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魯肅的真實形象如何?他爲何能成爲東吳重臣?

魯肅的真實形象如何?他爲何能成爲東吳重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魯肅的真實形象如何?他爲何能成爲東吳重臣?

在東吳,有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既沒有關羽降龍伏虎的武藝,也沒有諸葛亮提兵佈陣的計謀,在大多數讀者眼中,他只是一個忠厚平庸的老實人。

然而,他卻於東漢羣雄四起的亂世中,散財結賢,收穫了周瑜這樣的摯友。

他在早於諸葛亮七年之時,便提出了可與《隆中對》相媲美的戰略構想(榻上策)。

他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力排衆議,使吳蜀締造鋼鐵聯盟。

一:《三國演義》吳國魯肅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這一形象近年來研究者關注日多。

魯肅一直被認爲是孫吳集團的主要人物,以前多定位爲“忠厚長者”, 而如今翻案漸興,又有了誇大的傾向。

其實沒有必要刻意挖掘文中機竅,魯肅也是一個人,是個政治家,他具備戰略家的品質,他有聰慧也有不足。

魯肅即將出場時作者借周瑜之口簡單介紹:“姓魯,名肅,字子敬,臨淮東川人也。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侍母至孝。其家極富,嘗散財以濟貧乏……”(《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孝”是其文化背景中有德者的標誌,諸葛瑾也“侍母至孝”,徐庶更爲一“孝”終生不展其才。

仗義疏財也是富人的一個德行,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資助劉、關、張徵黃巾軍的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和資助曹操討董卓的孝廉衛弘。

這兩點只能說明魯肅有德,所以關鍵在於“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八字, 尤其一個“隱”直接暗示了他大智若愚的特點。

魯肅“愚”於小事,全局上則是一流戰略家。

魯肅的真實形象如何?他爲何能成爲東吳重臣? 第2張

他爲孫權分析天下大勢:“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無法“爲桓、文之事”。

又“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魯肅說了兩點:一是曹氏強大,劉氏衰微,孫權不可中興漢室,只能自稱帝王。

二是如今形勢儼然鼎足三分,即曹操、孫權、劉表,其餘皆不足慮,且三家中劉表較弱,所以孫權應該趁此時曹操無暇南顧吞併劉表,與之南北對峙,建號稱孤,再圖天下。

這使孫吳戰略第一個目標便鎖定了荊州。

荊州位當衝要,乃用武之地,其主劉表卻是一庸才。

再看江左,東瀕大海,南接荒蠻,北鄰先爲袁術後是曹操,皆兵多糧足而不可爭鋒,惟有西取荊襄,否則只能蝸居一角不得展足。

於是經過兩年準備,於建安七年孫權打敗黃祖,至建安八年再次出兵,消滅黃祖,一度佔領江夏。

二:吳國魯肅的爲人哲學

魯肅大智若愚,是孫吳集團戰略方針的制定者,有人把他與諸葛亮、曹操、司馬懿並列爲四大戰略家,這是比較客觀的。

與另外三人相比,魯肅又有明顯不足。

首先他缺少軍事指揮才能,江東的諸多具體戰鬥他幾乎都未親身參加,即便是赤壁一 戰也只是與闞澤等文人守寨而已,“伏路把關饒子敬”不過是諸葛亮的一句戲言。

政治上他更是具戰略眼光,疏於戰術,以致其方針在執行中往往因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陷入窘境。

另外,他忠厚木訥,不比諸葛亮等人靈活機變、俐齒靈牙,外交上吃盡苦頭。

但是,魯肅出色的完成了江東集團所賦予他的任務。這就涉及到了魯肅的文本意義,主要有三點。

第一,魯肅形象使得曹、劉、孫三家在人才實力上保持平衡,這是三分的關鍵。

曹操自不必說,堪稱前後數十個軍閥人才最盛者。劉備兼有“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臥龍、鳳雛,關、張、 趙、馬、黃、魏皆乃世之名將。

孫權集團周瑜、呂蒙堪當統帥,甘寧、太史慈可充勇士,但若與曹、劉爭雄上尚需一個目光長遠的戰略家,那就是魯肅。

惟有如此,纔不致爲曹、劉所吞,又爲適時稱帝奠定了基礎。

第二,締造和維護孫劉聯盟。

魯肅的真實形象如何?他爲何能成爲東吳重臣? 第3張

魯肅不但是江東唯一能與諸葛亮主持聯盟的人,還要應對孫權、周瑜、諸葛亮、關羽等人的種種有損聯盟的行爲,並獨自解決由此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第三,魯肅的活動客觀上促成了天下三分。

三分的關鍵在於荊州,劉備無家可歸時他把荊州“借”劉備,維護孫劉之間的和平,給劉備提供了積蓄力量的機會。

魯肅死後孫權才襲下荊州,但劉備已經穩坐東西二川。孫權也因適時得到荊州,保證了自己的實力。

此時,三家實力接近均衡。也就是說,魯肅去世的時間對三分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然而,隨着魯肅的去世,孫劉聯盟也正式結束。即便蜀建興元年後孫劉第二次結盟,雙方也只是停留在鄰里和睦的限度上。

在伐魏問題上,司馬懿就曾一針見血指出:“孔明嘗思報長亭之仇,非不欲吞吳也,只恐中原乘虛擊彼,故暫與東吳結盟。陸遜亦知其意,故假作興兵之勢以應之,實是坐觀成敗耳。(《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

陸遜也說:“既與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爲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

而諸葛亮北伐,即“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軍閥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