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紘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張紘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這是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紘與昭,號二張;紘柔克,昭純剛。紘先死,德不亡,昭後死,譽益彰。——蕭常

張紘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提起東吳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實這幾位都是側重於軍事,東吳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張”——張昭、張紘。他們爲孫策、孫權早期在江東奠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廣陵名士,高名遠播

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年輕時遊學京都,曾曾跟博士韓宗學習《易經》和歐陽《尚書》,又到外黃跟濮陽闓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 後回到本郡,被薦舉爲茂才,當時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闢爲掾屬,拒絕應召,避亂江東。

紘既好文學,又善楷篆書,後來代表江東前往許都,孔融與之交好,多次稱讚張紘的才學。張紘在許都時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見過一面。張紘稱陳琳的文章寫得好,陳琳說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來,就好比小巫見到大巫一樣。”成語“小巫見大巫”也由此而來。簡而言之,張紘可謂是徐州名士,天下皆敬。

擘畫江東,輔佐孫策

當初孫策在江都時,正好張紘母親去世守喪在家。孫策多次拜訪張紘,諮詢當世的時事。孫策對張紘說:“現今漢室衰微,羣雄並起,沒有能夠匡扶朝廷的。我的父親討董卓收復洛陽,壯志未酬死於黃祖之手。我雖然年輕,但有志向收兵吳會,爲父親報仇,成爲朝廷的外藩,先生認爲如何?”

一開始張紘並不認可孫策,回答道:“我這個人向來沒什麼能力,現在又在守喪期間,沒什麼能夠幫助您的。”孫策說:“先生高明遠播,遠近懷歸,如果能夠得到您的幫助,我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您何必推辭的。”說完涕淚橫流,張紘感念孫策情真意切,於時回答道:

“當年周王室衰微,齊桓晉文相繼而起,諸侯自此恢復朝貢。您的父親孫堅忠於漢室,您又是驍勇無比,如果能夠依靠舅父起兵,一統荊、揚二州全據長江,則大仇可報功業可成。肯定不會亞於當年齊桓晉文的功業,我決定與您共同南渡長江,成就一番事業。”

張紘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第2張

孫策高興的說:“一與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自此之後,孫策帶兵四處征戰,張紘常替孫策坐鎮後方。後來張紘代表孫策出使朝廷,曹操非常欣賞張紘,爲了拉攏他,徵辟紘爲掾屬,舉高第,補侍御吏,後以紘爲九江太守。然而張紘心戀孫策的舊恩,思還反命,以疾固辭。

公元200年,曹操聽說孫策去世,打算趁江東舉喪期間進行征伐,張紘進行勸諫,認爲乘人喪事而用兵,既有違傳統的道義,如果攻而不勝,還會使兩方結仇而丟棄往日盟好,不如藉此機會厚待江東。曹操聽取了意見,表任孫權爲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曹操想讓張紘勸引孫權歸降,外任張紘爲會稽東部都尉。

鞠躬盡瘁,奠基江東

孫權剛剛統事時,正當盛年,吳夫人以外部多難,深懷憂慮勞苦,多次感謝張紘,囑咐他們的輔助之義。張紘立即上書答謝,思索的唯有補過誤張紘以孫堅擊破董卓,扶持漢室的功勞和孫策平定江東,建立大業寫了一篇銘記頌揚。寫完後呈給孫權,孫權閱讀悲痛傷感,說:“君真瞭解我家的經歷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任命張紘爲長史,隨軍征討合肥。孫權率領輕騎準備親自前往突擊敵人,張紘勸諫說:“兵器即是兇器,戰爭即是兇險。現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壯的氣勢,輕視強大凶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寒心,斬將奪旗威震敵軍,這是偏將的責任,而不是主帥所幹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魯莽,胸懷成爲王霸的大計。”

孫權接受了他的建議而放棄了行動。 回師後第二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張紘又勸諫說:“自古以來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輔佑在上,文德傳揚於下,也要依靠武功來昭其勳績。然而武功貴在因時而取,然後才建樹威勢。如今理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廣泛開墾農耕,任賢使能,務須崇尚寬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來施行誅討,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衆而天下平定。”於是孫權便停止了軍事行動。

張紘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建業),孫權依從其說。孫權讓張紘回吳郡接來家眷,走在半路上張紘病逝。臨死前,他授意兒子張靖給孫權留下書箋說:“自古以來君王都想修治德政來興隆盛世,然而大多沒有理想的結果。並非沒有忠臣良將相輔佐,不是不明白治國的根本,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惡情感,不善於聽取意見。”

張紘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第3張

“人之常情是畏難趨易,喜好相同的意見而討厭不同的意見,這與治世法則正好相反。《易傳》有言‘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是說學好不容易。君主繼承數代相傳的基業,憑藉自然的趨勢,掌握着駕馭羣臣的八柄權威,樂於做好做的事、聽好聽的話,無須向他人索求什麼。”

而忠臣心懷難於進用的治國之術,說出逆耳的忠言,兩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當然嗎?不合就會產生隔閡,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虛而入,君主就會被假忠迷惑眼睛,貪戀小人的恩愛,於是賢愚混雜,長幼失序,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人情關係擾亂了正常的統治秩序。

故此聖明的君主醒悟到這一點,如飢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剋制感情、減抑情慾,爲了道義而割捨恩愛,在上者無偏頗錯誤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絕了非分之念。您應當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澤被天下的大業。建安十七年(212年),張紘卒,時年六十。孫權看了他的遺書涕泣交流。

孫權對羣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爲張公,稱張紘爲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作爲高明遠播的天下名士,張紘輔佐孫策、孫權兄弟,爲孫氏在江東立國貢獻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