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歷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建立了大順政權。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明朝末年,驛卒出身的李自成加入農民起義軍後,經過十多年奮戰,最終脫穎而出,成爲明朝的掘墓人。

不過,李自成也沒能高興到最後,從他進入明朝國都北京後,僅僅過了一年,他就兵敗身亡。

人們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統治歷史功績的同時,也感慨其潰敗之迅速。

細究起來,李自成敗亡原因很多,但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一:只用下層知識分子:埋下敗亡的禍根

李自成生於陝西米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崇禎三年(1630年),他帶領本村一批饑民投奔農民起義軍。

不過,直到崇禎十三年攻入河南之前,他始終不曾吸收一名儒士,遇到重大問題,只能同身邊的起義將領商議解決。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的隊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隨着起義勢力的壯大,牛金星等幾個失意知識分子前來投奔。

他們對農民軍軍紀的整頓、人才的招聘和政權的建設等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特別是幫助李自成制訂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和“五年不徵”、 “不當差 ,不納糧”、“平買平賣”的政策。

但是,李自成起用的這些知識分子,大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

歷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如牛金星,天啓七年舉人,曾做過塾師,因兒媳之死,與姻翁王士俊反目興訟,被官紳合謀誣陷,逮進大牢。

河南人宋獻策,連個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 。

還有一位流傳很廣的所謂李自成的“謀主”,河南杞縣的李巖,自清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考證其爲“烏有先生”,就算實有其人,也不過是個舉人。

這些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

他們的出謀劃策,也就不免出現偏差與失誤,從而埋下日後敗亡的禍根。

首先,是“均田免糧”口號和“不當差,不納糧”、“五年不徵” 的政策問題。

在當時,平均主義口號和政策的發佈,毋庸置疑會贏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從自成者日衆”,短短一年時間,李自成的隊伍就發展爲百萬大軍。

但絕對平均主義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

賦稅是國家機器存在的基礎,在農業社會,不徵賦、不派役,百萬起義大軍就沒有糧餉,大順政權的機器就無法運轉。

沒收官府庫存和明宗室的大量財物,只能救一時之急, 無法解決長期之需。

其次,是對當時全國形勢及其走向的認識和把握問題。

在農民軍及其建立的政權、明王朝和清王朝三股勢力的角逐中,不論是明王朝鎮壓了起義軍還是起義軍推翻明王朝,獲勝的一方最終還得與清王朝展開一場生死搏殺 。

而此時的李自成眼裏,敵人只有明,沒有清,李自成身邊的那些謀士顧問,也缺乏統攬全局的眼光。

在遼東和關門的明朝官軍降後,李自成又只派幾天前剛歸順的明總兵唐通率領原部8000人接管山海關防務,命吳三桂率部進京,根本沒有預防清軍人關、問鼎中原的準備。

二:“我剪爾輩如刈草”:大順政權的士人命運

李自成從小沒有受過教育,並不熟知前朝開國皇帝如劉邦、朱元璋等任用知識分子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

加上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讀書人一旦高中,到衙門裏做官,就作威作福,欺壓百姓,李自成對此不免心生厭惡。

以至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對知識分子採取一概拒斥的態度。

這種粗暴的做法,無異於爲淵驅魚,把知識分子都推向敵對營壘。

此後,李自成三圍開封,開封的士大夫都站到官軍一邊,同起義軍對抗到底。

歷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崇禎十五年夏秋,起義軍已基本在佔領的各個府縣設置地方政權,急需大批文化人充當行政官員。

當年年底,李自成“始議開科河北(指河南黃河以北地區)”,“一、二等者,送吏政府選官”。

河南人李模回憶他參加農民軍的科舉說:

“……先期榜示日:‘有不預試者。屠其家 。’不得已皆出,試之日,有激憤爲文大罵者,有感傷爲文痛哭者,有畏禍勉應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日:‘我剪爾輩如刈草,但我方施仁義,且殺之不武,只殺其罵與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統開科禁錮終身。‘”

李自成雖也依靠牛金星等人陸續招募一些明朝進士,擔任中央機構的官職.但也只是讓這些歸順的進士擔任具體的行政職務,未曾任用他們充當謀士顧問。

這說明他對高層次的知識分子還是心存疑忌。

即使崇禎十七年攻佔北京後.李自成也只錄用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那是因爲侯恂被崇禎關進了監獄,李自成以爲他必定恨透明朝。

再加上劉宗敏在北京城內對明朝降官的“拷餉”行爲,在知識分子面前,李自成的政權可謂是人心盡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