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他 爲何落得被賜死的結局?

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他 爲何落得被賜死的結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國之後,由於楚王的大規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東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國的邊境昭關邊。出了昭關就是一條直通吳國的大河,但是昭關的鎮守者是楚國著名大將,而且由於是邊境重關,戒備非常的森嚴。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進旁邊的山林之內,恰巧碰到了傳說中的扁鵲的弟子東皋公。東皋公認出了被通緝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沒有向官府舉報,還非常熱情的招待伍子胥他們,東皋公還向伍子胥保證會幫助他們通過昭關的。可是,一連七天過去了,東皋公絲毫不提過關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問東皋公說:“父兄大仇不能得報,我被困在此地實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麼妙計來幫我?”。東皋公回答說:“辦法我已經有了,現在就差一個重要的人物了,他馬上就來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聽到此話,不知道該不該相信東皋公,畢竟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瞭解東皋公這個人。晚上就寢的時候,伍子胥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着,他在糾結着到底該怎樣做。如果自己離開東皋公,獨自一人想辦法出關,這和送死沒區別,如果在這邊繼續等的話,又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心中焦急萬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第二天早上,東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驚訝的說:“你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伍子胥拿過銅鏡一看,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雪白如雪,而旁邊的東皋公卻拍手稱好,連聲說“這是上天的安排啊!”原來,東皋公找到一個和伍子胥長的非常相像的朋友,準備讓他裝扮伍子胥,然後讓伍子胥和太子裝做那個人的僕人,當官兵捉拿他的朋友的時候,白髮的伍子胥和太子可以乘機出關。事後,士兵發現抓錯人了,也不會想到伍子胥已經逃出關外去了。

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他 爲何落得被賜死的結局?

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伍子胥逃出了昭關,最後來到了吳國,幫助吳王破滅大楚,得報父兄之仇。伍子胥逃出大楚國都之後,準備通過昭關,然後乘船去往吳國。但是,昭關是吳國邊境重鎮,防衛森嚴,無奈的伍子胥只好躲到山中,恰好被東皋公所救,伍子胥急的一夜之間白頭,後又在東皋公的幫助下順利通過昭關。伍子胥住在東皋公的家中的時候,由於急於過關,再加上遭受重大的打擊,一夜之間白了頭髮,後來也是因爲這頭白髮,他才能夠順利的逃出昭關。東皋公有一個名叫皇甫訥的朋友,長相酷似伍子胥,恰巧皇甫訥和昭關的守將非常的熟悉。東皋公就將皇甫訥請來,讓他化妝成伍子胥的樣子,然後又讓白髮的伍子胥扮成皇甫訥的僕人。幾人來到城門口,守城的士兵看到長相和伍子胥非常相像的皇甫訥的時候,誤把他當成伍子胥抓了起來,而真正的伍子胥則趁亂逃出城去了。事後,皇甫訥被士兵押到守將那裏,守將一眼就認出了他不是伍子胥,教訓了手下的士兵一頓就把皇甫訥放了。

逃出城的伍子胥怕後面有追兵,急忙趕到河邊,想找一艘船渡江而去。恰巧此時的江面之上只有一艘小船,在伍子胥的請求下,撐船的老漢答應將他送到了河對岸。到了河對岸之後,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佩劍,對老頭說:“救命之恩,無以爲報,這把劍值百金,權當是我的謝禮”。老頭笑道:“楚王懸賞五萬石糧食,還加上一個大夫之職,何止百金”。聽出話中意思的伍子胥連忙向老人下跪感謝,收起寶劍,轉身走了。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賜劍伍子胥,令他自刎。抱着怒其不爭的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將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國都大門之上,他要看着吳國滅亡。聽到這條消息的吳王夫差非常的氣憤,五月初五這天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扔到錢塘江中餵魚。

爲吳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爲什麼會被夫差賜死,死後還沒能留下一個全屍,原因有三:一是伍子胥擁有着不世之功,就是所謂的功高蓋主。吳王闔閭在死之前,傳位給了夫差,又給了伍子胥吳國的最高爵位,封爲相國公,囑咐他輔佐夫差。夫差即位後,伍子胥也能盡心盡力的輔佐他。但是面對着伍子胥,夫差總是有着說不出的壓迫感。夫差是一個有着才華的統治者,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又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伍子胥和夫差在一些政治軍事有着很大的分歧。儘管伍子胥沒有不臣之心,但夫差不會這麼想的,任何一個統治者對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會盡一切手段來滅殺威脅自己地位的因素。二是伍子胥的個人性格使得他被夫差殺死。伍子胥雖然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成就多集中在軍事之上,長期混跡于軍旅之中,他就有了武人所有的那種耿直。有時候會和夫差因爲朝事爭吵起來,這讓剛剛即位的夫差感到很不舒服,三是小人作祟,伍子胥在苦勸夫差先滅越後伐齊無果後,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出使齊國的伍子胥預見到了吳國的滅亡,爲了保存家族的香火,他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好友。這件事被一個叫伯嚭的人知道,他將此事報告了夫差,並告訴夫差伍子胥早已投靠了齊國,憤怒的夫差最終賜死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名將,楚國人,後又逃到吳國,幫助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隨後又幫助吳國走上春秋爭霸之路。後世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說他是隱忍的君子,一說他是賣國賊。伍子胥隱忍君子的說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長一樣隨着自己的父親而死是對的,最後他隱忍下來,爲自己的父兄報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他 爲何落得被賜死的結局? 第2張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說是在復仇之中度過的,自從自己的父兄被殺之後,伍子胥就揹負上了仇恨的枷鎖。帶着仇恨的他來到了吳國,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吳國這樣的一個小國逐漸的開始強大起來。最終,他率領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銳之師,攻入了楚國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自己父兄之仇。伍子胥賣國賊的說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爲伍子胥既然是楚國人,就應該爲楚國效力,投靠別國爲別人賣力,最終還帶領着別國的軍隊,攻入自己母國的國都,身爲曾經的大楚臣子,卻做出鞭屍自己國君的大不敬之舉。當然也有人反駁這種說法,他們認爲當時的東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國家名義上只能算是東周的附屬之國。當時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頻繁的,各國對於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爲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不得不背井離鄉,輾轉各國,希冀能搏出一個大好前程。伍子胥爲了吳國效力,那麼他就是吳國的子民。幫助自己的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不是賣國行爲。伍子胥是一個名人,名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說他是個君子,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