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宮廷野史 > 揭祕:同治皇帝究竟是得什麼病去世的

揭祕:同治皇帝究竟是得什麼病去世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駕幸西苑時受涼,身體有些不適。然而,十天後,也就是十月三十日(12月8日)下午,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他開始發燒,並伴有四肢無力、渾身痠軟等症狀。太醫向慈禧描述了同治帝的症狀: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乏腿軟,皮膚上出現沒有凸起的疹形紅點。慈禧大驚失色,她擔心同治帝染上了天花!

天花,古稱“虜瘡”,中醫學則稱之爲“痘瘡”,民間一般也稱爲“出疹”或“出痘”。這是一種因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今已絕跡)。發病後皮膚或粘膜上出現痘疹、水瘡和膿瘡,伴隨着高燒、驚悸、煩躁、嗜睡等症,全身或頭面迅速出現皰瘡,病重者常因膿毒引起敗血症而在數日內死亡;輕者痘疹潰破後結痂脫落,愈後往往留有疤痕而形成麻臉。

其實中國人很早就已經瞭解天花了。早在清朝建立前一千三百年的兩晉時期關於天花的醫學記載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中了。當時著名思想家葛洪著有《肘後備急方》。“肘後”是指該書篇幅很小,可以掛在胳膊上隨身攜帶,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袖珍本”。“備急”就是應急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一本“急症手冊”。

揭祕:同治皇帝究竟是得什麼病去世的

他在《肘後備急方》中寫道:有一年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渾身長出一個個的病瘡,起初是小紅點,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瘡,不斷潰爛,一碰就破,伴以發高燒,說胡話,十個有九個治不好。僥倖治好的,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小斑痕,起初發黑,一年後才逐漸消失。這病就是天花,記載十分準確和詳細,比西方醫學界認爲最早記載天花的阿拉伯醫學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此後隨着傳統醫學的進步,到宋朝和元朝,不少醫生已經能專門診治天花,並緩解其發病的症狀。正因如此,儘管民間百姓及宮廷貴族雖不免仍有患病甚至致死者,但就其危害本身,已不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在野史及正史中,我們很少發現對天花的描述和因此而引起恐懼的記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