勇無謀,但是就其軍事能力而言,對付王薄這種雜牌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第一次大戰,王薄因爲輕敵,慘敗。

戰後開總結大會,王薄得出的結論是,輕敵了,老王剛起義那會,發展勢頭迅猛,周圍派過來圍剿的官軍,來一波滅一波。

等張須陀來的時候,王薄還是老辦法,兵來將擋,但是第一次接觸,王薄的部隊就潰不成軍,被張須陀從岱山,趕到了黃河邊,起義軍全被打散了,死的死,降的降,最後,王薄明白,憑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對抗張須陀了,於是就找來山東的另外兩股起義軍,孫宣雅和郝孝德,大家合夥了。這裏,有個人的身份比較特殊,她就是孫宣雅,名字很好聽,是個女漢子,在山東惠民縣境內起義,部隊發展到十萬人,被人稱爲齊王,而郝孝德也有幾萬人,加上王薄逃出來的一萬來人,總計十多萬部隊,聚集在山東章丘,找張須陀決戰。章丘這個地方,在隋末農民大起義裏,還出現過兩個大人物,他們的名字叫杜伏威和輔公佑。任何朝代,總有那麼一批人,生活的不盡如人意,比較貧窮,特別是兵役繁重的隋朝,杜伏威家裏很窮,只能偷東西果腹,這樣的日子維持到了杜伏威15歲,因爲輔公佑經常帶着杜伏威,偷自己姑姑飼養的羊來吃,被人告發,兩人就此走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第3張

網絡配圖

不久他們加入起義軍,轉戰江淮,因爲作戰勇猛,小杜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從小兵,慢慢當上了領導,並且不斷吞併附近其他起義軍,最後發展成爲隋末最有實力的三支農民起義軍之一。

回過頭來看王薄,三股起義軍十萬多部隊,再次遭到張須陀的沉重打擊,老張只帶了二萬精兵開赴戰場,結果,孫宣雅跑到河北,沒了下文,而郝孝德溜到黃河以北,投奔了瓦崗軍,王薄呢,投降了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隋末推翻楊廣統治,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因爲就是他,直接把隋煬帝楊廣給殺了,宇文化及的老爸叫宇文述,隋文帝篡位的時候,大部分宇文世家的成員都被殺了,宇文述能活下來,是因爲在楊堅篡位前,宇文述就表示了對他的效忠。

宇文述除了支持楊堅外,更是楊廣的幕僚,楊廣又被成爲晉王,是楊堅的次子,他能順利成爲皇帝,功勞最大的當然是楊素,而在楊廣和楊素之間,牽線搭橋的,就是宇文述,此後被封爲許國公,後來宇文化及自立建國,國號爲許,就是因爲宇文化及作爲長子,順利繼承了這個封號。

宇文化及是一個悲劇,眼看隋朝就要滅亡了,還背上了弒帝的罵名,更是先敗於李密,再敗於竇建德,沒過上一天安心日子,最後退守山東聊城,被王薄背叛,打開城門迎接竇建德的大軍,生擒宇文化及。不過王薄自稱知世郎,雖然軍事能力不怎麼樣,但是眼光確實不錯,在投靠竇建德,生擒宇文化及之後,研究了所有隋末的割據勢力,最終看好的,是擁有李世民輔助的李唐大軍,公元619年,宇文化及被擒的同一年,王薄告別竇建德,投奔了當時最有前途的李唐。此後,以第一代農民起義軍領袖的身份,親自說服山東各地起義軍,包括青州、萊州、密州等地的割據勢力,向李唐效忠。

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王薄 見證隋朝滅亡的活化石 第4張

網絡配圖

王薄是隋朝末年,因爲高句麗戰爭,第一批農民起義軍領袖,他起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更好的活下去,這樣的願望,也伴隨了他整個生涯,王薄沒有所謂的雄心壯志,在被張須陀打敗後,流竄各地。

一直在失敗的路上,卻始終有割據政權願意接受他,憑藉的,就是他對山東起義軍的影響力。

山東是隋末農民起義最先爆發的地方,但是這些部隊能站住腳跟,勢力範圍還是集中在中原、江淮地區,其中三股最大的起義軍,分別爲河南人翟讓建立,李密統領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以及同爲山東章丘人,但是勢力集中在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

隨着楊廣的三次高句麗戰爭,農民起義的範圍越來越大,再加上各地世家門閥的冷漠,宇文化及的刺刀,終於成爲壓倒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