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光20歲中進士當縣官 節儉樸素家徒四壁

司馬光20歲中進士當縣官 節儉樸素家徒四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大政治家、大史學家。童年時留下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長大後成爲大宋政壇的一顆耀眼明星,官拜宰相;老年時,勤耕19年編撰成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成爲中外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之一。寒冬的一天,筆者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拜謁司馬光祠。塋祠位於大運路夏縣段的鳴條崗上,祠前峯嶺逶迤,奔突成勢;祠後涑水環繞,流逝成趣。塋祠平方曠達,規模宏敞。紅牆匝繞,莊嚴肅穆,濃濃的古香古色吸引着我們登堂入室,去探尋這位清廉名相的歷史足跡。

 剛正勤儉的前輩

走進司馬光祠,迎接我們的是司馬光的第30代傳人司馬偉國,他指着祠旁的一個村子說:“這是小晁村,北魏時先祖司馬陽作爲大將在此鎮守,死後葬於此地,後人便在此定居繁衍,如今司馬光家族有260餘人,勤勞節儉、耕讀傳家一直是我們的古訓。”

司馬光20歲中進士當縣官 節儉樸素家徒四壁

網絡配圖

司馬偉國邊說邊將筆者帶到了司馬光祖塋。塋地松柏森森,古冢座座。他指着前方一座大碑樓和墓冢說:這是先祖司馬炫之墓,是司馬光的祖父。當時面對家道中落,靠發奮苦讀成爲宋初司馬家族的第一個進士,官拜富平縣令。在任之內法紀嚴明,廉潔自守,政績顯著,以氣節著稱鄉里。

司馬炫墓冢旁從左到右依次排着,司馬光伯父司馬浩、叔父司馬沂、父親司馬池之墓。司馬池很小之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賢惠德淑,治家有方,全力支持司馬池刻苦攻讀,考取了進士,歷任縣州官吏,官至天章閣待制,進入高官行列。司馬池爲官清廉,耿直不阿。他在京都做羣牧判官時,主官曹利用派他收賬。司馬池翻開賬本,首先找到曹利用說:“你還欠着賬呢,令之不行,由上犯之。”曹急忙還了欠賬,司馬池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前輩們自強不息、奮發進取、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精神,給司馬光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勤奮好學的書生

走進祠堂,古建相接,樸實別緻。司馬偉國指着一截圓木告訴筆者:這是司馬光用過的警枕,要說警枕,還得從司馬光小時候談起。

司馬池在光州光山縣作官時,將剛出生的兒子稱作司馬光,既是爲了紀念孩子的出生地,也是希望他將來做人光明磊落,做官光明正大,能夠光宗耀祖。司馬光自小接受知識的薰陶,古人“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等故事,深深打動着他的幼小心靈,激發了他濃厚的學習興趣。

某年鬼節,司馬光隨同母親回夏縣拜訪親人,在叔父司馬沂的牀頭,看到了一塊三寸厚的木板,嬸母告訴他那是叔父的枕頭,爲了早點下地,不睡懶覺,他總是將木板側枕着,木板側翻時驚醒自己,便起牀下地。叔父側板而臥辛勤勞作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司馬光,也啓發了司馬光。回家後,他讓人將一截圓木做成枕頭,夜讀十分睏倦後便枕着圓木而臥,圓木滾動被驚醒後,又接着讀書。從此,“警枕”陪伴着司馬光度過了勤奮的一生。1038年,20歲的司馬光便中了進士,被任命爲華州縣官。

司馬光20歲中進士當縣官 節儉樸素家徒四壁 第2張

網絡配圖

節儉樸素的生活

在祠堂的牆壁上,掛着一篇《司馬溫公佈衾銘記》的文章,司馬偉國說,這是範鎮的孫子範祖禹寫的,記述了司馬光的一件事:

司馬光在洛陽時,好友範鎮從許州來看他,走進屋內,除見到四壁的書架上擺滿圖書之外,別無他物。牀上的被服更讓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補丁連補丁。範鎮深感司馬光太清苦,返回許州後,讓夫人做了一牀被子,託人捎給司馬光,司馬光非常感動,在被頭上用隸書端端正正地寫着:此物爲好友範鎮所贈,一直蓋到去世時。病逝前,他給兒子司馬康遺囑:死後仍穿平時衣服,蓋上這牀被子,啓奏皇帝國家財力睏乏,不要實行國葬,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予以薄葬。範祖禹懷着對司馬光的敬重之情,才寫了這篇文章。

司馬光擔任國子直講時,開封街市繁華,物價很高,司馬光入不敷出,生活窘迫。臨近入冬,有個“樑上君子”以爲司馬光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銀財寶,夜晚悄悄潛入司馬光家裏,四處找遍也沒翻出值錢的東西,只好扛走一個竹編衣箱,拿走了他和妻子僅有的衣服和被子。失盜後的司馬光見客沒有衣穿,睡覺不能禦寒,十分發愁,妻子安慰他說:“只要身體沒事,丟了東西以後還會有的。”才驅散了司馬光的滿臉愁雲。

在洛陽工作時,司馬光常常往返於洛陽、夏縣兩地看望故鄉的親人,沿途州縣得知司馬光回鄉,出於對司馬光的敬重,都想招待一番。司馬光千方百計繞過官衙,即便遇到也婉言謝絕。有一次,陝州知府劉仲通打聽到司馬光要路過,因政見相同,很想與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不久,差人報司馬光繞城而過,快到茅津渡口。劉仲通急忙派人帶着幾罈好酒追至渡口。司馬光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要拒絕劉大人的一片好心,但沿途許多百姓連飯也吃不飽,很多人用野菜充飢,我無心享受這美酒佳餚……”此後,再無官衙爲司馬光設宴送禮。司馬偉國介紹,《宋史》上記載着這樣的事,司馬光妻子去世後,無以爲葬,司馬光只好當了家裏的幾畝地才埋葬了妻子。他不僅個人節儉,還要求兒子司馬康也節儉,《訓儉示康》便充滿着他對後輩的希望。

 嘔心瀝血的著述

司馬光20歲中進士當縣官 節儉樸素家徒四壁 第3張

網絡配圖

隨着司馬偉國的指點,我們在溫公書院裏看到了各種版本的《資治通鑑》,既有領袖、帝王批註的,還有外文印刷的。他告訴我們,這本著作浸透着司馬光19年的心血。

因爲反對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離開首都開封,到洛陽一心一意地編著《資治通鑑》。夏日的中原大地,酷熱難耐,司馬光常常悶在小屋裏,光着上身,毛巾沾冷水繼續工作,即使如此,汗水還常常弄得墨跡一片,他只好請人在書屋中挖了深坑,砌成地下室,點起油燈,埋頭苦幹,雖然油嗆煙燻,但著述尚能繼續。在這個地下“涼洞”內,司馬光度過了十幾個炎夏。

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司馬光身體日漸衰弱。爲了勞逸結合,在朋友的勸說和贊助下,在後院建了一座“獨樂園”,所謂的幾個“景點”,只不過是一池清水、幾叢箭竹,一座土臺,幾株花草、蔓生植物搭個涼棚而已。他在《修荼蘼架》描述了園子的概況:貧家不辦構堅木,縛竹立架敬荼蘼。風搖雨漬不耐久,未及三載俱離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