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康熙皇帝曾說:“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爲要。”故其一生也在不遺餘力扶植獎勵清官。歷代關於獎廉的舉措也有很多,而廉吏對於這種肯定的獎勵也有着自己的共享方式,就此留下了一段段清廉佳話。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貴族生活腐朽,奢侈之風盛行,齊國的丞相晏嬰是當時的一個異類,他用一生的清廉書寫了廉吏二字。

晏嬰平時只穿粗布衣服,只有在出使他國或參加盛典的時候才穿上一件狐皮大衣,而且這大衣一穿就是三十多年,不止如此,他每日吃的也是粗茶淡飯。

有一次,晏嬰正要吃午飯,齊景公派人來見他,他就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景公知道這件事後,立即命人給晏嬰送去許多黃金以供他招待客人的開支。不料晏嬰不肯收下,景公派人送了三次,他還是執意不收。晏嬰對景公說:“作爲一個大臣,將國君的賞賜用於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這樣做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聰明人是不會幹的。所以,請您不要再賞賜臣下了。”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晏嬰平時上朝,總是乘坐一輛劣馬拉的破舊車子,有時甚至步行。景公覺得他乘坐的車馬與他的身份太不相稱了,便派人送去新車駿馬,又被晏嬰拒絕了。景公不高興了,便問他爲何不收。晏嬰說:“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深感責任重大。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他們節衣縮食。我若是乘坐好車好馬,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奢侈之風就會流毒四方。倘若真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再也不能禁止了。”

晏嬰的相府地處鬧市,且陰暗狹窄,景公提出爲他修造僻靜寬敞的新宅院,也被晏嬰婉拒。不過,齊景公不死心,趁晏嬰出使他國之時,爲他新建了一處豪宅。晏嬰回國後,馬上就從新相府搬回了原來的住處,並將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給了原來住在那兒的人。到了晚年,晏嬰不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賞賜,還向齊景公提出將原來賜他的封地退回去。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第2張

三國田豫

賞絹五百匹不留一匹在自家

三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清官,劉備曾嘆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他就是魏國大將軍田豫。

田豫清廉節儉,君王賞賜給他的東西,常常分送給將士們。正始元年,朝廷拜田豫爲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封爲振威將軍,兼任幷州刺史。邊陲許多部落聽到他的威名,紛紛前去拜見田豫,並送上牛馬等禮物,每次田豫都記錄在冊並送入官倉,從不拿到家裏去,所以他家非常清貧。

據《三國志注》記載,某部落的使節認爲牛馬等都太顯眼了,不如送黃金,就祕密地藏了三十斤黃金,對田豫說:“希望您能屏退左右侍從,我有話想和您說。”田豫讓身邊的人迴避,部落來使跪下說:“我們看到您十分清貧,所以送您一些牛馬,但您卻把它們交給了官府,今天祕密地送些黃金給您,可以作爲您家中的財產。”田豫暗想,如果當面拒絕恐會傷了和氣,於是故意張開寬大的衣袖收下了黃金,並感謝他們的好意。

等到部落使節回去後,田豫立即將這三十斤黃金全部交給官府的庫房,又把這一情況寫了奏摺告訴皇帝。皇帝看後,下詔表彰他說:“春秋時有個魏絳,爲表示與戎族的友好,光明正大地接受他們送來的禮物。如今你舉袖接受鮮卑送來的黃金而交公,更顯磊落。我十分讚賞你這種做法。”並且賞賜田豫絹五百匹。收到賞賜後,田豫分一半藏在公家的倉庫裏,以備獎賞立功的將士,另一半則送給部落使節,以答謝他們送來黃金的情意。

北魏高允

賞玉帛粟米 多次上表堅辭不受

北魏時獎廉的方式又有所改變,採用的是張白澤的諫議“以酬廉吏”。什麼是以酬廉吏?就是說朝廷撥出一部分錢財作爲給官吏的獎勵,就是爲了讓他們廉潔奉公。很明顯,酬是用於獎廉的,官吏一旦領取了這份錢財,就必須廉政,否則就要受到比先前更嚴厲的懲罰。對此,北魏政府規定,禁止官吏之間相互饋贈禮物,如果發現收受他人帛一匹的,即定死罪。而在之前,死罪的限制是枉法十匹,義贓二十匹。

高允官至中書令,歷任要職五十餘年。由於那時北魏文武百官並沒有俸祿,高允就讓他的兒子們砍柴,來維持家裏的生計。司徒陸麗對文成帝說:“高允雖然蒙受您的寵愛,但是,他家的生活卻相當貧困,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沒有生活來源。”文成帝不悅地說:“你爲什麼不早說?偏偏看朕重用了高允,才說他窮。”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第3張

當天,文成帝爲證實這一說法,親自到高允家。他看見高允家裏只有幾間草房,幾牀粗布被褥和用舊麻絮做的棉袍,廚房裏也只有一些青菜和鹽,文成帝忍不住嘆息。回宮後,他賞賜給高允家五百匹玉帛,一千斛粟米,並且任命高允的長子高悅爲長樂太守。可高允卻多次上表,堅辭不受,他爲官數十年,至死都沒取一分一毫。

清朝張伯行

康熙賜予“布澤安流”匾額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分,我爲人不值一文。”寫下這般語句的正是康熙扶植的另一清官——張伯行,他當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著稱,是一位名聞朝野的清官。

康熙二十四年,35歲的張伯行考取了進士,但是他的仕途並不是很順利,考取進士七年後才補爲內閣中書,兩年後才升任中書舍人,但在康熙三十八年,他的仕途發生了轉折。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第4張

這一年,儀封一帶暴雨成災,城北的河堤被洪水沖垮,危急時刻,張伯行挺身而出,緊急招募和指揮民衆用沙袋修築防洪大堤,保住了儀封城。河道總督張鵬翮得知張伯行的事蹟之後,大爲讚歎,特地向朝廷推薦張伯行,他也不負衆望,日夜奔跑在河堤工地上,督修了200餘里的黃河南岸堤。

因爲張伯行的工作出色,他被授以山東濟寧道之職。但是他剛上任,濟寧便遇上了災荒,張伯行又開始忙於救災,他千方百計地從家鄉運來糧食、棉衣,救濟百姓。在接到皇帝下達的救濟批示後,張伯行立即動用倉谷賑濟災民,僅汶上、陽谷二縣,就動用了26000餘石。

事後,山東布政司指責他擅自動用倉谷,要奏請朝廷將張伯行革職。張伯行不爲所懼,慷慨陳詞:“皇上有旨賑災,不能說是擅自動用。再說是應以倉谷爲重呢,還是人命爲重?”答案不言而喻,布政司只好宣佈免予處罰。

康熙四十五年,張伯行把自己多年治河的心得彙編成書,取名《居濟一得》,恰逢康熙南巡,發現張伯行爲官清正廉明,工作出色,是個難得的人才,對大臣說:“朕至江南訪問,張伯行居官甚清,此名最不易得”,特地賜予“布澤安流”匾額以示褒獎。

不久之後,張伯行再次升官,擢升爲江蘇按察使,正式步入高級官員行列。

逝後從祀文廟 清朝只有三名臣有此待遇

當時的江蘇官場,腐敗之風盛行,凡是新官上任,都要給總督、巡撫送4000兩銀子作爲禮品,這已經成爲了一種“潛規則”。但是張伯行,不吃這一套,他公開表示:“我做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

不僅如此,正巧當時揚州有六秀才得罪了郡守,撫軍爲逢迎上官,打算剝奪六秀才的功名,張伯行得知這一情況後,爲六秀才據理力辯,最後使得六秀才免遭罪責。在張伯行擔任按察使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他的廉惠之名已經傳播開來。

雖然老百姓爲張伯行叫好,但是他卻得罪了他的頂頭上司們,也因爲這樣受到這些人的壓制與排擠。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第5張

沒過多久,康熙再次南巡,降旨讓總督、巡撫舉薦德才兼備的官員,因爲張伯行的廉政得罪人太多,沒有官員舉薦他。康熙覺得奇怪,便問總督、巡撫:“張伯行居官何如?”皆對曰:“好。”康熙又問:“江南還有如此好官否?”皆曰:“無。”康熙曰:“然則汝等何以不保舉之?今朕自保舉之。”到了松江,康熙對張伯行說:“朕瞭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將來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業績來。”康熙當場破格提升張伯行爲福建巡撫,並且賜以御書:“廉惠宣猷”匾額及對聯詩扇。

張伯行就任福建巡撫之日,見到福州衙署前各種鋪陳甚盛,金銀器皿,錦繡帷帳,炫耀奪目。爲了弄明白這些陳設的來歷,他特意召來吏役們詢問。當他得知這些東西都是臨時由各行戶備辦時,當即下令予以清退,物歸原主。

張伯行在任期間,“大張紀綱,褒廉糾貪墨”,無論職位高低,一經發現,即予查處,毫不手軟。因張伯行在任上的表現,以及他的廉政措施,康熙大加讚賞,將他調回江蘇,擔任江蘇巡撫以治理江蘇的吏治。

齊國丞相晏嬰一生清廉 曾執意不收齊景公送的黃金 第6張

然而張伯行與總督噶禮不和,常常發生矛盾,噶禮對張伯行處處爲難。這種情況下,張伯行向朝廷提出告病還鄉,但康熙沒有批准他的請求,而是在辭呈上批示:“張伯行操守清潔,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蘇重地,正資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罷。”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張伯行受邀參加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康熙稱讚他是“真能以百姓爲心者”。雍正即位後,對張伯行優待有加,提拔他擔任禮部尚書,並賜予“禮樂名臣”的匾額。

雍正三年,張伯行病逝,皇帝賜諡號“清恪”,並受到當時朝廷的最高嘉獎,準其從祀文廟。據記載,清代以名臣從祀文廟的,僅張伯行、湯斌、陸隴其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