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門三代名將卻三代悲劇 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李門三代名將卻三代悲劇 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西漢大將李廣無疑是倒黴蛋的代表。雖然他戎馬一生、驍勇善戰,在內外戰場上屢立功勳,但卻總因爲種種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賞。所以,很多人將李廣的不幸,歸咎於命運。就像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中所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裏的數奇代表的就是命運不好。

然而仔細閱讀史書我們發現,李廣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爲他運氣不好,而是在於他自己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不懂得與“關係戶”相處。都說“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李廣子孫絲毫不吸取前輩的教訓,總在與關係戶相處方面“栽跟頭“,最終落得個滅族的下場。

一:自古與“關係戶”槓上的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秦漢時期著名的武將家族。該家族精於戰射之道,爲國家貢獻了無數能征慣戰之才。在秦國,隴西李氏以將軍李信最爲出名。李信少年得志,深爲秦始皇所信任,是秦國的主要將領之一。

在秦楚之戰中,秦王嬴政曾詢問老將王翦,滅楚需要多少軍隊。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然而秦王又轉而詢問李信:“你認爲需要多少呢?”李信躊躇滿志地回答:“二十萬就夠了!”於是秦王就派遣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討伐楚國。李信的軍事行動本來十分順利,楚軍無不望風披靡。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處於李信後方的秦將昌平君反了。原來昌平君本是楚國公子,估計不忍見祖國滅亡,於是憤而叛秦。

李信見自己腹背受敵,急忙回軍攻打昌平君。不想楚將項燕率領軍隊,突然猛攻李信部,導致秦軍大敗,七都尉死於亂軍之中。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遭受了少有的失敗。而領兵帶隊的,正是李廣的祖先李信。

李信的失敗從根源上看,源於昌平君的反叛。而昌平君雖然貴爲楚國公子,但同樣與秦國王室有親。他的母親是秦國公主,所以是個十足的“關係戶”。於是乎,李氏家族與關係戶們算是槓上了。

李門三代名將卻三代悲劇 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二:李廣父子與衛青、霍去病的死結

到了漢代,“世世受射”的隴西李氏轉而爲漢朝效力,其中以李廣爲佼佼者。漢文帝曾經讚歎李廣:“你沒有生在好時代,如果你生在高祖劉邦時,至少能得個萬戶侯!”在劉邦打天下的年代,奉行的是“唯纔是舉”的原則,驍勇善戰的李廣自然能出頭。然而在漢得天下後,想封侯可就不是會打仗那麼簡單了。只有“講政治”、“會站隊”的人,才能在統一王朝中如魚得水。而這種素質,自然不是李廣所長。

例如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李廣在叛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斬將奪旗無所不能,按理說李廣封侯是板上釘釘的。然而,李廣卻私自收受了樑孝王劉武的將軍印,這就可就犯了政治錯誤了。要知道,樑王劉武是他的哥哥——漢景帝劉啓的眼中釘。李廣收了樑王的印,漢景帝心裏自然不痛快。七國之亂平定後,李廣竟然啥也沒撈着。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立即着手準備對匈奴的全面戰爭。但是,漢武帝面臨着一個問題,那就是漢軍主力由誰指揮。對匈奴作戰,需要深入大漠幾百裏,甚至幾千裏。在這種情況下,漢軍可謂是孤懸於外。一方面,要掌管這支漢軍,必須要有崇高的威望,否則難以鎮住軍中的兵將;另一方面,掌管這支軍隊的主將,必須是自己信得過的人,否則此人可能擁兵反叛。想來想去,主將似乎只能是外戚,也就是皇帝母族、妻族的男子。於是,漢武帝小舅子衛青就成了漢軍主將的最佳人選。

對於衛青這個騎奴、私生子出身的“關係戶”,出身於良家子、心高氣傲的李廣未必看得上他。在職場上,面對一個空降的幹部,老員工們自然會感到不爽。對於李廣這個功勳卓著的老員工來說,更是如此。像李廣這種性格,又如何會與衛青搞好關係呢?

衛青雖然靠裙帶關係上位,但並不意味着沒有本事。他率領漢軍屢出邊塞,建立了不世的功勳,獲得了漢武帝鉅額的封賞。而跟隨衛青的將領也雨露均沾,很多人都得到了封侯之賞。而李廣呢?在歷次戰鬥中斬獲頗少,還是沒能封侯!在其中,衛青是否有對李廣“使絆子”。因史料缺乏,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眼看自己後輩都封了侯,自命不凡的李廣自然急在心裏。在漠北決戰前夕,年老的李廣請示漢武帝,一定要做先鋒。做先鋒雖然危險,但是很容易立功。漢武帝起先不同意,後來架不住李廣的固請,最終勉強同意。然而在私下,漢武帝還是對衛青面授機宜:“李廣年老,運氣又差,讓他當先鋒恐怕會失去捕獲單于的機會,到時候建議把他調開。”衛青本來就與李廣有隙,有了漢武帝的密旨更是有恃無恐。他的死黨公孫敖剛剛丟了侯爵,衛青自然更想讓公孫敖立功。於是,李廣最終的悲劇命運,就在此時種下了。

在戰鬥中,衛青果然將李廣調離前隊,將其安排在右軍,希望他向東迂迴匈奴單于,截斷其退路。由於東路缺乏水草,李廣的軍隊必須要走一條悠長的彎路。大軍在廣袤荒蕪、少有標識物的大漠中,是很容易迷路的。李廣似乎意識到衛青在給自己“穿小鞋”,憤懣的說:“我自小就夢想與匈奴單于決戰,現在好不容易等來了機會。皇上下旨要我做前鋒,希望大將軍不要將我調離。”

李門三代名將卻三代悲劇 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第2張

然而衛青哪容他辯解,仍然強行將其調往右軍。李廣在盛怒之下,也沒向衛青告辭,率軍一頭扎入茫茫的戈壁之中。很快,李廣的部隊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在李廣率軍徘徊之時,衛青正帶領漢軍與單于主力決戰。匈奴單于不敵漢軍的箭雨,不得不率軍向西遠遁。而迷路的李廣,錯失了堵截並捕獲單于的最後機會。

戰後,衛青派人調查李廣迷路之事。而仍處於憤怒和遺憾之中的李廣,沒有做任何回答。衛青也來了脾氣,派長史命令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制止了長史,並說自己部隊之所以迷路和將校無關,都是自己的過錯,他將親自去衛青那裏受審。

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對於李廣的死,大將軍衛青難辭其咎。由於間接逼死了李廣這個極富人望的將領,這對衛青的名聲自然是個打擊。所以即使衛青立下如此大的功勳,天下人對其“仍未有稱”。

李廣的兒子李敢同樣也是將領,他隨漢武帝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徵,並且因功獲封關內侯。血氣方剛的李敢深恨衛青迫害自己的父親,他趁衛青不備,一拳將其打傷。衛青由於理虧,居然對此沒有任何表示。然而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可不會沒有表示,他對自己的舅舅可謂是崇拜之至。在一次射獵活動中,霍去病親自搭箭射死了李敢。

李廣本有三個兒子,前兩子李當戶和李椒都去世了,只剩下幼子李敢。然而,霍去病仍然將他殺死了。霍去病是皇帝的親戚,又是其最寵愛的將領,漢武帝自然不會拿霍去病怎麼樣。在漢朝這個家族企業,“關係”比“是非”更有發言權。

然而李氏家族的悲劇仍然沒有結束,不幸又降臨到李廣孫子——李陵的頭上,而“關係戶”李廣利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李陵與老將們的恩怨,終致滅族

李廣利雖然也叫“李廣”,但是與隴西李氏毫無關係。他是因爲自己妹妹李夫人的緣故,才成了漢武帝的將軍。與衛霍不同,李廣利沒有出衆的才能,在與外族的作戰中,表現不是十分理想。李陵作爲李廣的孫子,既繼承了其祖父的軍事才能,但也沿襲了李廣狂傲、不會來事的臭毛病。

初出茅廬的李陵絲毫不把李廣利放在眼裏。公元前99年,漢軍出塞擊胡,以李廣利爲主將。漢武帝本想讓李陵爲李廣利押運糧草,然而李陵不甘屈於人下,特別是李廣利這種“裙帶將軍”。李陵豪言,自己可以率五千步卒自成一軍,直搗單于庭。對於李陵的勇氣,漢武帝非常讚賞,並且同意了他的請求。

李陵恃才傲物,最終爲自己種下了悲劇。雖然李廣利無能,但終究是皇帝所依仗的紅人,是統帥大軍的大將。李陵如此輕視李廣利,自然得不到來自於漢軍主力的支援。而李陵的年輕氣盛,也使得一些老將非常不滿,例如功勳卓著的老將路博德。漢武帝本想讓路博德接應李陵軍,然而路博德卻恥於爲李陵之後援,最終陷李陵軍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李陵帶領五千步卒深入大漠,果然與匈奴單于主力相遇。面對是自己好幾倍的敵人,李陵軍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匈奴騎兵在漢朝步兵面前死傷過萬。但是李陵的部隊遲遲等不來後援,最終在距漢塞僅百餘里的地方發生潰敗。五千漢軍只有四百人得以逃脫,而李陵不幸被俘。

李門三代名將卻三代悲劇 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第3張

李陵的失敗讓漢武帝震怒不已,而李陵投降的消息更是火上澆油。在朝會上,大臣們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太史公司馬遷提出異議。司馬遷認爲李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奮勇作戰,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勇氣。在司馬遷看來李陵並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在尋找時機重新報效漢朝。司馬遷的發言,犯了漢武帝的逆鱗。於是,漢武帝將司馬遷逮捕入獄,最後處以腐刑。

一年多後,漢武帝派將軍公孫敖出塞擊胡。老將公孫敖回軍後,竟帶來了李陵爲匈奴人訓練軍隊的消息。漢武帝聽聞後,將李陵的母親妻兒全部誅殺,李廣家族在中原從此絕後。後來證明,爲匈奴人練兵的並不是李陵,而是一個叫李緒的漢奸。漢武帝不冷靜的行爲,斷了李陵最後的歸漢之路。從此李陵的後人在匈奴繁衍生息,最終形成了黠戛斯部族,而他們又成了今天柯爾克孜族的先民。

李陵的悲劇,與李廣利並沒有直接關係。他的失敗源於自己的狂傲,源於自己對“關係戶”和老將們的輕視。如果李陵老老實實地爲李廣利打下手,和其他老一輩同事搞好關係,並且腳踏實地地積累功勞。憑李陵的才能,又何愁沒有出頭的機會呢?然而李陵太過於狷急,急於像霍去病那樣以弱冠之年而獨當一面。然而李陵與霍去病不一樣,他終究是漢武帝的外人。漢武帝絕不會像對待霍去病那樣去扶持李陵。而宿將們也不可能像對衛、霍、李廣利那樣,盡心盡力地爲李陵打下手。李陵最終孤立無援、身陷族滅的結局,也就這樣定下了。

李氏三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優秀,都絕對不要輕易招惹“關係戶”,更不要對其表現出敵意和嫉妒。因爲存在即爲合理,在中國這個帶有明顯人情關係的社會,“關係戶”的存在自有其道理。當你不能改變規則時,要學會適應規則。對待關係戶,自然也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