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間冷暖 > 歷史劇 > 明朝吳又可簡介:《大明劫》再現幾百年前的瘟疫

明朝吳又可簡介:《大明劫》再現幾百年前的瘟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吳又可,名有性,字又可,號淡齋,公元1582-1652年(明萬曆十年-清順治九年)明代江蘇吳縣人。是明朝的醫學家,從事中醫傳染病學研究,著有瘟疫論一書,闡發了傳染病病因學說

明末清初,連年戰爭,災荒不斷,各種傳染病不斷流行。在他59歲那年(公元1641年),江蘇、河北、山東、浙江等省,時疫流行甚劇,他家鄉吳縣一帶也不例外,據《吳江縣誌》記載:“當時連年瘟疫流行,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

這“千村闢歷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淒涼景象,使他感慨不已,憤然衝破習慣勢力的桎梏、廢棄仕途,不應科舉,走上了研究醫學的道路。他遇到的當務之急,首先是“流行病”。

他刻苦鑽研前人及民間有關傳染病的治療經驗,不怕傳染,不辭辛苦的在病區、病家爲患者診治疫病。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和臨牀實踐,他漸漸體會到以仲景之傷寒學說來論治當時流行的一些疾病,收效甚微,有時甚至事與願違,遂產生了另創新路,以提高療效的想法。

他推究病源,創立“戾氣”說,並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逐漸形成一套溫熱病的論治方案,提高了療效。並將這些經驗,經過整理,著成《瘟疫論》一書。自此,不但瘟疫證治,有繩墨可循,而且又將溫熱與瘟疫,逐步合爲一家,充實了中醫學關於傳染病的內容。

明朝吳又可簡介:《大明劫》再現幾百年前的瘟疫

《大明劫》吳又可劇照

吳又可一生,治癒了很多傳染病患者,其中包括一些疑難大症,且往往是出奇制勝。有一次,他治療一位傳染病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脹滿,疼痛難忍,四肢強直不能動,臥如塑,目閉口張,舌強,問話不能答,脈實有力,苔生芒刺。根據證候,是一派實熱象,病情危重。

據患者兒子代訴,三日來已服承氣湯三劑,每劑大黃用至一兩左右,病仍不減。一般醫家,遇到此況,一定會考慮另立治法的。然而,吳又可則不然,他仔細權衡了患者的脈症,認爲“下證悉具,藥輕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劑,反而將方中大黃增至一兩五錢,連服半月而痊癒。吳氏用藥之妙,可見一斑。

《瘟疫論》,成書於公元1642年,全書共二巷,闡述瘟疫的發生是由:“戾氣”,從口鼻侵入人體,伏於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其傳變有九,並提出一整套辯證施治法則,其辨證與治療與傷寒不同。

吳又可認爲瘟疫之因,爲無形之“戾氣”,從口鼻侵入人體。戾氣有多種,各有“特適”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氣具有侵犯一定臟器的特異性,人或動物對某種戾氣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有一藥之到病已”的原則。

把戾氣侵入途徑分爲“自天受”(空氣傳染)和“傳染受”(接觸傳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現散發之疫。提出“達原”、“三消”等治法。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