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爲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收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爲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省貝什裏,當時黎巴嫩屬於奧斯曼帝國敘利亞行省。

1892年,從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傷,在姑母家養傷數月。此後一生右臂無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紀伯倫的母親帶他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愛丁博羅街。紀伯倫一家生活艱難,靠卡米萊沿街兜售物品維生,一年後他們開了一家小乾貨店維持生計。9月1日入波土頓奧利弗·布里斯區公立僑民小學。在這裏他接觸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國化爲更簡略的哈利勒·紀伯倫。在校期間,紀伯倫表現出的繪畫天賦受到弗勞倫斯·皮爾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薦下,紀伯倫被孩童資助社團的社會工作者傑西·弗萊蒙·比爾介紹給波士頓先鋒派藝術的支持者、攝影藝術家、出版商弗雷德·霍蘭德·戴伊。

1896年12月9日,與波土頓文藝界人士弗雷德·霍蘭德·戴伊相見。此人欽募東方精神,發現紀伯倫全家是東方典型。在戴伊激勵下,紀伯倫開始給許多書籍畫封面。

1897年,給女詩人約瑟芬·布魯斯頓畫像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1898年3月8日,參加戴伊舉辦的畫展,結識許多文化名人,爲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繪封面,9月,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瞭解阿拉伯社會。入貝魯特希克瑪學院。阿拉伯文教師扈利·尤素福·哈迷德爲他介紹古詩人穆臺納比等,並介紹《詩歌集成》和《聖經》給他看,同時爲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辦的校刊《復興》上發表。求學期間,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間,訪尋名勝古蹟。

1899年夏,回故鄉貝什裏看望父親哈利勒,住在嬸母家。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詩人的畫像,如阿爾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臺納比以及阿拉伯女詩人罕莎等。

1900年,獲法語學習第一名。其間未中斷學畫,常去藝術家哈比·蘇魯日家求教。戴伊寄50美元支票給他以作封面畫報酬,並肯定了紀伯倫作爲波士頓一名畫家的地位。在記事本里記下了對多方面社會問題的看法,如對貧窮處境和社會環境的厭惡等。

1901年4月,返美途中得知妹妹蘇爾丹娜逝世噩耗,回美后仍住波士頓。

1902年,因爲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紀伯倫兄妹變賣了家中的財物,紀伯倫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並且還要還債。

1903年,與約瑟芬愛情受挫,專心致志作畫。開始寫構成散文詩集《淚與笑》的文字。開始以每週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一系列短篇散文,這些文章不僅給生活困頓的紀伯倫帶來了實際的物質幫助,而且使他開始在美國的阿拉伯移民讀者中贏得聲譽。至1908年間在《僑民報》陸續發表50多篇散文詩,總標題爲《淚與笑》。

1904年5月,在波士頓畫廊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其中《靈魂皈依上帝》與《痛苦的噴泉》等畫吸引了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小學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自此結爲摯友。此畫展不久在瑪麗學校展出,瑪麗買下《痛苦的噴泉》與《思想之舞》。10月,帶40幅畫再次參加在波士頓舉行的畫展,不久畫廊一場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燬。

1906年,感情轉向瑪麗·哈斯凱爾。出版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萊卜作序。進一步擴大了紀伯倫在美國阿拉伯移民讀者中的影響。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第2張

1907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該書被土耳其政府宣佈是危險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並在貝魯特中心廣場當衆焚燒此書,而且給紀伯倫定下叛逆分子罪名。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溼畫室。6月13日進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受到奧古斯特·羅丹、奧金·卡萊爾在19世紀建立起來的象徵主義畫派的影響。與神祕派畫家布倫諾交往甚密。從事當時流行的商業性立體藝術,與朋友發生分歧。在巴黎各處遊訪,參觀凡爾賽宮。開始爲當時知名人士畫像,其中有奧古斯特·羅丹,艾德蒙·魯斯坦,亨利·洛克,克勞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團體金環內多次發表演講。10月2日和10月4日給瑪麗寫信傾訴愛情。寫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達了他25歲時對於生活、知識,真理,自由、愛情的思考。開始對尼采作品,耶穌傳記,宇宙成因理論等發生興趣。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倫敦遊覽博物館。繼續學習繪畫。7月23日給瑪麗信中說失去了父親。開始從事政治活動,與阿尤布·薩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籌建政黨。

1910年,參加巴黎春季傳統畫展,展畫《秋》獲銀獎。10月末從巴黎回到波士頓。在經過了與瑪麗的情感糾葛,並共同決定放棄婚姻以後,兩人成爲一生的戀人和摯友。年底移居紐約。在祖國獨立的政權形式問題上,與在巴黎和美國的朋友發生分歧,這阻止了他去巴黎參加那裏舉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會議。

1911年,開始寫《暴風雨》。4月末住進紐約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號—座藝術家公寓。發表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以一個心靈遭到悲痛打擊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運,作爲受凌辱的東方民族的象徵。此小說於當年末開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響,引起許多批評和疑問。外界壓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4月16日瑪麗因年齡關係不能與紀伯倫成婚,自此紀伯倫爲愛情描繪的目標即獨身。5月2日參加土耳其大使召開的宴會,爲敘利亞哀嘆。

1912年,畫《三個女人》等畫。從巴黎返美后,公開發表對抗土耳其統治、進行革命和解放鬥爭的言論。6月16日在紐約給敘利亞婦女俱樂部作演講。10月25日談巴爾幹戰爭實質,詛咒奧斯曼帝國,希望它壽終正寢。

1913年2月18日,寫信告瑪麗挑選了十幅畫贈送她,這些畫分別是《讓我們一同奮起》、《種子》、《眺望者》,《堆放的薔薇》,《沙漠的心臟》,《頭生兒》等。4月16日《瑪麗日記》載紀伯倫對想買他畫的人講,這畫決不賣。《藝術》雜誌主編納西布·阿里德彙集了《淚與笑》全集出版(一說是1914年)。前言中引紀伯倫信中的話,說他生命中訴怨、哀嘆的一個時期已經結束。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第3張

1914年,開始與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婭·齊雅黛通信。他倆的通信聯繫一直持續到紀伯倫逝世前不久。2月,在蒙特魯斯大廳舉行個人畫展,展出75幅作品。此舉肯定了紀伯倫作爲藝術家的地位。受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學影響,開始寫《瘋人》,並與瑪麗一起把《瘋人》譯成英文。其間,《新月》、《閃電》、《西方明鏡》等雜誌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針對當時只重物質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須從物質主義中解放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爲祖國解放而鬥爭的積極性更爲高漲。曾提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見解。

1915年,賣六幅畫獲6400美元。瑪麗幫他投資實業,第一次成爲股東。任敘利亞難民救濟委員會會長,演講,著文,對於饑荒中的祖國人民表示同情。通過美國幫助,實現運送救濟糧的計劃。

1916年,在家中與阿拉伯僑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見面,從此兩人成爲文學之友。

1917年,在波士頓舉行畫展,賣出三張,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逐漸滲入他的思想。

1918年,《七藝》連載其重要藝術評論,格言、訪問記。5月發表詩作《生活》,《權利》、《愛情》、《知識》、《幸福》和《死亡》,發表繪畫《公正》、《自由》、《正義》等。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詩集《瘋人》發表於紐約,從此進入以英文寫作爲主的階段。出版《二十幅畫》一書。艾利斯·魯法依勒在前言中稱紀伯倫把東方和西方兩種藝術結合在自己的作品裏。

1919年,長詩《行列聖歌》的單行本由一位猶太出版商經手,終於在紐約出版。捐款購買阿拉伯文書籍,贈圖書館收藏。給伊米勒·澤丹的信中稱:過去自己作爲作家和畫家度過的20年,只是一個準備時期,我的思想只結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實。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在紐約的阿拉伯文雜誌《旅行者》編輯部開會,熱烈討淪阿拉伯新文藝中的一些新問題。4月28日晚,在紀伯倫家裏繼續開會,正式成立《筆會》,紀伯倫當選爲《筆會》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爲顧問。紀伯倫親自繪製社徽(一幅圓形的圖案,中間畫着一本打開的書,書頁上寫着《聖訓》中的一段話:真主在地下埋有寶藏,詩人的脣舌便是鑰匙)。《筆會》作爲阿拉伯僑民作家團體,在發展阿拉伯海外文學,團結僑民文學家方面起了促進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學技術學會發表演講。8月中旬,出版《先驅者》。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第4張

1921年,春天因心臟疾患病倒。《筆會詩文選》在紐約出版,收集了紀伯倫、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詩歌共43篇。阿拉伯各國報刊紛紛轉載,發表評價極高的評論,《筆會》很快蜚聲阿拉伯世界。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詩集《暴風雨》。

1922年,畫名人頭像,包括奧古斯特·羅丹,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畫家羅伯特·劉易斯·裏德,瑞典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等。

1923年,在紐約發表英文散文詩集《先知》。許多俱樂部、家庭都公開朗誦之。4月6日《旅行家》雜誌報道希沃爾轉述法國駐美大使、《瘋人》法譯者貝業爾·杜蘭克斯在《瘋人》譯成法文時的一句話:感謝上帝,在紀伯倫活着時認識了他。5月8日,尤素福·託瑪·布斯塔尼在埃及爲紀伯倫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國《文學週刊》雜誌分別發表茅盾從《先驅者》中選譯的五篇散文詩:《批評家》、《—張雪白的紙說》、《價值》、《別的海》、《聖的愚者》。

1924年,穆罕默德·託基丁蒐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論集《在文學世界》。陸續爲各界名流畫像,包括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等名人。其繪畫作品相繼在各地展出。

1925年,《先知》法譯本、德譯本出版。與女詩人芭芭拉·揚結識,病後常去波士頓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區。與朋友法利斯·馬魯夫經營房地產生意,想購置大樓計劃失敗。瑪麗回贈畫作作爲給房產主的保證金。寄給瑪麗《沙與沫》。

1926年,正式發表《沙與沫》。開始寫《人之子耶穌》,18個月後完成。參與印度人蘇尤德·候賽因主持的《新東方學會》雜誌,爲其撰稿。由此結識許多世界名人。紀伯倫認爲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當時活在世上的最偉大的人物。瑪麗·哈斯凱爾與福盧蘭斯結婚,遷往佐治亞州,但與紀伯倫一直保持友誼。

紀·哈·紀伯倫: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第5張

1928年,完成《先知園》,開始寫《流浪者》、《大地諸神》。夏,《人之子耶穌》完稿。秋季在波士頓出版,被稱爲紀伯倫福音。阿尤布·沙比特呼籲紀伯倫應該參加黎巴嫩政權。可他仍留在美國,稱自己在紐約藝術家公寓中的畫室爲禪房。

1929年,健康狀況惡化,紀伯倫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將至。全部時間花在繪畫、著述、校訂等方面。開始構思論威廉·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巴魯赫·斯賓諾莎和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專著。

1930年3月13日,留遺囑除了把錢留給妹妹瑪爾雅娜之外,還要求把一部分錢和畫贈家鄉貝什裏。

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結核以及長期嚴重酗酒而逝世於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聖芳心醫院。8月21日,靈柩運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迎靈儀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遺體送回故鄉,葬於貝什裏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