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叱吒風雲一生的君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明君”

叱吒風雲一生的君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明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餓死這個詞語本來以爲是百姓的專屬,但仔細梳理歷史,被餓死的王者、皇帝竟然多達數十位以上,這一數字實在讓人瞠目結舌。起初我想尤其那些最後落得悲慘下場的皇帝無非都是些傀儡,或者毫無政治能力的青年或者兒童,但仔細一看完全不是這樣。在餓死的王者之中,赫然寫着“齊桓公、趙武靈王和梁武帝蕭衍”的名字。這三個人無論如何,放在歷史上也不能算平庸之輩,相反都是些經歷了叱吒風雲,一度引領了改革浪潮開天闢地的傑出人物。他們的餓死實在有着更深層的歷史原因。

一、齊桓公:用人失措被餓死

齊桓公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爲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爲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爲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那時候他還不能叫齊桓公,大家都叫他小白,而且在爭奪王位繼承的時候,差點就被他的後來最重要的助手管仲一箭射死,齊襄公時,國政混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爲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公孫無知,就和國氏祕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其爲國君,是爲桓公。

當時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騙過管仲,躲在帳篷車裏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爲國君。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桓臺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爲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爲強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爲大夫,委以政事。就是這一次,齊桓公能盡釋前嫌大膽任用管仲爲相,全力支持改革,使得齊桓公一度成爲天下最威武的霸主,是春秋大戲的領軍風雲人物。如果按照事情的發展推演下去,管仲就算不推翻周王朝的名譽地位,也能把自己的赫赫武功永載史冊,遺憾的是,在管仲去世之後,齊桓公就開始昏庸起來。

叱吒風雲一生的君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明君”

  圖注:管仲像

易牙以廚藝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說:“只有蒸嬰兒肉還沒嘗過。”於是易牙將其長子蒸了獻給齊桓公吃。管仲重病的時候,桓公問他:“羣臣中誰可以代你爲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把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一度使得齊桓公權力失控,他的五個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朝政內外大亂,齊桓公被限制竟然被活活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牀上放了67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一代著名君主竟然如此慘痛結局,這實在需要讓人爲之深思。

二、趙武靈王:父愛氾濫被餓死

從多個角度來講,趙武靈王都不失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和軍事家,他是一個通過“胡服騎射”的著名服裝改革開始,從而大大提高了武裝戰鬥力,爲最終強大趙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就是這麼優秀的改革家,在晚年對於接班人制度的設計和政治與親情的把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切割,最終導致了“沙丘之變”被活活餓死,一世英名盡毀於一旦。

趙武靈王最寵愛的王后吳娃病死前,含着眼淚答應了要將他們生育的兒子趙何立爲太子,在此之前,由於趙武靈王發現了長子的生母與大臣田不禮私通,一氣之下把他的生母打入冷宮,這直接導致了他對大兒子的冷遇。於是他終於下定決心,改變一下接班制度,不僅要立小兒子爲太子,還要在生前他精力旺盛的時候直接傳位給他。這不僅打破了立嫡長子的傳統,還開創了壯年退位的先河,趙武靈王的改革雄心不可不謂強大。

二十八年(前298年),五月一日,武靈王傳位趙何爲王。新王到太廟行完禮儀後,出來上朝。大夫都作爲新王的臣子,肥義爲相國,並任新王的老師。趙何是爲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號主父,相當於後來朝廷的所謂太上皇。與此同時他把周邊各國的威脅一一擊破,他的下一目的更是明確,那就是把國政全部交給這個新即位的小兒子,讓他非常信任的大臣肥義輔佐他。主父想讓兒子自己主管治理國家,自己主管軍事,並設想從率領騎兵繞道雲中、九原,南渡黃河,進入河南地,直接向南奇襲秦國都城咸陽。於是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秦昭襄王在大殿上宴請趙國使團時,覺得他樣子奇偉英武,不像臣下的氣度,感到奇怪。宴後,他派人前往使館調查,才知道那是趙國主父,但此時主父已經出函谷關回國去了。得知這個消息,秦人非常震驚。主父之所以要進入秦國,是要親自勘察地形,觀察秦人的風貌習俗,以及秦昭襄王的爲人。到此爲止,我們還能看到一個偉大父親的影子,他的美好設想現在看來也毫不脫離現實,兒主內,有人輔佐,他主外,用他的特長繼續對外界用兵,如果一旦實現,那麼歷史將同時照亮這一對父子。可是接下來的設想完全只是設想。

當了3年主父後,主父攻滅中山,遷中山王到膚施。歸來慶功時封長子趙章爲安陽君,派田不禮爲相輔佐。肥義認爲趙章很驕傲,對於繼承王位失敗一直懷恨在心,加之這個田不禮爲人十分狡詐,兩人在一起一定會作亂,於是對高信說:“如果有人召見王的話,一定讓我走在前面。”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羣臣朝見惠文王,主父在一旁觀看,看見趙章作爲兄長而今面對趙何稱臣,心中憐憫,想把國一分爲二,讓趙章作代王。這種父愛的自責和氾濫不僅沒能很好地起到作用,相反卻爲今後的政治動盪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叱吒風雲一生的君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明君” 第2張

  圖注:武靈王像

爲了彌補內心對大兒子的愧疚,趙武靈王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愛,趙王何雖有隱憂,但卻不便明言。肥義也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趙武靈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無辜廢掉太子位,失去爲王的機會,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彌補之意吧,便也不深計較。朝中的許多大臣們見公子章又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厚愛,以爲趙武靈王又有什麼新的打算,便暗中與公子章來往。公子章對權力本不陌生,見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負止不住地向外涌。公子章要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

終於有一天時機來了。

主父和惠文王出遊沙丘,分宮而居。趙章和田不禮帶領他們的黨羽作亂,詐用主父的命令召惠文王。肥義先去,被殺。高信和惠文王與趙章作戰。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來平亂,擊敗趙章,殺死了田不禮。趙章逃到主父宮中,主父接納了他。想必這個時候主父內心煎熬程度可想而知,這個大兒子要來殺他跟他的弟弟,卻不料失敗又尋到自己這裏避難,父愛在那一刻早已氾濫成災,他已經分不清恨誰愛誰,只能任憑外圍兇猛的圍攻。

公子成和李兌包圍了主父宮,終於還是衝了進來殺死了趙章。公子成和李兌商量:“因爲趙章的緣故而圍攻主父,休兵的話,一定會被滅族。”於是繼續圍困,對宮中人說:“後出來的人滅族”,宮中人都逃了出來。主父逃不出來,又找不到食物,把樹上的小鳥都掏出來吃了,過了3個月左右在宮中餓死。

可憐一代傑出的改革家在兇險的列國都能佔領強大的一席之地,卻在父愛氾濫之後左右爲難,在下定決心設計接班制度卻沒能很好地理智遵循導致了最後悲慘的結局,不僅沒能保住大兒子,最後落得個黃泉地下相見的可悲下場。

三、梁武帝:癡迷佛法被餓死

南朝梁武帝蕭衍在歷史上也算是響噹噹的人物,藉着祖宗蕭何的名聲之後,加上善於幹架,不經數年逐漸掌握了軍中重權,隨着形勢的發展,逐漸取代了齊朝,在衆人的山呼海嘯般的“逼迫”下正式即皇帝位。

剛剛開始皇帝生涯的蕭衍表現得十分不錯,完全可以用“勵精圖治”來概括他早期的工作狀態,並且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他還能一邊工作,一邊搞點文學創作,身邊聚集了謝眺、沈約、任眆、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爲“竟陵八友”,一時堪稱文治武功,全國上下瀰漫着文藝氣候。

如果按照這個發展邏輯的話,梁武帝的朝代最低也會成爲一個南朝盛世。他是南朝在位皇帝時間最長的一個,爲政之初,他勵精圖治,倡導節儉,把到處一片奢靡的墮落之風成功制止。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爲國爲民之道,清正廉明。爲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裏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樑的統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如果按此發展下去,蕭衍勢必會成爲歷代帝王最傑出之一,甚至極有可能重新北伐,收復失地,重建早期泱泱帝國。

叱吒風雲一生的君王最後竟然是被餓死的?歷史上被餓死的三位“明君” 第3張

  梁武帝

可是蕭衍突然跟大家開了一個天大的國家玩笑,脫去了龍袍跑到了寺廟裏做起了和尚來,這下子整個朝廷頓時慌作一團,衆大臣哭哭啼啼跑到了寺廟前,跪求他趕緊出來工作。君臣彼此拗了三天,梁武帝終於算是出來工作,與此同時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家以爲皇帝的這次出家總該是過去了吧,孰料兩年後再度披上了袈裟,死活不肯出來,並且成功地舉辦了“四部無遮大會”,披上袈裟的他站在佛堂上大講《涅槃經》,忽然從皇帝變成了和尚,羣臣無不驚駭。過了幾天,大家趕忙集資捐款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這一招還真奏效,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連佛也給推磨,就這樣兩天後蕭衍還俗,可是由此正式做起了兼職和尚工作,從此朝堂多了很多怪異的東西,經卷代替了奏摺,佛號替代了發佈政令。

蕭衍在之後的長期歲月裏,做和尚成了主業,皇帝成了兼職。

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羣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四月十日朝廷又出一億錢贖回。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可以說蕭衍的幾次出家最後都是大臣用錢擺平,而且都是翻倍,他用實際行動支持佛教事業。一時之間,和尚成了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與此同時,他已經非常在乎外人對他學佛和打造佛門的貢獻,對於政治,他早已經看得開,看得虛。有這樣一件比較出名的事情:禪門有個著名的公案,交鋒雙方是蕭衍與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

蕭衍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蕭衍大驚,忙問:“爲什麼說沒有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蕭衍問:“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諦呢?”

達摩答:“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連連碰壁,蕭衍未免煩躁,舌鋒一轉,盯着達摩驀然厲聲拋出一句妙問:“在朕面前的到底是個什麼人?”達摩答得更絕:“我也不認識。”

對於這次會面的真實性,很多學者表示懷疑,認爲這是後世禪僧杜撰出來的。但不可否認,這場交鋒在理論上替蕭衍興佛卻遭惡報給出了一個解釋:原來在高人看來,蕭衍的苦修,不過都在一個“有”字上下工夫,盡在沙上築塔,根本看不清事物的虛幻本質,一生糾纏實相,破不了一個“我執”;肉眼凡胎不識真佛,聽不懂達摩的點撥,離《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界隔了何止十萬八千里。

幾百年後,提起梁武帝蕭衍,不識一字的六祖慧能大師斬釘截鐵地下了定論:“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假如蕭衍地下有知,聞聽如此評語,不知有何感想。

然而真正讓他的帝國和佛國崩塌的是著名的“侯景之亂“,

侯景原爲東魏的將領,由於他與東魏丞相高澄的矛盾,於太清元年正月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其不信任。迫於無奈,侯景緻函蕭衍,許願獻出河南十三州來投奔南朝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爲大將軍,封河南王。不久,東魏攻擊侯景,蕭衍派蕭淵明支援,結果戰敗,蕭淵明被俘。高澄假意提出和解,意在離間侯景和樑朝。司農卿傅岐認爲高澄議和是離間之計。而朱異等人則極力主張與東魏和好。蕭衍不聽臣下勸告,與東魏使者往來,侯景感到恐慌。

此時,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蕭衍,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氣憤,遂起兵叛變。他在公元549年3月圍攻建康。城中久被圍困,糧食斷絕,飢病困擾,人多浮腫氣急,橫屍滿路,能登城抗擊者不到4000人。南樑諸王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洗劫,蕭家宗室、世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皆遭到重創,是爲侯景之亂。

城陷之後,侯景的武士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甚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口苦幹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憂憤成疾。五月,蕭衍被活活餓死在臺城,死時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