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宮廷野史 >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

太上皇帝的分佈,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總計15人。這在中國歷史上332個皇帝中,畢竟是少數。但它作爲一種歷史現象,卻值得研究者重視。

“太上皇”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其曰:“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這是死而追尊,與周朝的“太王”十分相似。至漢高祖得天下後奉其父太公曰太上皇,“太上皇”就變成了生號,後代相沿不改。

太上皇由死後追尊之號變爲生號,有段歷史故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回到櫟陽,五日一朝父親太公。太公的家令對太公說:“天亡二日,土亡二主”,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萬民之主,太公您雖然是父親,卻是皇帝的臣民,怎麼能讓皇帝拜臣民呢?這樣,皇帝的威嚴就受到損害。從此以後,太公上朝,就像士卒持帚掃地那樣,每到殿門口,就卻退行走,以表示對皇帝的恭敬。劉邦一見大驚,馬上下殿攙扶太公。太公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爲我而亂天下之法呢?於是,劉邦從心眼裏佩服家令的話,賜給家令五百斤黃金。

這年五月丙午,劉邦便發佈一道詔書,其雲: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並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侯、將軍、羣卿、大夫已尊朕爲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漢書》卷1下《高帝紀》。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爲什麼稱“太上皇”而不稱“太上皇帝”呢?蔡邕的解釋是: “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顏師古注稱:“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政治,故不曰帝也。”

這是太上皇的原始含義。

後代的“太上皇”,則自己本來就是皇帝,而以帝位傳其子,自稱“太上皇帝”者。從皇權的轉移形態而言,它是一種皇位繼承的特殊形式,即是在老皇帝還活着的時候,以“內禪”的方式,把皇位轉讓給兒子。

“內禪”起源很早。“《左傳》晉景公有疾,立太子州蒲爲君,會諸侯伐鄭。《史記》趙武靈王傳國於子,惠文王自稱主父。此內禪之始” 《日知錄》卷14《內禪》。。考諸正史,各代以內禪的形式而成爲太上皇帝者,前後共有15人。此外,還有兩個人稱過“太上皇”,但不是“內禪”,而是送給被廢黜皇帝的一種稱號。例如,晉惠帝時所發生的“八王之亂”過程中,趙王司馬倫與樑王司馬彤、齊王司馬冏聯兵誅死了皇后賈南風及其死黨,司馬倫一度當權。司馬倫曾將晉惠帝趕到金鏞城幽禁起來,稱其爲“太上皇”,而自己稱皇帝,改元建始。又如,在隋末農民戰爭過程中,隋煬帝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遊巡江都,而以13歲的代王侑留守京師。唐王李淵率兵攻入長安,奉立代王侑爲恭帝,“尊煬帝爲太上皇”《隋書》卷5《恭帝紀》。。這兩個“太上皇”的出現,一個發生在“八王之亂”,一個發生在農民戰爭過程中,雖有“太上皇”之名,但卻不具備“太上皇”的實際意義,更不是內禪,所以只能視作特例。

中國歷史上先後以“內禪”形式出現的十五個“太上皇帝”的情況如下以下:

(1)呂光。十六國時期,後涼呂光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即“天王”位,時年五十,改年“龍飛”,“立世子紹爲太子”。在位十年,“(呂)光疾甚,立其太子紹爲天王,自號太上皇帝”《晉書》卷122《呂光載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帝。

(2)拓跋弘。北朝時期,後魏獻文帝拓跋弘,12歲即帝位。此人“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曾經想禪位給他的叔父京兆王子推,因羣臣反對而作罷。在位七年,派太保陸馛、太尉源賀奉皇帝璽綬,冊命年僅五歲的皇太子升帝位,是爲孝文帝。

於是羣臣奏曰:“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爲,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爲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今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魏書》卷6《顯祖紀》。獻文帝拓跋弘從之,遂徙居崇光宮,采椽不斲,土階而已。國之大事,仍以奏聞。孝文帝元宏每月一朝崇光宮,後改稱寧光宮。其後討蠕蠕、拾寅等事,太上皇帝仍躬御戎車。承明元年(公元476年)被毒死,終年23歲。

(3)高湛。北齊武成帝高湛於大寧元年(公元561年)即皇帝位,到河清四年(公元565年)在位凡五年。當時皇后崇愛少子東平王高儼,想立他爲皇嗣。武成帝則以太子高緯五官端正,又是長子,而不願移易皇位繼承人。因此,中書侍郎祖珽私下對侍中和士開說:“君之寵幸,振古無二,宮車一日晚駕,欲何以克終?”和士開不知所措,便向祖珽討求對策。祖珽說:“宜說主上,雲襄、宣、昭帝子俱不得立,今宜命皇太子早踐大位,以定君臣。若事成,中宮少主皆德君,此萬全計也。君此且微說,令主上粗解,珽當自外上表論之。”和士開十分痛快地答應了。適巧,因有彗星出,太史奏雲這是除舊佈新的徵兆。祖珽於是上書,說:“ 陛下雖是天子,未是極貴。按《春秋元命苞》雲:'乙酉之歲,除舊革政。'今年太歲乙丑,宜傳位東宮,令君臣之分早定,且以上應天道。”並上魏獻文禪子故事。武成帝高湛欣然同意《北齊書》卷39《祖珽傳》。。於是,傳位給十歲的皇太子高緯,是爲齊後主。又大赦,改元天統,百官迸降各有差。羣公上尊號爲“太上皇帝”,“軍國大事鹹以奏聞”《北齊書》卷7《武成帝紀》。。成武帝仍往來於晉陽、鄴都,凡除拜生殺仍自主之。天統四年(公元568年)十二月,“太上皇帝崩於鄴宮乾壽堂,時年三十二。”凡爲太上皇帝四年。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第2張

(4)高緯。北齊後主高緯,隆化二年(公元577年),21歲。自晉陽戰敗回鄴,以周師漸逼,乃傳位年僅八歲的太子高恆,改隆化二年爲承光元年,尊後主爲“太上皇帝”。後主先走青州,幼主亦自鄴東走,又禪位給大丞相、任城王高湝,以“太上皇”爲“無上皇”,幼主爲“守國天王”。不數日,父子俱爲周將尉遲綱所執《北齊書》卷8《幼主紀》。

(5)宇文贇。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象元年(公元579年),21歲,傳位給年方七歲的皇太子衍,下詔曰:

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統所歸。遠憑積德之休,允葉無疆之祚。帝王之量,未肅而成;天祿之期,不謀已至。朕今傳位於衍。乃眷四海,深合謳歌之望;俾予一人,高蹈風塵之表。萬方兆庶,知朕意焉。可大赦天下,改大成元年爲大象元年《周書》卷7《宣帝紀》。

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皇帝衍稱正陽宮。朝廷政事,乃由宣帝宇文贇處分,翌年死。“天元皇帝”與“太上皇帝”名雖不同,但實質卻是一回事。

(6)李淵。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興唐代隋,即皇帝位於長安太極殿。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以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同謀害己”爲藉口,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迫李淵下詔立秦王李世民爲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李淵下詔傳位於皇太子李世民,是爲唐太宗。尊李淵爲“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舊唐書》卷1《高祖紀》。

(7)李旦。唐睿宗李旦,早在武后則天臨朝時,武則天廢黜唐中宗李顯爲廬陵王,而被立爲皇帝。武則天以“周”代唐,自稱則天皇帝之後,李旦降爲皇嗣。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唐中宗自房陵還,李旦“數稱疾不朝,讓位於中宗”。則天遂立中宗李顯爲皇太子,封李旦爲相王。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爲韋后及安樂公主所弒,韋后臨朝。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率兵討亂,誅韋后及安樂公主,於是睿宗李旦即皇帝位,立臨淄王李隆基爲皇太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李旦“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舊唐書》卷7《睿宗紀》。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七月,太上皇誥曰:“朕將高居無爲,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並取皇帝處分。”於是歸政於皇帝,是爲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太上皇帝李旦死於百福宮,終年55歲。

(8)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既久,欲傳位給太子李亨,楊國忠等甚懼,使楊貴妃銜土折哀,乃不果。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祿山之亂,玄宗李隆基避亂至馬嵬,太子李亨從行。父老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遣壽王李瑁及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治兵於朔方。因裴冕、杜鴻漸等請,太子李亨遂即位於靈武,是爲唐肅宗。尊玄宗李隆基爲“上皇天帝”,遣使奏聞《舊唐書》卷10《肅宗紀》。。玄宗遣韋見素、房琯、崔渙奉皇帝冊書至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舊唐書》卷10《肅宗紀》。肅宗克復兩京,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迎玄宗歸。至咸陽,備法駕於望賢驛,玄宗御樓,肅宗紫袍望樓拜舞,玄宗下樓撫肅宗。肅宗泣辭黃袍,玄宗自爲衣之。肅宗伏地固辭,玄宗曰:“天下人心歸於汝,使朕得保殘齡,即汝之孝也。”肅宗乃受。玄宗居興慶宮。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玄宗入御宣政殿,授肅宗傳國受命寶及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肅宗又上玄宗尊號曰“聖皇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肅宗病,李輔國矯詔遷玄宗於西內,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玄宗死。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第3張

(9)李誦。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長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皇太子身份即皇帝位。但自即位後,積疾不復,乃立廣陵王李純爲皇太子,下詔令皇太子全權處理軍國政事。明年,順宗又下詔:“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稱誥。”於是李純便即皇帝位,是爲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憲宗率百官上“太上皇尊號曰:'應乾聖壽太上皇'”《舊唐書》卷14《順宗紀》。。不久,太上皇死,享年46歲。

(10)趙佶。宋徽宗趙佶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趙桓爲開封牧。旋又下詔“內禪”;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稱道君皇帝。於是皇太子趙桓登極,是爲宋欽宗。尊徽宗爲“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避金兵至鎮江府。金兵退,回到京師。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宋史》卷22《徽宗紀四》、卷23《欽宗紀》。

(11)趙構。宋高宗趙構自元懿太子死,沒有兒子了,便訪尋宋太祖七世孫(即“伯”字行內),育于禁中。紹興二年(1132年),得伯玖,賜名瑗,後加檢少保、封普安郡王。紹興三十年(1160年)立爲皇子,更名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入侵,趙瑋隨高宗至金陵。已而海陵王被殺,金兵退,高宗自金陵歸。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趙瑋爲皇太子,改名眘。“初,高宗久有禪位之意,嘗以諭帝(按即太子趙眘),帝流涕固辭。會有邊事不果”。至是,高宗便“內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遂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太子趨避殿側,高宗勉諭再三。於是,高宗出御紫宸殿,宰臣奏事畢,高宗還宮。百官移班殿門外,拜詔畢,復班殿廷,內侍掖太子至御榻前,即位,是爲孝宗。孝宗是時猶側立不敢坐,內侍扶掖至八九,乃略坐。宰相率百官稱賀,孝宗遽興。輔臣升殿固請,孝宗愀然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然此大位,懼不克當。”高宗即駕往德壽宮。孝宗步送出祥曦門,冒雨掖輦以行,至宮門不止。高宗麾謝再三,令左右扶還,顧曰:“吾付託得人,吾無憾矣。”左右呼萬歲。自是孝宗每五日一朝德壽宮,百官月兩朝。高宗誥每月四朝。孝宗上太上皇帝尊號曰“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宋史》卷33《孝宗紀一》。。孝宗終身備極孝養,兩宮無纖毫間隔,至淳熙十四年(1187 年),高宗死,終年81歲,凡爲太上皇帝者24年,孝宗行三年之喪。

(12)趙眘。宋孝宗趙眘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因爲高宗服喪,下詔自今御內殿,令皇太子趙惇侍立。明年二月,下詔傳位太子。以德壽宮爲重華宮《宋史》卷35《孝宗紀三》。。這一天,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內禪禮,應奉官以次稱賀。內侍固請太子坐,太子固辭,內侍扶掖至七八,乃即位,是爲光宗。但光宗微坐復興,丞相率百僚稱賀,禮畢,樞密院官升殿,光宗仍立聽。班退,孝宗重新穿上喪服,御後殿,光宗侍立,尋登輦,同詣重華宮。光宗還內,即上尊號曰:“至尊壽皇聖帝”《宋史》巷36《光宗紀三》。

(13)趙惇。宋光宗趙惇自紹熙四年(1193年)七月以後,因病不能朝重華宮。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死後,亦不能過宮行喪,乃立子嘉王趙擴爲皇太子。趙汝愚密請太皇太后,於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爲太上皇。

到這一天,衆官扶太子入素幄,披黃袍,太子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須臾催仗訖,百官班定,內侍扶掖,乃即位,是爲寧宗。寧宗詔建泰安宮以奉太上皇,自是五日一朝。尋詔以秋暑太上皇未須移御,即以寢殿爲泰安宮,上尊號曰:“聖安壽仁太上皇帝”《宋史》卷36《光宗紀》卷37《寧宗紀》。。慶元六年(1200年)死。

(14)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之變”中,被瓦剌部也先所俘。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見深爲皇太子《明史》卷10《英宗前紀》。,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後議者謂時方多難,宜立長君。皇太后也遣太監金英傳旨,郕王宜早成大位。九月,郕王朱祁鈺即帝位,是爲景帝。景帝“ 遙尊”英宗爲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送英宗歸。景帝奉迎之禮甚簡,將至京,始備法駕於安定門外。英宗自東安門入,景帝迎拜,英宗答拜,各述己意,遜讓良久,乃送英宗於南宮,羣臣就見而退。後來,羣臣請朝英宗萬壽聖節及元旦,景帝皆不許。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廢皇太子朱見深爲沂王,而立自己的兒子見濟爲皇太子。又殺侍英宗之太監阮浪等。景泰四年(1453年),皇太子朱見濟死。景泰六年(1455年),御史鍾同等請復沂王爲皇太子,皆被杖,並伐南城中高樹,英宗處境甚危。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輿疾宿南郊齋宮,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英宗復位。二月,“廢景帝爲郕王,遷西內,皇太后吳氏以下悉仍舊號”。不久,景帝死於西宮。英宗下詔改景泰八年爲天順元年《明史》卷10《英宗前紀》、卷11《景帝紀》、卷12 《英宗後紀》。。這個由於當了也先的俘虜而被“遙尊”爲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鎮,又採取宮廷政變的方法復辟了。

細數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的15位太上皇及結局! 第4張

(15)弘曆。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代皇帝。在位凡六十年,僅比皇祖清聖祖玄燁即康熙皇帝在位少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據說,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五歲的弘曆即皇帝位時,曾焚香告天:“若蒙昊蒼垂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聖祖康熙紀元六十一年之數。”即皇帝位後,他曾先後兩次密定皇儲,緘名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但因所密定者早夭而未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密定以十四歲的皇十五子顒琰爲嗣子,並隆重地祭告上天和盛京祖陵。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已經85歲高齡了。是年九月,他召集王公、百官御勤政殿啓密緘,正式冊立顒琰爲皇太子,以明年爲嘉慶元年。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授受大典,太子侍乾隆皇帝詣奉先殿堂子行禮,遣官祭太廟後殿。乾隆皇帝御太和殿,親自將皇帝寶授予太子顒琰,太子跪受寶,即位受賀,是爲清仁宗,即嘉慶皇帝。嘉慶帝奉太上傳位詔書,頒行天下,尊乾隆皇帝爲“太上皇帝”,太上以寧壽宮爲頤養之所。太上皇帝有所行幸,嘉慶帝必從。“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太上皇均躬親處理,嘉慶帝只能“朝夕敬聆訓諭”《清高宗實錄》卷1486、卷1494。。《朝鮮正宗實錄》載稱,太上皇帝弘曆曾使閣老和珅宣旨曰:“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轉引自孟森: 《明清史講義》下冊,第562頁。而嘉靖帝自即位以後,和珅或擬政令奏請他時,他卻說:“惟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轉引自孟森:《明清史講義》下冊,第 574頁。可見太上皇帝弘曆雖然名義上歸政於嘉慶帝,事實上卻大權在握。嘉慶四年(177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帝弘曆死於養心殿,終年89歲。他在退居太上皇帝以後,又訓政三年。

綜觀中國歷史上太上皇帝的出現,多半是有各種原因,不得已而爲之。有的是老病,如呂光、唐順宗、宋光宗等;有的淡泊政務,如後魏獻文帝;有的是迫於形勢,如北齊武成帝、唐高祖、宋徽宗等;有的是他人擅立只好默認,如唐玄宗、明英宗等。真正發於誠心而內禪的,只有唐睿宗、宋高宗、宋孝宗、清高宗四人。所以,宋人洪邁對唐睿宗、宋高宗、宋孝宗大加褒獎,稱他們“與堯舜合其德”《容齋續筆》卷11《唐帝稱太上皇》。。清人趙翼讚揚清高宗爲“真開闢以來所未見”《二十二史札記》卷13《太上皇帝》。。可見,皇權以內禪的形式轉移,是受到封建文人大加表彰的。而在我們看來,它多多少少是對皇位終身制的一種突破,因而不能不認爲它帶有一點積極因素,儘管這點積極因素微乎其微。此其一。

其二,退居太上皇帝位者,大致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再過問朝政;一種是繼續過問朝政。不再過問朝政的,像唐睿宗李旦那樣,“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以上,並取皇帝處分”者,如鳳毛麟角。換言之,真正高居無爲,頤養天年者,不是很多。而繼續過問朝政的,又有程度上的差別。多數情況是太上皇帝聽大事,皇帝聽小事。皇帝要五日一朝太上皇帝,建立請示彙報制度。少數情況是太上皇帝事必躬親,獨攬朝綱,如清高宗。還有的太上皇與皇帝共同執政,如宋孝宗之與宋光宗。一般說來,太上皇聽大事,皇帝聽小事,似不宜一概否定。但像清高宗那樣,搞得嘉慶帝“不欲事事”,說:“惟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實際上把嗣皇帝置於傀儡的地位,這恐怕就不好溢美了。

其三,太上皇帝的分佈,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總計15人。這在中國歷史上332個皇帝中,畢竟是少數。但它作爲一種歷史現象,卻值得研究者重視。筆者以爲,它是專制主義條件下,皇位終身制的一種補充形式。儘管如此,內禪總比屢見不鮮的宮廷政變要好。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