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劉備和關羽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劉備後期攻吳真的是爲關羽報仇嗎?

公元219年,東吳都督呂蒙“白衣渡江”拿下了劉備集團的重鎮荊州,並且在麥城擒殺了劉備手下的大將關羽,這在當年是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

關羽乃一代名將,威震海內,當初“水淹七軍”後就連曹操都避其鋒芒,如今卻被一介江湖後輩呂蒙幹掉,大有陰溝裏翻船的意味。

劉備的悲傷和憤恨自不必說,甚至就連曹操都替關羽可惜。

這一次事件之後,有識之士感嘆,天下的風雲即將開始變幻。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終於撕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逼迫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退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魏國,並自稱皇帝。自此,東漢覆滅,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三國鼎立

劉備的抉擇

此時的劉備集團,在內憂外患中不知所措。

一直以來,劉備以中山靖王后世自居。從“赤壁之戰”後拿下荊州,到分兵入蜀佔領益州,扛着這杆恢復漢室爲己任的大旗戎馬半生。剛剛積攢了可以逐鹿天下的資本,但陡生變故,失掉了關羽這位肱股之臣。

擺在劉備面前的路已經不多了。

一方面,劉備的年歲已老,而集團內部荊州派和益州派正鬧得不可開交,一統內部已經成爲了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他不由得感嘆時日無多。

另一方面,曹魏代漢之後,漢朝在名義和實際上已經滅亡了。那麼劉備扛的這杆恢復漢室的大旗到底還有什麼意義?這也是困擾劉備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於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劉備做了一個決斷。

在他的囑意下,劉備集團衆文武大臣紛紛上表請求劉備稱帝。因此,在按照慣例再三推辭後,終於在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國號:漢。也就是後世史家所說的“蜀漢”。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劉備登基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卻站出來反對。

這個人叫張飛,張翼德。

張飛拉着即將登基的劉備憤怒地說:大哥難道想當皇帝而忘記了二哥的仇恨了嗎?

張飛的這句話,再次地戳中了劉備的痛處。

從劉備與關羽的兄弟之情,再加上關羽爲劉備集團立下的汗馬功勞來說,劉備都有出兵東吳的理由。而且,如果放任此事不理,那得讓多少人寒心啊。但這些事相較於延續漢室這個問題來說,只能先放一放了。不然,你劉備算什麼?你一向不是標榜恢復漢室嗎?漢室現在都死翹翹了,你劉備頂多只算得上一方軍閥罷了。

所以,劉備稱帝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從道義和名義上得到一個名正言順的名分,而且也可以贏得漢室老臣和百姓的同情心。

到底是政治家,在這點上真的絲毫不含糊。所以,劉備在沒有報仇之前首先稱帝是正確的抉擇。

爲什麼要攻吳

稱帝后的劉備,在稍事休整之後,決定出兵伐吳。

對於出兵伐吳這件事,作爲玩政治的劉備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是,既然是政治家,那麼出兵伐吳就不僅僅是爲了報仇。親情在政治家心中的分量一向就不是主要的,爲的只是基業發展和一系列的政治考量。所謂的親情,只是基於政治考量的一個由頭。

所以,出兵伐吳只是政治需要,而非爲關羽報仇。但是,出兵伐吳恰好需要爲關羽報仇這個理由。這個理由恰好能鼓舞三軍,給出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

張飛了解這個消息後是興奮的,也是急迫的。

但是,他這一着急就壞事了。

因爲着急打造白旗白甲,但部將範強、張達並不能在期限內完成這個任務。抱着橫豎都是一死的想法,這倆人在一天夜裏弄死了正在醉酒的張飛。

弄死就弄死吧,誰瞭解這倆人轉身又投奔了孫權。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範強、張達

這下劉備炸鍋了。

本來關羽之死就已經對東吳懷恨在心,現在又加上殺張飛的倆人投奔了東吳,換成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坐得住。

但劉備不是常人。雖然也很悲痛,但是他對於伐吳清醒得很。

作爲曾經的一方諸侯,而今的蜀漢皇帝,劉備對於利害得失一直都很清醒。

他對於出兵伐吳是有另一番的考量。

第一,爲了拓展基業的需要。

劉備當初天下逐鹿的資本是擁有荊州和益州。自從荊州丟掉之後,他就一直圖謀再次得到荊州。

所以,他一方面稱帝,建立自己名正言順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幾次三番調整幹部,加快了荊州派和益州派的融合。

荊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可以連接益州彼此呼應,共同發展;同時荊州地處東南,還可以適時向東發展蠶食東吳。

所以,劉備從戰略上考慮,荊州無論如何都要重新奪回來。

第二,出於自身年齡的考慮。

此時的劉備,自知自己年齡已經偏大,誰瞭解還能再活多少年。如果僅僅留給兒子一個益州,雖然有諸葛亮等一批能臣輔佐,但蜀地向來只能偏安,不能進取。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百年之前把荊州奪回來,不然基業太單薄,很容易被魏國和吳國吞併掉。

本來他想讓張飛出兵閬中,和自己一起同時進擊東吳。但如今張飛已死,又丟失了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劉備進攻東吳的心情比之前更加急迫。

這一代能做的事情,絕不給下一代增加煩惱。在自己手裏能幹的事情,絕對不能寄希望於下一代。這就是劉備作爲一位皇帝和一位好父親所做的決定。

自古以來,當皇帝在別人看來是很牛逼的,但是其中的苦處又有誰能瞭解呢?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周瑜、魯肅

第三,對於兩國力量的衡量。

東吳自從周瑜、魯肅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名震天下、能文能武的大都督了。呂蒙雖然也很厲害,但他和前兩位並不在一個重量級。況且,呂蒙在拿下荊州之後不久也因病去世。

從劉備的角度看,東吳實在是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和自己的集團所抗衡。就算有,也只是水平一般的將領。跟自己這個南征北戰的老油子相比,那還不是分分鐘被秒。

而且,東吳這些年來的軍事戰鬥乏善可陳,並沒有什麼能夠炫耀的戰役。加上曾經參加“赤壁之戰”的大將如今都沒有當年的朝氣了。

反觀自己,蜀漢的第二代將領差不多已經開始成長了,讓他們跟着自己多歷練歷練,對以後的隊伍建設有很大的必要。

好吧。劉備這樣想也沒什麼錯。於是準備停當,即將發兵。

但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並且極力反對伐吳。

誰?諸葛亮。

諸葛亮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自從加入劉備集團以來,一直主要負責政務工作,就像劉邦的蕭何。所以,他的戰略眼光是獨到的,也是很卓越的。

從“隆中對”開始,劉備集團的一系列動作就是按照諸葛亮的思路來推進的。所以,諸葛亮此時是非常冷靜,而且有自己的堅持。

作爲老道的政治家,諸葛亮何嘗不理解劉備的心理。劉備的想法,諸葛亮肯定全都清楚,但是諸葛亮有自己的堅持。

同劉備一樣,諸葛亮對外也宣稱恢復漢室,但更多的是借用了這個旗號。諸葛亮對於三國之間的關係有着一貫的主張。

他主張聯吳抗曹,而且一如既往。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孫權

從實力上來說,曹魏是最強大的,劉備只有聯合孫權才能在這亂世之中存活。所以,他眼中的敵人一直都是魏國。尤其是拿下了漢中之後,他把漢中作爲了進攻魏國的前哨站。

荊州失守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他還是認爲平衡三國的策略是不斷蠶食魏國,而不是舉國征伐東吳。

如果舉國征伐東吳,那麼魏國來攻怎麼辦呢?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劉備。

劉備回答他,魏國新建,朝局不穩,而且暗流涌動。曹丕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穩住內部不亂,不可能在背後捅刀子。

諸葛亮反問,那爲什麼不趁機進攻魏國呢?而且東吳日漸勢衰,奪取荊州已是不易,已經沒有力量來和蜀漢作戰了。

在諸葛亮看來,他和劉備同樣認爲東吳目前並不強大。

但倆人不同的看法在於,劉備想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舉進攻東吳,除了拿回荊州,而且再得到三瓜倆棗就更好了。在劉備的眼中,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信心。更何況,關羽和張飛的死更能激勵三軍。哀兵必勝嘛!

諸葛亮的想法一直都是緊盯最強大的目標,能奪取的就奪取,爲以後能夠在關中,甚至中原地區和魏國角逐增加力量,增添砝碼。更何況,魏國目前政局不穩。至於東吳,還是聯合起來比較好。如果東吳太弱小,甚至被滅了,那麼蜀漢就單獨暴露在魏國的視野之下。到時候蜀漢國力沒緩過來,單獨面對魏國的進攻就很不妙了。

不能說誰對誰錯,倆人的想法都有道理。但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你不聽皇帝聽誰的?

結語

公元221年,就在劉備稱帝的當年,蜀漢大軍在劉備的帶領下,從長江三峽進軍,開始了大規模的伐吳行動。

戰爭開始,吳軍接連失敗。孫權在臨危之際,任命寂寂無名的陸遜爲東吳大都督抵禦蜀軍。

在一系列有目的的戰略撤退之後,雙方在夷道和猇亭一線進行了決戰

最後,陸遜採用火攻一舉擊敗來犯的蜀漢大軍。蜀漢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至白帝城。

次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劉備後面攻打東吳是因爲報仇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6張

猇亭之戰(yilingzhizhan)

從我們現在來看,劉備的伐吳行動不能說不對。從政治角度,進攻吳國可以奪取更多的地盤,還可以使蜀漢內部上下一心得到團結。從感情上,他是爲關羽和張飛報仇。

但是他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尤其面對了東吳後期的國之柱石陸遜,雖然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

有人假設劉備當初如果沒有出兵伐吳,那麼蜀漢的結果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但歷史就是歷史,就算後世人如何假設,它也已經是過眼雲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