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能力更強的司馬攸?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晉武帝司馬炎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這不僅與他是坐享其成有關,更與他選擇傻兒子司馬衷繼承大統,“八王之亂”罪魁禍首賈南風作爲兒媳有關。就算單論能力司馬炎也要次於司馬攸,那麼爲何司馬昭最終選擇司馬炎來繼承晉王爵位而非司馬攸呢?難道僅僅是因爲禮法所限?還是別有隱情?司馬昭與司馬師兩兄弟真的如世人認爲的那樣感情真摯,互相扶持嗎?

過繼給司馬師的爲什麼是司馬攸?

有“冢虎”之稱的司馬懿有九子二女,其中正妻張春華生有三子一女,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乾,長女南陽公主。這三人就是古代禮法制度中的嫡子,都有機會繼承司馬家族族長之位。

司馬懿三個嫡子中,司馬乾年幼,他比司馬師小24歲,基本失去了作爲繼承人的機會,而司馬師雖然僅比司馬昭年長三歲,但能力更強,最起碼在司馬懿眼中。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晉書》記載,司馬師剛毅隱忍,理智冷酷,御下嚴格,做事鐵腕而果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權臣曹爽前夜,司馬懿曾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二人,二人的表現截然不同,司馬昭因擔心兵變失敗而整晚不能入睡,第二天也是臉色蒼白,事事跟隨父兄如行屍走肉,而反觀司馬師,不僅像平常一樣安睡,次日清晨,更是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鎮靜內外,置陣甚整。”而且事變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死士三千人都是司馬師私下豢養,甚至連司馬懿都不知道。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曾頗爲感嘆地說:“此子竟可也。”意思就是我的這個兒子,竟然這麼厲害,連我這個老子都大吃一驚,可見司馬師的厲害之處。

縱觀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兄弟二人相處的四年,司馬昭處處受到司馬師的壓制,完全沒有後來的陰謀代魏,出兵滅蜀,陰死鍾會的風采。而反觀司馬師,不僅獨攬朝廷大權,廢掉魏帝曹芳,鞏固司馬氏的統治,而且薦賢任能,整頓綱紀,“朝野肅然”,同時還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司馬師得權以後,曾用計大敗吳將諸葛恪,挫敗中書令李豐的密謀反叛。

雖然司馬昭論才華也不差,但相比司馬師的老辣還是嫩了許多。所以,無論是在司馬懿眼中,還是在司馬氏嫡系眼中,司馬師都是當之無愧的家族繼承人。

然而相比司馬昭的多子多孫(僅正妻王元姬就給他生了五個嫡子),司馬師可謂是子嗣凋零,這並不是說司馬師沒有生育能力,而是運氣實在不好,在司馬師一連生了五個女兒後,這時的司馬師已經四十多歲了,他急需要一個兒子來繼承自己的家業,甚至這個兒子還要繼承司馬氏家族族長之位。

所以,對於司馬師的兄弟們來說,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大哥是一個不費力卻非常討好的事情,他們自然樂意無比,因爲無論這個兒子最後繼承整個司馬家族還是司馬師這一脈,對於他們都是有益的,甚至還能父憑子貴,得到更大的利益。

對於這種情況,在司馬家族有很大話語權的張春華自然希望這個過繼的孫子從自己的親孫子中出,所以這個“重擔”自然落到了司馬昭、司馬乾兄弟二人身上,而這時的司馬乾只有16歲,而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已經9歲,度過了古代幼兒夭折的困難期,所以等到次子司馬攸一出生,就由張春華做主過繼給了司馬師。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2張

司馬攸的悲喜人生

司馬攸可以說是一出生就達到了人生巔峯,他不僅是司馬昭的親嫡次子(與司馬炎都是司馬昭正妻王元姬所生),而且還是司馬師這一支的唯一繼承人,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司馬攸也不負所望,年幼時就十分聰明,不僅愛讀經籍,能寫文章,而且尤擅書信,《晉書》說他“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爲世所楷”,其才能和威望都超越了哥哥司馬炎,“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

司馬攸三歲的時候,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氏成爲曹魏第一家族。司馬攸五歲時,繼父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爵位,成爲曹魏第一人。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司馬師這一支將取代曹魏,司馬攸就是將來新朝的皇太子或是皇帝。

但天有不測風雲,司馬師在僅僅掌權四年後,便因眼疾發作而死(關於司馬師之死的原因我們後面再講),按理來說,司馬師死後,應該是司馬攸繼承司馬師的位置和權勢,但他當時還不到十歲,再加上司馬氏的局勢並不穩固,曹魏朝堂上,還有許多忠於曹氏的臣子蠢蠢欲動,司馬氏在享受風光的同時,也面臨着危機。所以司馬家族自然不會讓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來掌舵,就算這個孩子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天賦。

再說,司馬攸的生父畢竟是司馬昭,所以由司馬昭來繼承司馬師的遺志就順理成章了。

司馬昭掌權以後,司馬攸也並不是沒有機會,畢竟他也是司馬昭的親子,而且司馬昭把權柄再還給司馬師一脈,在道德禮法方面更能得到世人的認同,甚至讚賞。

《晉書》中記載,司馬昭在立誰爲世子這個問題時曾搖擺不定,有一部分人支持司馬炎,比如重臣何曾、裴秀,他們認爲司馬炎既是司馬昭親子,又是嫡長子,況且“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然而支持司馬攸的也不在少數,他們認爲司馬攸“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而且頗有賢德,名聲極佳,是繼承大統的最佳人選。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3張

所以,從禮法上、輿論上,立司馬攸爲世子是沒有任何阻力的。

司馬昭一開始也傾向於司馬攸,因爲無論是在世人眼中,還是在司馬家族內部,司馬氏家族的基業都是司馬師打下來的,這一點司馬昭也不得不承認,

《晉書·武帝紀》中記載,“(司馬昭)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晉書·司馬攸傳》中也提到,“攸特爲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牀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幾爲太子者數矣。”

那麼爲什麼最終繼承大統的是司馬炎而不是司馬攸呢?司馬昭的態度爲什麼發生了轉變呢?

對於司馬昭來說,司馬炎和司馬攸誰繼承大統差別並不大,二人都是親子,從親疏上並無太大差別,立司馬攸爲世子,“還天下與兄”更能贏得世人的好感,當然這一點,對於有志於篡魏自立的司馬昭來說並不在意,二人儲位之爭原本只是賢良與長幼之爭,而且一直是五五開的局面,但隨着司馬昭心腹羊琇的一句“ 安昌侯(司馬攸)與景王親厚,況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司馬昭思慮之下便改了主意“晉王默然不語,由是儲位遂定”,不久司馬昭便立司馬炎爲世子。

雖然司馬昭最終立司馬炎爲世子,但司馬攸畢竟也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司馬昭臨終前還特別交代司馬炎要善待司馬攸,“及帝(司馬昭)寢疾,慮攸不安,爲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司馬炎)。”從這點可以看出,司馬炎被確立爲世子後,他與司馬攸之間的心結並未消除,而且有激化的可能。對此司馬昭也是心知肚明,甚至母親王元姬也看出了端倪,所以在臨終前也像司馬昭一樣,囑咐司馬炎“桃符(司馬攸)性急,而汝爲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4張

司馬昭和王元姬的擔心是很有必要的,司馬攸因爲一度被司馬昭考慮爲繼承人,差點取代司馬炎,所以司馬炎稱帝后一直對司馬攸甚爲猜忌。

西晉建立以後,司馬攸受封齊王,司馬炎也一度因爲父母的告誡,不得不用司馬攸,以示其孝友之德行。

《晉書齊王攸傳》稱:“時朝廷草創,而攸總統軍事。”可惜司馬攸並不是一庸碌之人,其“扶寧內外,莫不景附焉。”

況且隨着太子司馬衷的智商問題不斷暴露,一些朝臣想以司馬攸爲嗣。咸寧二年,司馬炎曾患重病,有人便想以司馬攸主政,《晉書·賈充傳》記載,“初,帝疾篤,朝廷屬意於攸。”這自然引起了司馬炎的警覺,司馬炎病好之後便想剝奪司馬攸的兵權,但司馬攸手下有幾千將士不願意離開司馬攸,並通過京兆尹表達了這層意思,司馬炎只得准許這些將士繼續跟隨司馬攸,“時驃騎當罷營兵,兵士數千人戀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還攸兵。”

司馬炎以皇帝的身份收回司馬攸所領之軍,但司馬攸的軍隊還是表達了不同意見,而且還鬧出了不小的風波,迫使司馬炎最終妥協,可見,司馬攸當時的勢力、聲望確實危及到了司馬炎的統治。

所以,隨後司馬炎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司馬攸的措施。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逼迫司馬攸回到自己的封地齊國。太康三年,司馬炎下詔,任命司馬攸爲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並讓其回到自己的封國齊國。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5張

司馬攸得到詔令後,感覺受到了大哥的猜忌,因此心裏非常鬱悶,這一鬱悶不要緊,竟然憂思成疾,一病不起,司馬攸原本就不想回齊國,這一病更是正中司馬攸下懷,因此他以生病爲由,要求留守京城爲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守墓,但司馬炎認爲司馬攸是在裝病,因此堅決不允許,而且還派御醫去給司馬攸看病,也不知道御醫們是故意的還是受人指使,竟然衆口一詞的說司馬攸沒病,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攸的病被耽誤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不過,司馬攸這個人很注重儀表,雖然他病重,但他仍然整飾衣冠,穿戴整齊,面色平靜,舉止如常,這一下,司馬炎便更懷疑司馬攸是故意裝病。

於是,司馬炎仍然派人督促司馬攸儘快啓程回封國。司馬攸沒有辦法,只得抱病上路,太康四年,司馬攸因病情嚴重,在回齊國的路上吐血而死,死時年僅三十六歲,一代賢王英年早逝。

據《晉書》記載,司馬攸性格溫和,而且嚴以律己,一生極少犯錯,對待別人卻非常寬厚,就算有人觸及其避諱,司馬攸也只是流淚自責而已,身邊的人都被其純厚所感動,即使是司馬炎也對他感到敬畏,每次與司馬攸單獨相處,都要事先想好說辭然後再說話。對於這樣的人,即使是對手也會感到佩服乃至畏懼。

司馬炎死後,其白癡兒子司馬衷繼位,最終,皇后賈南風篡權,敗壞朝政,引發了八王之亂,西晉很快也滅亡了。

司馬昭兩兄弟的真實關係

司馬昭是不是因爲司馬攸“與景王親厚”這一句而拿定了主意很難判斷,但從種種跡象表明司馬昭兩兄弟的真實關係並不像世人想象中的那麼融洽,甚至司馬師之死與司馬昭脫不開干係。

司馬師是受到驚嚇而死於其陳年老疾——目瘤,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其中有沒有司馬昭的影子,我們需要詳細分析。

很多人認爲,司馬昭沒有謀害司馬師的動機,而他們的依據僅僅是因爲司馬師無嗣,司馬攸也是司馬昭的骨血,然而權位之爭父子相殘的事蹟在古代並不少,司馬昭能容忍對權力的渴望而真心輔佐兄長和親子嗎?僅此一點就排除司馬昭的嫌疑,有失公正!

而司馬昭對於司馬師明顯是存在怨恨的,這從真平四年司馬昭統軍伐吳失利被司馬師重責一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當時魏軍在司馬昭的指揮下被丁奉在東關擊敗,此役魏軍喪亡三萬人之多,老實說,魏軍戰敗,並不能全怪司馬昭一人,前鋒將領輕敵不設防要負主要責任。戰後諸將請罪,司馬師卻下令由司馬昭負全責,並將其官爵一擼到底。此舉爲司馬師贏得了軍心,卻有意無意中傷害了司馬昭。得知兄長的處分後,司馬昭被迫公開檢討。在檢討會上行軍司馬王儀說:“責在元帥。”司馬昭聞聽此言勃然大怒:“你也要把責任推到我身上嗎?”當場下令將王儀拖出去斬首。

司馬昭的這次失態,明顯是遷怒而已,無論是官爵被擼,還是公開檢討顏面掃地,都不會是王儀的意思,王儀只是做了替罪羊而已,如果司馬昭對於兄長的決定心悅誠服,那他斷然不會遷怒於一個小小的司馬,可見司馬昭對於兄長是有所嫉恨的,兩年後司馬師便因文鴦襲營而導致舊傷復發一命嗚呼,司馬昭順理成章的接過了司馬家族的大旗,如果說司馬昭參與了司馬師之死的陰謀,在動機上完全說得過去。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6張

況且司馬師之死有很多疑點都指向了司馬昭:

一、在司馬師帶病出徵的問題上,司馬昭有重大嫌疑

公元255年,司馬師在廢曹芳立曹髦後,曹爽餘部、揚州刺史文欽,與鎮東大將軍毋丘儉矯稱受太后詔書率軍六萬討伐司馬師。敵情明朗以後,司馬師的嫡系對敵情的判斷均認爲不足爲患,比如光祿勳鄭袤、荊州刺史王基、河南尹王肅等。

他們一致認爲“毋丘儉善謀但無斷,文欽有勇而無謀。江淮地區的士卒銳氣不能持久,只需深溝高壘挫其銳氣,叛軍自潰。”

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需要司馬師勞師親征,況且當時司馬師剛剛割掉困擾自己多年的目瘤。在當時已出現麻沸散的情況下,這種病症並不致命,但司馬師最需要的就是靜養和休息,然而這種情況下,還有三人力反衆論,堅持勸司馬師親征,最終司馬師愣是被這一小撮人說服了。

這三個人就是王肅、鍾會、傅嘏,耐人尋味的是這三個人都是司馬昭的死黨。

還有一點也讓人感覺非常奇怪,《晉書》中詳細記載了反對司馬昭親征的鄭袤、王基、王肅等人以及提議親征的王肅、鍾會、傅嘏三人的言論,但唯獨不見司馬昭的表態,所以史書中關於司馬昭的態度曖昧不明,這本身就極不尋常,要知道司馬昭可是司馬家族中的二號人物,在如此重大事項中竟然沒有發聲。

不僅如此,就算這次叛亂事態嚴重,司馬家擁有帶兵經驗的人也並非只有司馬師一人,無論是在合肥新城大敗東吳太傅諸葛恪所率二十萬衆而大放異彩的叔父司馬孚,還是少壯派司馬昭,都是帶兵征戰的一把好手,司馬師上臺後與司馬昭的分工也十分明確,司馬昭攘外、司馬師安內。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7張

在這樣多種因素下,司馬師親征的可能性可謂是微乎其微,然而萬中無一的機會最終還是變成了現實,如果背後沒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很難說得過去。

二、司馬師之死的當事人文鴦表現迥異

公元257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樂林,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氏,東吳派兵三萬響應,統兵大將就是原本是魏將後來降吳的文鴦父子。

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司馬昭挾持曹髦與太后隨軍,親征淮南,二十六萬魏軍合圍壽春城。

司馬昭戰略應對得當,東吳方面也無出類拔萃的人才。圍城近一年後,壽春外無救兵,內無糧草,陷於崩潰的邊緣。早在魏國時期,文欽就與諸葛誕不和,只是因爲反對司馬氏而勉強聯合,事態緊急後老矛盾爆發,文欽死於內訌中。

面臨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以及士氣低落的淮南軍,文鴦卻毫無兩年前橫掃千軍的氣概,他甚至缺乏同歸於盡的勇氣,竟然翻牆投降了可說是仇敵的司馬昭。

文鴦的武力,是否真如傳說中那麼強悍?也許兩年前文鴦能夠單騎闖關至魏軍本陣,只是對方有人故意放水,因爲有人需要這個驚悚的效果;否則三國時代並沒有甲騎具裝,不消說亂箭射殺,魏軍十萬人就是每人吐口口水也能把文鴦淹死。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8張

當時跟隨司馬師駐紮在中軍帳的參謀,正是傅嘏、鍾會二人,這難道只是單純的巧合?要知道,傅鍾二人,是可以干預司馬師親兵的指揮部署的。戰後文鴦單騎殿後的傳奇,也只是用來向司馬師證明文鴦擁有超人的實力罷了。唯有這樣纔可以解釋清楚,時隔兩年文鴦的武力就判若兩人的謎團

三、司馬昭對鍾會的處置。

司馬昭對於鍾會叛亂的處理也讓人費解。鍾會所犯的乃是誅九族的大罪,以司馬昭的爲人應該不憚於誅鍾會滿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司馬昭對於對於鍾會的幾個兒子都網開一面,不僅未殺反而特赦出獄,這與鄧艾的結局形成了鮮明對比,滅蜀功勞更大的鄧艾最後不僅以謀反的罪名被殺,他的兒子更是全部被誅殺,妻子幼孫流放西域。

兩相對比,實在滑稽之至,不過,假設在內心深處,司馬昭認爲鍾會爲自己立過大功的話,出現了不符合其平素爲人的寬大舉動,則順理成章;那麼,對司馬昭而言,文鴦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功臣呢?

疑點匯聚成線,司馬師之死的最大的嫌疑人,很可能是隱藏在兄長巨大光芒下一直不顯山露水,在胸中卻藏着嫉恨黑芒的司馬昭。

司馬攸的能力那麼強 司馬昭爲何沒有傳位給他 第9張

作爲司馬師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司馬昭有作案動機,也有行動能力和作案條件。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猜測,司馬昭最後放棄司馬攸作爲繼承人很可能真與司馬師之死有關,他可不想自己死後,自己的親生兒子因爲與“景王親厚”而翻自己的老賬,就算因爲血脈關係司馬攸不追究,也會是橫亙在父子之間的一根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