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項羽爲何不肯過江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項羽爲何不肯過江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及著名的政治人物。是中國思想“勇戰派”的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的領袖。自從秦滅亡後便自立爲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樑、楚九郡,後自刎而死,年僅30歲。

秦王朝雖然是統一了六國,但卻並沒能持續很長時間,便被陳勝、吳廣帶領的農民起義軍給推翻了。然而局勢卻並沒有因此而平靜下來,後續還有楚漢之爭,那便是項羽與劉邦之間的政權爭奪戰了。

項羽在與劉邦四年的激烈戰爭之中,逐漸從優勢轉爲了劣勢,直到最後上演了“四面楚歌”的“垓下之圍”一幕。項羽也因此而損兵折將,就連最心愛的美人虞姬也自殺了,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面對着悠悠的烏江水,項羽終結了自己的生命。那麼,項羽明明是有生還的機會的,卻究竟爲何不肯渡烏江呢?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項羽爲何不肯過江東?

網絡配圖

有人說,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東,是因爲自己身邊最寵愛的美人虞姬死了。然而,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這兩者之間真的有什麼聯繫嗎?有的學者不認爲僅僅只是這樣,他們項羽很可能是由於自己帶領的江東八千子弟葬送了性命而覺得愧對江東父老,所以是寧願自殺也不願苟活在世啊。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上的一段記載: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層層包圍過來,項羽打算帶領軍隊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衆,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兒,也沒有船隻可用。”項羽笑道:“既是上天要亡我,那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因爲憐愛我而擁我爲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或者即使是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就不會感到內心有愧嗎?”說完,項羽便在烏江邊拔劍自殺身亡了。

這麼說來的話,不管項羽過不過江,也都是逃不過失敗的結局。所以,他選擇了不渡烏江。有的學者提出,自從固陵一戰失敗之後,項羽接連打了敗仗,一直退到垓下,再逃亡東南,直到逃到了烏江邊。由此看來,項羽或許早就有退守江東的想法,並且是一路逃奔。

若說項羽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了性命而覺得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已死,子弟已散,他就應該因羞愧而上吊、割脈、喝毒藥。項羽渡淮之後,身邊就剩下一百多人,到了陰陵還迷了路,問了個路又被騙得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這樣狼狽的境遇,項羽都沒有羞愧自殺。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項羽爲何不肯過江東? 第2張

網絡配圖

項羽逃到東城,漢軍將他重重包圍起來。雖然項羽感到自己這條命馬上就要交代了,可他還是把僅剩的士兵組織起來做了一番掙扎。所以,項羽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卻忽然產生對江東父老的羞愧之心而自殺,這好像有些不合情理。這不能排除是司馬遷爲讓故事情節更加精彩,而加工情節的可能。

還有人認爲項羽不肯渡烏江是因爲其具有高貴的品質在作祟,他充分考慮到了百姓們在戰爭中所受的苦難。

長期不斷的戰爭,已經讓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他們都希望這場戰爭快點結束。而項羽也曾有過結束戰爭的願望。比如,他想通過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結束這場戰爭。後來,項羽爲求得劉邦的讓步,甚至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與劉邦談和。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項羽爲何不肯過江東?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而,劉邦卻並沒有遵守約定。楚漢議和還不到兩個月,劉邦便背信違約,將韓信、彭越、英布三路大軍會合一處,在韓信的率領下,追擊項羽。項羽失利後,終於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可是卻又沒有辦法與其談和,項羽一狠心,看來也只有犧牲了自己,才能結束這數年來的殘殺。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究竟是爲何不渡烏江?幾千年來,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歷史學家們對此問題都付出了足夠的熱情,也給予極大的關注,可是,至今也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