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綽號“人屠”: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武神竟是他

綽號“人屠”: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武神竟是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瓦釜雷鳴,七國爭雄,這是一個將星薈萃的鐵血時代,其中四人脫穎而出,被稱爲戰國四大名將,秦之白起、王翦;趙之李牧、廉頗。如果真的有不敗之戰神的話,我想應該是白起。白起,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人稱“人屠”。“人屠”這一稱號如何而來?那是一顆顆人頭組成的數字,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數十萬(一說爲35萬)楚軍;攻魏於華陽斬首13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2萬;攻韓於陘城斬首5萬;長平之戰殲敵45萬,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白起一生殲滅六國軍隊有一百萬以上。

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爲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七年,六國軍隊望風而慄。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未嘗敗績,(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白起指揮長平之戰,全殲趙軍。殺趙軍四十餘萬(又說共六十餘萬,坑殺降卒四十餘萬),長平之戰既是中國走向統一,改寫歷史的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最壯烈的重大戰役,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是中國大規模地圍殲戰法先例,所以在此概述長平之戰。秦昭王繼位後根據丞相範睢(成語“睚眥必報”,就是說這位的,這哥們人品有待提高)“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爲二段。韓國舉國震驚,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求和,然上黨太守馮亭卻不欲,其爲結趙抗秦,便把秦國到嘴的肥肉送給了趙國,趙國欣然笑納,秦趙矛盾激化。

於是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任左庶長王齕率爲上將軍(戰國稱作戰統帥爲上將軍,不似後世那般亂叫),率虎狼之師直撲上黨,趙軍兵少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孝成王令老將廉頗(由於沒有讓廉頗入名將榜,所以這裏敘述一二,權當補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關於廉頗的典故很多,廉頗老矣、一飯三矢、負荊請罪、將相和等。個人認爲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對廉頗的評價過高,這種一廂情願的把趙國存亡的關鍵繫於廉頗一人,實在有點唯心,某以爲後世對廉頗的傾慕更多是因爲此君忠君愛國、正直敢爲、高風重信等自身的優良品德。廉頗雖擅守,確也多有戰功,攻齊伐燕,每每必勝,但我卻想說說,他後來的一些故事,長平之戰後,趙悼襄王聽信奸臣郭開的讒言,除廉頗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老頭子生氣了,竟然派兵攻打樂乘,往好裏說是廉頗真男子敢作敢爲,其實就是譁變。

綽號“人屠”: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武神竟是他

國內呆不下去了,於是老廉頗背井離鄉來到魏國,魏國也不用他。趙王后來欲啓用廉頗,於是派人試探,郭開賄賂使者,使者回來跟趙王稟報說:“廉將軍雖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也就認爲廉頗老矣,不再任用他。老將軍最後抑鬱不樂,最終病死楚國。)率趙軍主力佈防空倉嶺一線,王齕於沁河沿線突襲,空倉嶺南北幾十裏防線—一西壘壁完全陷落,趙軍退守丹河,秦趙隔河相峙。趙軍以丹河爲依託,秦數挑戰,廉頗只是固守不出。秦攻不得,雙方竟膠着三年,試想幾十萬大軍在外,軍馬糧草之供應,是何等天文數字,兩國堪重負,經濟將近崩潰。

雙方都渴求大決戰,當然秦國一直想要決戰,而趙國實在是耗不下去了,戰爭就是燒錢,趙國相對是沒有底氣和秦國這麼燒下去的,於是兩國都戰場換將。不過秦國是瞞天過海的換將,武安君白起祕密接替王齕。當時的白起儼然是戰國最傑出的軍事家了,經過伊闕之戰斬殺24萬聯軍,大勝楚軍殺35萬,燒楚宗廟,逼迫楚遷都,又在魏國華陽斬首魏軍13萬等戰役,白起可謂東方六國談之色變的將軍。爲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泄武安君爲將者斬。”而趙國的換將,則更多是因爲秦國的離間計。秦重金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離間趙王與廉頗。並四處散佈流言:廉頗不足懼,他固守是爲投降,秦軍唯懼趙括耳。(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主角,當然戰國還沒有紙的。其實後人有多爲趙括翻案者,我也以爲用“紙上談兵”來說趙括志大才疏,教條不懂變通實屬冤枉,故此我爲趙括敲一下鳴冤鼓。

其一,趙括乃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習性兵書,常把他老爸博得啞口無言,他深諳軍事,人稱馬服子。能被稱爲“子”的豈是庸才?其二,將“長平之戰”兵敗全部歸咎於趙括不符歷史事實。在分析春秋戰國時代持續最久、規模最大、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時,我們應當看到,秦經變法後,其國力遠勝六國,趙雖偶有局部小勝,但想要擊倒強大的秦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敗勢已不可逆轉。而兵力上秦100萬,趙45萬,佔絕對優勢。總之,長平之敗是歷史之必然,非趙括一人之錯。所以評價趙括,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就事論事。)趙括上任後,一改廉頗的戰略防禦,積極籌劃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白起到任後,採取了誘敵深入、穿插分割、伏擊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公元前260年8月,長平之戰的決戰終打響。《史記》中對於長平之戰的過程有這麼一段描述:“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爲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也就是說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撤。當趙軍追擊到到秦軍的預設陣地——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被阻於堅壁之下。趙括欲退兵,但爲時已晚,預先埋伏於兩翼的秦2.5萬奇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後,搶佔了西壁壘(今山西高平北的韓王山高地),截斷了出擊趙軍與其營壘之間的聯繫,構成了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另外的5000秦軍精騎(現在不少人懷疑5000秦軍精騎,不可能對45萬趙軍形成有效的穿插分割,其實這纔是典型的紙上談兵,建議持此懷疑論者研究下作戰地形)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制、監視留守營壘的那部分趙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與此同時,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困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十分危急。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爲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史記》秦昭王聞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這支部隊開進到長平以北的今丹朱嶺及其以東一帶高地,進一步斷絕了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滅被圍的趙軍。到了九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我們都知道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在斷糧的情況下,趙括竟能掌控軍隊46天,可見統帥手段)馬殺光了,只好吃人,軍心渙散,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葬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 至於最後的結局,確實是震驚歷史,趙軍兵敗後投降,武安君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俘虜。 白起也因此揹負了千古罵名,鄙人不才,在此再爲武安君叫屈。從老司馬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白起是向秦昭王請示過的,即便白起是手握重兵的三軍統帥,也無權擅自處決40萬趙軍。戰國落後的生產力,別說是一下殺40萬人,就是一次殺40萬頭豬,也夠讓人悚然的。況且,自古殺降不祥,誰也不願承擔如此惡名,但國君是不可能出頭的,作爲臣子,白起就必須揹負這個千年的大黑鍋。

客觀來說,戰俘是必須要殺的,一方面古代軍戰的救治存活率不足2成,而且坑殺趙國這40萬俘虜,可以極大的削弱趙國實力,按照戰國2000萬人口估算,以5抽1的兵制,趙國人口總數肯定低於300萬,殺了40萬壯丁,趙國必然是元氣大傷,秦昭王不是不會算這筆賬的。當然,也有人說,何不把這40萬人拉回秦國,如果怕他們作亂可以打散處置。要知道長平之戰之後,秦國雖勝,但國內已是空虛,這個可見《史記》和《呂氏春秋》,秦國沒實力養這麼多戰俘,而且秦趙世仇,趙軍是不可能誠心歸附的。還給趙國,除非秦昭王得了老年癡呆。

綽號“人屠”: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武神竟是他 第2張

我們可想而知,2200年前,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被視爲不敗戰神的武安君經歷怎樣的內心摧殘。40萬戰俘,一夜被坑殺,又是很等的血雨腥風,趙軍的悽慘呼號聲,激盪在長平的夜空,即便是千年之後,長平的天空視乎還迷茫着那撕心裂肺的慘叫,嗚呼哀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後,白起有了“人屠”的名號,遭儒生們千年唾棄。其實後世,對於長平之戰也有衆多的不解疑惑,有的人懷疑《史記》記載的作戰人數有水分,有的人懷疑古代在沒現代化機器作業的情況下,很難挖坑殺人(當然,這個和懷疑長城、金字塔是外星人修的一樣)。而從山西高平市的長平古遺址的出土情況來看,《史記》的記載應當是可靠的,但又因爲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戈、矛、箭等文物,引發一些人大膽的猜想——這些人可能是戰死的,而不是被坑殺的。

長平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滅趙國。但心胸狹窄的范雎,對白起的長平大勝心生妒忌,怕滅趙後,白起威重功高,便巧言秦昭王,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爲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下令退兵。 但秦罷兵後,趙國非但不願獻城,反連齊抗秦。暴怒的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此時秦國已失去有利戰機,白起抗命。秦王怒令智昏(公元前258),還是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大敗。遂秦昭王再此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爲此次必難成功,遂託病不出。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兩萬軍隊降趙。秦王大怒,親臨武安君府上,令白起出戰。白起坦言,殘局已難收拾,勸秦王退兵,等待新的戰機。昭王不聽,反認爲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於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爲士伍,並強令他牽出咸陽。

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咸陽。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秦昭王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一代名將白起沒戰死在千軍萬馬的沙場中,立下不世功勳後竟死在一紙詔書下,無怪乎其引劍自裁前哀呼:“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白起作爲兵家奇才,其赫赫戰功,觀古今中華,實難與之匹敵者。後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竟以爲白起殺人過多,不配作爲名將。這些人卻也是站着說話不嫌腰痛,我還是那句話,萬事都要就事論事,放在大時代的時空背景下,白起不虧千古戰神。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們,着實讓人哂笑。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