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歷代都有太監誤國,爲什麼清朝沒有?

歷代都有太監誤國,爲什麼清朝沒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監是古代封建制度的特產,而且對我國古代歷史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爲太監失去了男人的象徵,所以很多是對權利迷戀到頂峯的狠人,他們奸詐殘忍,貪慾極大,甚至有很多太監憑藉一己之力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比如趙高,魏忠賢,蔡倫等。

因爲明朝的大臣實在是太聰明瞭,於是皇帝想借太監的力量對抗大臣,這段時期是太監最強盛的時期,太監從宮廷走到社會,開始直接參與朝政,太監的權利達到了頂峯,但是這種情況在清朝卻改變了,那麼作爲封建集權統治的頂峯,爲什麼清朝的太監卻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呢?

歷代都有太監誤國,爲什麼清朝沒有?

那麼在太監的強盛時期明朝之後,在歷史上幾千年都有一定影響力的太監,爲什麼在封建統治達到頂峯的清朝爲什麼太監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呢,當然這和清朝對太監的制度有關,而且清朝的皇帝也都是硬茬,使得太監幾乎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第一,當然是清朝的“管理制度”,這幾乎把太監的一生牢牢地掌握住了,他們從太監進宮前就有嚴格的選拔制度,對太監的家庭背景都有嚴格調查,而且對品行和經歷也會調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太監也是古代窮苦人民發財致富的道路之一,所以太監也大都是直隸地區的人。

歷代都有太監誤國,爲什麼清朝沒有? 第2張

當然相當太監的人很多,所以也會有腐敗行爲的出現,乾隆後期太監的招募都是由內務府的人操辦,而且對腐敗行爲的懲罰也很嚴重,內務府對太監嚴格篩選,對於那些不是直隸地區的人或者京畿直隸之人會派到各王府去,當然王府內符合入宮條件的太監也可以招進宮去。

太監進宮不好進,出宮更難出,如果太監裏有稱年老患病、甚至臥病不起請求退役的,先由總管太監奏明,然後內務府大臣親自驗看,即使臨時有事也會派司員前往驗證,太監退役的檢驗管理由內務府大臣負責,爲防止太監通過僞造證據、賄賂總管等方法矇騙出宮,從嘉慶起,內務府大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清朝對太監的管理不是一般的嚴格,包括管理太監出宮門的管理,嚴防其與外人接觸;削弱、限制太監的職權,甚至請假都有嚴密的控制,如果發現請假不符合規定管理太監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惇親王幫太監僞造假條,被宗人府懲罰降爲郡王。

太監的日常管理由內務府大臣負責。日常管理包括傳達聖訓、約束訓導、退役安排以及監控與限制等,其中主要是傳達聖訓與約束訓導。清朝皇帝很忌諱太監“犯法”,多次下達訓諭:太監不準干政,不準與官員勾結,不準違規越禮、縱容家人生事,不準私藏軍器等。據昭槤《嘯亭雜錄》載,乾隆年檢一位太監曾在背後直呼當朝大員樑國治之名,時任內務府大臣的和珅聽見後,大怒,認爲“樑爲朝廷輔臣,汝輩安可輕之?”隨即下令打他幾十大板,並令其向樑叩頭道歉。

第二,在制度上,嚴格控制太監的數量,明朝是太監的頂峯時期,人數據說達到十萬多,而清朝在創建初期,就已經對明朝臃腫的太監機構實行了改革,將明崇禎末年的九萬多太監削減到九千人,而且制定了一套專門的宮法。

順治時期皇宮只保留一千多的太監,到了乾隆盛世增加到三千人,這個數字一直保留至晚清末年,極大地削減太監人數,實質上就是對太監隊伍進行大清洗,之後,即使有太監想“搞事”,也會因爲自身羣體力量的弱小而不敢造次,只能謹慎“工作”。

歷代都有太監誤國,爲什麼清朝沒有? 第3張

第三,在政治上,皇帝不再依賴太監羣體。

清朝的皇帝十分勤政,他們極力樹立唯我獨尊的絕對權威意識,一般都不太喜歡提建議的大臣,只喜歡埋頭做事的那些奴才,他們控制朝政可以說達到了極致,不可能讓國家決策權落入王公大臣之手,更不要說被嚴密防範的太監羣體。加上當時的太監多數爲地位低於滿、蒙、藏的漢人,想造反,基本沒什麼希望。

入關前,滿清的中央決策機構儘管爲議政王大臣會議,但由於努爾哈赤的出色領導,可以控制整個決策層。入關後,清朝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制,開始設置內閣,保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已經沒有了決策功能,實際上,康熙中期之後,南書房就代替了內閣,成爲清朝的決策中心。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