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城內有數萬的兵馬 爲何劉禪面對一小支部隊就投降了呢

城內有數萬的兵馬 爲何劉禪面對一小支部隊就投降了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劉禪爲何在一小支部隊面前投降了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景耀六年,司馬昭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認爲伐蜀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派鎮西將軍鍾會和鄧艾興兵入川,攻打蜀國

蜀國大將軍姜維率軍死守劍閣,將魏軍主力阻擋於劍閣天險之外。但鄧艾“暗度陳倉”,率精兵繞道陰平,直逼成都。

劉禪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成都留守兵力全力阻擊鄧艾。在取得首勝後,諸葛瞻不聽勸告,放棄險要之地,想一鼓作氣,擊敗鄧艾,最後戰死綿竹。

鄧艾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城下。

城內有數萬的兵馬 爲何劉禪面對一小支部隊就投降了呢

(劉禪劇照)

劉禪打開城門,將40餘年的蜀漢政權拱手交給魏國,由此,蜀國徹底滅亡。

有人說,成都此時內有數萬兵馬,外有強援將至,劉禪爲何要開城投降呢?

首先說城內的數萬兵馬。

當鄧艾兵至涪州時,劉禪已將留守成都的軍隊悉數交予諸葛瞻,大部分已戰死綿竹。即使城內仍有餘兵,也多爲府兵家丁,抑或老弱病殘之人。

再說各路援軍。

當時劉禪也曾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了丁封、孫異等救蜀。但東吳雖在面上和蜀漢是盟軍,但此時未必全力相救,它知道自己就是魏國下一個目標。他定會保存實力,不會爲了蜀漢輕易冒險。

此時的蜀國,全部指望都在姜維身上,此時的姜維已退守劍閣,被魏國大軍所困。如果姜維放棄劍閣,全力回援成都,蜀國將變得門戶洞開、一馬平川。

城內有數萬的兵馬 爲何劉禪面對一小支部隊就投降了呢 第2張

(姜維)

其它幾路兵馬,如南中的霍弋等,一則路途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二則劉禪判斷失誤,早已下令霍弋按兵不動。

此時,成都陷入了無兵可用,無將可調的境地。

當然,劉禪還可以“君王死社稷”,寧死不降而千古留名。但他最終選擇了投降。爲什麼他要這麼做呢?

首先,譙周起了關鍵作用。

譙周何許人也?譙周是益州人,儒學大家,大名鼎鼎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之師,激進的反戰人士。

究竟是投靠東吳還是逃往南中,抑或拼死抗爭。當蜀漢朝臣各執一詞,一籌莫展時,譙周站出來說:“應該投降魏國。”

譙周說,不能投奔東吳,“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爲天子者也。”意思是說,投奔東吳只能稱臣。既然都是稱臣,那爲什麼不投降強大的魏國呢?“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東吳遲早也是魏國的囊中之物,難道還要再降一次,受第二次辱?

譙周又說,南中也不能去,“羣小之心,無一可保”。當下的局勢,難保大家都同心。如果南中的將領鬧事,或者朝臣叛亂,最終的結局會怎樣呢?

其次,魏國強勢,蜀國孱弱。

城內有數萬的兵馬 爲何劉禪面對一小支部隊就投降了呢 第3張

(譙周)

蜀國多年北伐,連年征戰,勞民傷財,國庫早已空虛。而魏國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強盛,戰略物資充沛;蜀國地小人少,魏國人數可達蜀國的10倍;蜀國大將凋零,僅靠姜維獨立苦撐。而魏國人才濟濟,良將如雲。

再次,蜀國朝政已趨於腐敗。

蜀國後期,劉禪重用宦官黃皓,任其把持朝政,打擊排擠姜維,朝臣多有怨言。特別是在魏國伐蜀之初,姜維已經洞悉了魏國的陰謀,上表劉禪,需早做防備。但黃皓居然按下奏表,蜀漢君臣都不知道,導致蜀國倉皇應戰。

第四,劉禪懦弱。

“樂不思蜀”就是關於劉禪的典故。這樣的一位君王,亡國是遲早的事。對於蜀地百姓來說,在魏國的統治下,生活也許會更富足。

最終,劉禪被司馬昭封爲“安樂公”,安樂地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對於整個中國歷史而言,蜀國的投降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加快了三國的統一歷程,消弭了戰爭,造福了百姓,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參考資料:《三國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