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王拱辰相關的軼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有哪些與王拱辰相關的軼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拱辰(1012-1085年),原名王拱壽,字君貺,開封府鹹平縣人,北宋時期大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考中狀元,出任懷州通判,歷任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反對慶曆新政,藉故劾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及范仲淹,爲公議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祐元年(1056年),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因事受到彈劾,累遷定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大名知府,兩任三司使,拜御史中丞,論事強直。宋神宗繼位,遷太子少保、宣徽北院使。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應天府,判河陽,遷中太一宮使、宣徽南院使,賜金方團帶。極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辭懇切。宋哲宗即位,加爲檢校太師,安武軍和彰德軍節度使。元豐八年(1085年),去世,終年73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懿恪。著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有哪些與王拱辰相關的軼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軼事典故

誠信狀元

王拱辰自幼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無依無靠的母親和四個孩子。王拱辰是長子,於是就和母親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王拱辰孝順母親,生活儉樸,誠實守信,常受鄉里人誇獎。還喜歡讀書,而且非常刻苦,經常是天不亮就起牀,甚至是半夜醒來也要翻一翻書。通過多年的努力,十幾歲就已經能寫一手的好文章,於是就參加了鄉試和會試,成績都很優秀。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到京城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皇上認真審閱了每一個考生的考卷,發現王拱辰的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沒有人比得上他,於是就把王拱辰定爲狀元。第三天,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書生都召集到王宮的大殿上,在早朝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宣佈了他們的名單。其他兩個書生都趕緊跪下磕頭謝恩,王拱辰不但沒有謝恩,反而說:“陛下,小生不配當狀元,請您把狀元判給別人。”金殿上的人都議論紛紛,科舉考試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從沒聽說哪個人把到手的狀元往外推,這真是天下奇聞。

皇上聽了也很納悶,就詢問原因。王拱辰說:“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中狀元。可是這次考試的題目不久前我剛好做過,所以被選上狀元是僥倖。如果我默不做聲當上了狀元,我就是個不誠實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說過謊話。我不想爲了當狀元,就敗壞自己的節操。”

皇上聽了,非常受感動,特別賞識王拱辰的誠實,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於是皇上就說:“此前做過考題,是因爲你勤奮,況且從你的文章裏可以看出,你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理應選爲狀元。再說,你敢於說真話,能夠誠信做人,這纔是一個堂堂狀元應該具有的品質,你的誠實比你的才華更可貴。因此,朕一定要選你做狀元,你就不要推辭了。”就這樣,王拱辰成爲歷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他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誠信正直的品格和驚人的才華,得到百姓和官員們的尊敬。

有哪些與王拱辰相關的軼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慶曆黨爭

慶曆黨爭,是北宋·仁宗時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仁宗慶曆初(1041年)時,官俸兵餉激增,民窮財困,農民起義漸有爆發,又受遼夏威脅,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爲鞏固封建統治,要求有所改革。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樞密副使富弼也上當世之務10餘條,及安邊13策,大意是“進賢退不肖、止僥倖、去宿弊”等事。這些主張並未涉及制度的興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對,夏竦又指仲淹、富弼與諫官歐陽修等爲朋黨,範、富、歐陽等均因此而遭貶逐。稱爲“慶曆黨爭”。

在“慶曆黨爭”愈演愈烈之時,御史中丞王拱辰論奏不已。本來,王拱辰和歐陽修是連襟,都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薛奎的女婿,但是二人行事卻不盡相同。歐陽修旗幟鮮明地站在杜衍、富弼、韓琦和范仲淹一邊,而王拱辰卻有兩件事做得不光彩:一件被仁宗斥爲“沽名”,另一件則“爲公議所薄”。前者即指在對滕宗諒處理的問題上,王拱辰認爲“止降一官”處理太輕,“宜施重責”。朝廷開初不聽,“王即家居求自貶”,使出要挾手段,以致“乃徙宗諒嶽州”。仁宗對王拱辰的態度很反感,“敕拱辰赴臺入見”,且批評他們說:“言事官第自舉職,勿以朝廷不能聽爲沮己,而輕去以沽名。”(見《宋史·列傳第七十七》)

史書記載

王拱辰,字君貺,開封鹹平人。元名拱壽,年十九,舉進士第一,仁宗賜以今名。通判懷州,入直集賢院,歷鹽鐵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慶曆元年,爲翰林學士。

契丹使劉六符嘗謂賈昌朝曰:"塘濼何爲者?一葦可杭,投箠可平;不然,決其堤,十萬土囊,即可路矣。"仁宗以問拱辰,對曰:"兵事尚詭,彼誠有謀,不應以語我,此誇言爾。設險守國,先王不廢,而祖宗所以限敵人也。"至是,又使六符來,求關南十縣,斥太宗伐燕爲無名,舉朝莫知所答。拱辰曰:"王師徵河東,契丹既通使,而寇石嶺關以援賊。太宗怒,遂回軍伐之,豈謂無名?"乃作報書曰:"既交石嶺之鋒,遂有薊門之役。"契丹得報,遂繼好如初。帝喜,謂輔臣曰:"非拱辰深練故實,殆難答也。"

權知開封府,拜御史中丞。夏竦除樞密使,拱辰言:"竦經略西師,無功稱而歸。今置諸二府,何以厲世?"因對,極論之。帝未省,遽起,拱辰前引裾,乃納其說,竦遂罷。又言:"滕宗諒在慶州,所爲不度,而但降秩守虢,懼邊臣則效,宜施重責。"未聽,即家居,求自貶。乃徙宗諒嶽州,敕拱辰赴臺。入見,帝曰:"言事官第自舉職,勿以朝廷未行爲沮己,而輕去以沽名。自今有當言者,宜力陳毋避。"

有哪些與王拱辰相關的軼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僧紹宗以鑄佛像惑衆,都人競投金冶中,宮掖亦出貲佐之。拱辰言:"西師宿邊,而財費於不急,動士心,起民怨。"詔亟禁之。蘇舜欽會賓客於進奏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風其僚魚周詢、劉元瑜舉劾之。兩人既竄廢,同席者俱逐。時杜衍、範促淹爲政,多所更張,拱辰之黨不便。舜欽、益柔皆仲淹所薦,而舜欽,衍婿也,故因是傾之,由此爲公議所薄。

復以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坐舉富民鄭旭,出知鄭州,徙澶、瀛、並三州。數歲還,爲學士承旨兼侍讀。帝於邇英閣置《太玄經》、蓍草,顧曰:"朕每閱此。卿亦知其說乎?"拱辰具以對,且曰:"願陛下垂意《六經》,旁採史策,此不足學也。"

至和三年,復拜三司使。聘契丹,見其主混同江,設宴垂釣,每得魚,必酌拱辰酒,親鼓琵琶以侑飲。謂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狀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使還,御史趙抃論其輒當非正之禮,"異時北使援此以請,將何辭拒之?"湖南轉運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顓市死商真珠,事敗,具獄上,拱辰悉入珠掖庭。抃並劾之。除宣徽北院使,抃言:"宣徽之職,本以待勳勞者,唯前執政及節度使得爲之,拱辰安得污此選?"乃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歷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積官至吏部尚書。

神宗登極,恩當轉僕射,歐陽修以爲此宰相官,不應序進,但遷太子少保。熙寧元年,復以北院使召還。王安石參知政事,惡其異己,乘二相有故,出爲應天府。八年,入朝,爲中太一宮使。

元豐初,轉南院使,賜金方團帶。再判大名,改武安軍節度使。三路籍民爲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爲盜,郡縣不敢以聞。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財力,奪其農時,是以法驅之,使陷於罪罟也。浸淫爲大盜,其兆已見。縱未能盡罷,願財損下戶以紓之。"主者指拱辰爲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報國也。"上章不已。帝悟,於是第五等戶得免。

哲宗立,徙節彰德,加檢校太師。是年薨,年七十四。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懿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