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張之江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的男人 因爲體型和身形被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張之江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的男人 因爲體型和身形被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之江,河北黃驊人,生於1882年,卒於20世紀70年代。少年時上過七年私塾,十七歲入伍,成爲馮玉祥的部屬。張之江任旅長時,感到軍官沒有文化不行,便開始習文。憑着堅強的毅力,刻苦攻讀,進步很快。

但因此身體素質也大大下降,所以在他四十四歲時,開始跟教官李元智習武,後又跟吳俊山學八卦掌。他堅持每天早晨五點半起牀,先騎馬半小時,後練功打拳,身體很快就強壯起來了。他體魄雄壯,腰板挺直,雙目炯炯有神,威風凜然,曾有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張之江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的男人 因爲體型和身形被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重視武術,健身強國

馮玉祥兵敗下野後,張之江也離開了軍隊,退居林下。當時,張之江家住北京,他就投身於武術事業。他認爲武術是中國傳統的強身之道,應該重視起來,他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號召成立“國術社”,人人蔘加武術鍛鍊以健身強國。經他奔走呼號,北京國術社於1930年建立,張之江任首屆社長。後來,南京成立了國術館,張之江又任館長。

張之江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的男人 因爲體型和身形被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第2張

他提出“強種救國,自衛奮鬥,強我宗族壯我國魂,洗刷東亞病夫,振興黃帝子孫”的口號。在他的倡導下,國術館學員運動服前心印有“強種救國”、後背印着“自衛奮鬥”的大紅字。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原先身體很差,未老先衰,頭髮花白,是練國術使我返老還童,頭髮變黑的。”

張之江曾受北京的教會學校育英中學校長李如鬆的邀請,到校演講。他的講題是“國術與健身之道”,邊講邊作武術表演,同學們一再起立,鼓掌歡呼。那時,北京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蕭洄濂(友梅)也慕張之江之名,常邀請他到青年會的體育館作國術表演,每次都是座無虛席。當時社會上興起的學武之風,與他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張之江主張把武術稱爲“國術”的男人 因爲體型和身形被人誤以爲他是張飛的後代 第3張

民國時期,小學生在體育課上操練武術

和善直爽,艱苦樸素

張之江軍旅生活多年,又有武術功夫,但態度和藹爲人直爽熱情,毫無一介武夫咄咄逼人之勢。他生活簡樸無華,平時總是穿長袍,戴一頂禮帽,不擺譜,不端架子,不抽菸,不喝酒,儼然一副老夫子的形象。他急公好義,樂於助人,凡是同他有過交往的人,都對他留下了難忘的良好印象。

張之江受馮玉祥將軍的影響很深。他待客擺筵,也學馮將軍的辦法,在餐桌上首先擺上一盤窩頭,表示不要忘記艱苦樸素的傳統。他在治軍方面,也如馮玉樣將一樣,要求軍隊愛民不擾民,所以部隊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歡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之江創辦的中央國術館被迫遷址,初遷長沙,再遷桂林、龍州、昆明、重慶、北碚等地。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辦學。張之江六十歲壽辰時,馮玉祥與西北軍高級將領特請畫家畫了一幅“松竹梅三友圖”相贈,馮玉祥還題了一首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