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溥儀背後的男人是誰?最高權力執掌者

溥儀背後的男人是誰?最高權力執掌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載灃是光緒的同父異母弟,七歲繼承父親的封號,成爲第二代淳親王,不需付出任何勞動即可坐擁榮華富貴。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兒子溥儀成了皇帝,他站在溥儀的背後,以攝政王的身份行使着皇帝的權力。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很好地品嚐權力的滋味,革命黨人就推翻了他家的統治。

起初,民國政府與清皇室簽了協議,清廷讓出政權,民國以外國君主之禮待之,每年撥給清皇室若干優待費,溥儀可以在紫禁城裏做個名義上的皇帝,載灃也可以附帶享有一定的尊榮。沒過幾年,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下,愛新覺羅家族跟平民也沒有多大區別了。日子就這樣過着。

溥儀背後的男人是誰?最高權力執掌者

網絡配圖

後來,日本人來了。日本人的第一步棋是推翻中華民國政府,扶植傀儡政權。只要載灃點個頭,他就可能成爲某個淪陷區的所謂“國家元首”,讓愛新覺羅家族重新過上人上人的日子。出人意料的是,無論日本人如何利誘,載灃堅決不做有損國家尊嚴的事。他甚至怒斥兒子溥儀的漢奸行徑,並在溥儀做僞滿洲國皇帝時,堅決不去東北。

載灃的選擇與他開放的思想有關。多數清朝皇族對現代科學知之甚少,而載灃不同。讀書時,他總是按時上學,認真記筆記,沒多長時間,筆記就積攢了一大箱。他學習的課程包括軍事、數學、物理和地理等。

他尤其對天文學感興趣,代表皇帝出使德國後,他帶回的不是奇珍異寶,而是地球儀、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科學儀器。每當有日蝕、月蝕出現時,他都要仔細觀察,並繪成圖,記進日記。

1901年,德國公使被清軍所殺,載灃作爲頭等專使大臣被派往德國謝罪。載灃卻將這次謝罪之行變成了遊學考察:無論軍校、軍工企業、博物館、電機廠、造船廠,“舉凡外洋風土人情,隨地隨時留心考察”。由於比一般的封建皇族有見識,載灃對個人的權力自然看得不那麼重,關鍵時候不會舍義取利。

溥儀背後的男人是誰?最高權力執掌者 第2張

網絡配圖

作爲典型的既得利益者,載灃並不高調,他的一生貫穿着兩個字:不爲。載灃口吃,平時不愛說話,與親友兄弟們在一起時,總是默默地聽他人高談闊論,很少插嘴。他一向討厭應酬與交際,來醇王府的人,哪怕你把板凳坐穿,他也不會開口留飯,態度總是淡淡的。

對待自己親朋好友的賀慶、弔喪之類的事情,他也僅僅露個面,寒暄幾句,便趕緊走人。他做事喜歡守成,生了病,僕人問他買什麼藥,他都是兩個字:照例。進入民國後,他也努力做一個好公民: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不給政府惹麻煩,不參與張勳之流的復辟舉動,不引發輿論指責……

同時,作爲一箇中國人,他也有着非常強烈的國家觀念。赴德國謝罪時,德皇曾提出跪拜的要求,載灃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日本人打進中國,殺人擄掠,無惡不作,載灃以“不與日本人合作”來表示內心的憎惡。

有人說,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很矛盾,得志時,他的思想往往是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失意時,他的思想則是道家的,即使可爲也不爲。

溥儀背後的男人是誰?最高權力執掌者 第3張

網絡配圖

不過,一個人的作爲,有時是要看客觀環境的。比如載灃,一個封建王朝的王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財勢漸衰,手中也沒有什麼權力,在全民族抗戰的烽火中,想讓他有較大作爲,的確有點兒強人所難。但是,他能夠在關鍵時候“不爲”—向國人呈現出愛國姿態,堅決不做日本侵略者的工具,比起某些賣國者,其實也是一種“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