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古代,讀書人自然都是想要考取功名,有的人成功進入朝堂,流芳百世,但是大多數其實還是籍籍無名,就算是考中了狀元也不例外,那些真正成爲國家棟梁的,基本上沒有幾個是狀元出身。而古人面對讀書人,也不都是尊敬和欽佩,也有會覺得不滿,開口罵人的,而罵人的時候都會罵窮秀才,爲什麼大家要這樣罵呢?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

古人罵讀書人的時候常常罵的是“窮秀才”,那麼爲什麼要罵秀才窮呢?原來古代科舉制度之下有三場重要的考試,就是鄉試、會試和殿試。至於秀才,則是指通過了鄉試之前的童子試的讀書人。

成爲秀才,纔有在學校進一步學習並參加鄉試成爲舉人的資格。舉人有機會前去京城參加會試,至於殿試則是皇帝欽點的。舉人通過會試就被稱爲貢士,參加殿試的則是一二三甲的進士。一甲進士的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則是探花。

可以看出,秀才雖然進入了“士”這一尊貴的階層,但秀才是“士”這一階層的底層。秀才可以見官不跪,但一般來說,只有特別優秀的人才會獲得國家補貼。總的來說,秀才可以從政府那裏獲得的利益是很少的。

而舉人卻不同,只要中了舉人就會有做官的資格,就會被記錄在吏部的花名冊,也會有俸祿。在古代只要做了官,那麼金錢就不再是問題。而舉人身份還有其他的好處。

舉人可以與府縣級別的官員平起平坐,不用交賦稅,也不用出徭役,就算舉人沒有做官在家裏耕讀,也會得到國家補貼的一筆錢款,這筆錢款是足夠普通家庭開銷的。

在當時,“窮秀才”這一稱呼主要是指的那些出身寒門的讀書人,秀才這一身份並不能獲得很多的金錢,但一個擁有富N代官N代身份的秀才肯定不能被叫做窮。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 第2張

古代讀書是一件極其耗費錢財的事。身爲秀才想要讓自身學識更近一步需要耗費的財力物力是巨大的。當時,如果秀才想要看舉人,首先他需要找到一個好老師。

可以教秀才考舉人的老師和當初還沒有考取秀才時的老師水平肯定不一樣,如果說秀才一個縣可以有幾名的話,那麼舉人幾個縣裏可能纔會出一個。古代的教學教師資源是極度缺乏的,在這樣的條件下,給老師的學費肯定也一筆是不小的開支。

並且秀才不是一直待在一個地方的,還需要出去遊學,而遊學也需要一筆錢。秀才也只能靠在村裏收一些學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的收入肯定不能支持他的開銷,所以說秀才是“窮秀才”。

秀才也不是在什麼朝代都是很窮的。在明朝時期,有法律明確的規定,一旦讀書人考取了秀才,他每年都可以得到十八兩銀子的補貼。在明朝的時候十八兩銀子購買力是很足的,完全可以確保他一年的開銷,讓秀才能夠衣食無憂,專心誦讀。所以說窮秀才這個稱呼也不是說秀才是絕對的窮,在某些時候也是秀才自嘲的話。

首先來說說一句大家在古裝劇中耳熟能詳的話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是反之而來,還有這樣一句話:讀書有什麼用,還不是窮書生、酸秀才?這麼說顯然是不對的,首先來說,對於古代人讀書是一條很好的門路,在古代考上了秀才,差不多就在十里八鄉算得上是有學問的人了,能夠出席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活動。

古代罵讀書人爲什麼罵“窮秀才”?這還是一種帶尊敬的罵? 第3張

此外還有一些特權,比如說免除差徭,再有就是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要知道這些對於封建社會的普通人來說還是不敢想的。而且秀才雖然沒有國家俸祿,但是在精神層次和社會地位稍高於平民的,這一點也是當時讀書人沾沾自喜的一大原因。所以今天我們說秀才,在很多人看來好像並不是什麼有學問的人,但其實在古代秀才還是不錯的。

如果讀過《儒林外史》裏就知道,文章中的范進考取秀才後,岳父就叫他去教書,所以說秀才還是有託底的,對於讀書人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的,但其實古代這麼對讀書人,說白了就是尊重讀書人。秀才對於讀書人算得上是一個門檻。

最後說一說之前網上有樣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棠、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然後告訴大家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然後推出“讀書無用論”。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狀元永遠只是那麼一點點,而沒有考上的秀才真的是很多很多。爲什麼不說說明朝的張居正,晚晴時候的曾國藩李鴻章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