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務實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間科考考題都着眼於時政

務實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間科考考題都着眼於時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是有延續性的,今天的許多問題都在歷史上有過端倪和演變,都有自己的來龍去脈,你如果不知史還真是處理不好時務

在燈下細究古代殿試策問,作爲教師研讀考題其樂悠悠,難與外人道。策問的落腳點是時政,但起問往往從歷史開始,特別是到了清代,這種以史帶今的模式已經固定下來。如清道光十八年策問問到糧儲,最後問的是今天怎樣才能“凶荒有備”,之前卻把問題追到漢代的常平倉。“漢耿壽昌築常平倉,時稱便矣;後漢劉般謂常平倉有利民之名,而內實侵刻百姓,其故安在?”這就是把歷史上的制度擺出來讓你評論。緊接着皇帝給出了自己的史論引你進一步思考:“當境採買,固虞勒派;採自鄰封,又添運費。例價有定,糧價無常。何以使官民兩不受累而及時奉行、不至有名無實歟?”這真是大好考題。

這一年策問題中還問到前代的社倉與義倉。“社倉之法,略以義倉同。何以隋唐行之,不久便廢,至朱子而獨有成效?”這是要考生從相似中辨別,問得尖銳。不僅讓你分析歷史上的事件,還讓你分析歷史上的政論:“朱子《社倉記》,推原朝廷未改設社倉之意,試詳述之。”常平倉是官辦,義倉與社倉是民辦,各有利弊,各有委曲,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都積累了豐富的成敗經驗,道光皇帝想讓貢士們通過歷史比較擇善立論。

務實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間科考考題都着眼於時政

道光皇帝的歷史題總是問得很真切。道光十五年問及歷史上的保甲制度:“故詰奸之法,莫善於保甲。然王安石行之於宋而民不勝擾,王守仁行之於明而盜無所容,其故安在?”這大概還是想討論因時而變、因地制宜的奧妙。清朝大部分皇帝的歷史題都是像道光這樣着意於史事、史論,而乾隆還同時考及史籍,好像生怕考生們沒讀過史書原文似的。“班固之書,半資司馬,或因或改,異同得失,至爲繁賾。南北史合宋、齊、樑、陳、魏、北齊、周、隋之書,亦有短長,綴譜系劃時代,何者爲優?”這是乾隆五十四年的策問,這一年的考題對《春秋》以降的史書問得很細,連不同的版本都問到了。

考題中對歷史的重視見出一種擇人斷事的眼光。考生回答現實問題、提出時事對策不能空口說白話,不能僅憑個人的感受張口就來,你必須得通曉歷史,不讀史則無以言。這裏麪包含着一種理念:不知古的人不可能真正知今。歷史是有延續性的,今天的許多問題都在歷史上有過端倪和演變,都有自己的來龍去脈,你如果不知史還真是處理不好時務。許多重要制度都有持續不斷的沿革,今天也許其名稱變了但其實事還在,你不瞭解歷史就只能是被動沿用,並不自覺。而不自覺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你會不知道你手中的制度到底意義何在、訣竅何在,你會在不經意間改動最不能改動的關鍵環節從而使制度殘廢、帶來災難,你也不可能對制度作合理變革以使其適應變化。清代的皇帝在這一點上相當清醒,他們要求未來的執政精英必須熟讀歷史。

重視歷史還有一個淺顯的原因,那就是歷史上的事情都是發生過的,都已經有了分曉、見了成敗,你大可對比、推敲。今天的事情往往與歷史有諸多相似,或者事殊理同,或者乾脆就連事情都相同,有時史書讀下來真覺嚇人得很。飽讀史書纔可以在複雜的情況中有決斷,纔會心裏有底。“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大概只有“掌上千秋史”,纔會“胸中百萬兵”。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古代政治教育的框架。科舉是對教育的收穫,考試是對教育的反映。乾隆五十四年的策問對清朝的科舉有概括:“今制四書以正其途,五經以博其趣,八韻以覘其才,五策以徵其實,立法善矣。”殿試策問乃是對會試“五策”的深化。而科舉中所有的“策”又都以歷史爲基礎。與這種科舉考試相對應,當時的政治教育把“史”與“經”並列。道光十六年的策問將其中的奧妙一語道破:“文學多端,首重經史。”道光皇帝在題中勉勵士子:“多士治經學史,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裨朕治理者也。”能通“經”知“史”纔是有用之材。

如果要勉強定義,可以說“經”是意識形態,“史”是政治經驗。“經”指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心法”,意在確立信仰;“史”指向治國、平天下的“治法”,意在培養能力。實際上讀史也能開闊胸懷、提升境界,增強對國家的忠誠,大有助於“心法”。而且經中有史,史中見經,心法是治法的精神源泉,治法是心法的實踐與實現,最高境界是二者的融合。古代對官員的政治教育如此並重意識形態與歷史,讀史至此不禁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