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揭祕:萬里長城的真正起點到底在哪裏?

揭祕:萬里長城的真正起點到底在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里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這是個很簡單的常識,“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在《明史·兵制》中卻有“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的不同記載。儘管存在着這樣的爭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書上也都是這麼寫,人們也都是這麼記。

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遼寧省丹東市中朝邊境鴨綠江畔的一座孤山“虎山”的前後發現了綿延不斷的古城牆牆體及牆基遺蹟,人們重新想起了史籍中“東起鴨綠”的記載。經過長期的考古調查,考古學家、長城學者們最終證實這段長城在遼東綿延一千多公里,一直向西延伸到山海關,屬於明代萬里長城的一部分。考古證據與史料記載完美地相互印證,由此萬里長城又向東延長了一千多公里,丹東的虎山長城纔是萬里長城真正的東端起點也成爲了學術界的共識,教材裏也做了相應修改。

揭祕:萬里長城的真正起點到底在哪裏?
 

網絡配圖

這個結論是90年代初就被證實的,原本不是什麼新發現,更不是什麼新知識。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正確的新結論還是一直沒有覆蓋住那個錯誤的舊知識,很多人的知識結構裏還是那句根深蒂固的“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這可能就是“通讀並背誦全文”的魔力吧……本期《雪松說事》就來聊聊這段被遺忘的長城,聊聊虎山關和遼東邊牆的故事。

丹東市位於鴨綠江下游,距離鴨綠江出海口僅一步之遙,江對面就是朝鮮的新義州。人們關於這座城市的印象可能更多在於承載着抗美援朝記憶的鴨綠江斷橋,或者味道鮮美的黃蜆子。如果你來到這座城市,一出火車站就能看見各色虎山長城的宣傳廣告,各種招攬遊客去虎山長城景區的旅遊巴士,導遊們會非常自豪地向你介紹那裏就是萬里長城的起點。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成化是明朝第八個皇上朱見深的年號,所以說虎山長城是最年輕的長城,建成的比較晚。那爲什麼這麼新的長城卻是最晚被發現的呢?要說清楚虎山長城就要從遼東邊牆說起。

1368年明朝建立,但是明朝並沒有徹底消滅元朝,更沒有把蒙古納入版圖,元朝退回蒙古草原史稱北元,此後明朝和蒙古長期並存,蒙古仍然是明朝的巨大威脅。爲解決這一威脅明朝的辦法是重修長城防線。

北元只堅持了二十多年,此後便分裂爲三大部落,分別是西北的瓦剌部,北方的韃靼部和東北的兀良哈部。需要說明一下,這裏所說的是三大部族的大致方位,這三個部族本身就相互攻伐,加上游牧民族流動性比較大,所以三大部族的領地一直是在變化的,而且也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這詳細說起來就扯遠了,所以這裏就說了個大致方位。

這三大部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瓦剌部,曾經打到北京邊上把明英宗都給俘虜了。韃靼部也比較有名,今天俄羅斯人還把蒙古人統稱爲韃靼人。這個兀良哈部名氣相對小一些,大致分佈在遼河、老哈河流域,也就是原來契丹的發源地那個位置,他們的覆蓋面積很大,包括今天內蒙古東部,還有今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部分地方也有他們的活動。

由於兀良哈部在三部中比較弱小,一直受到瓦剌部的侵蝕,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明朝初年這個部族是依附於明朝的。朱重八冊封了自己的十七子朱權爲寧王,麾下八萬鐵騎,管轄兀良哈三衛,挾制蒙古兀良哈部。在這種情況下東北邊疆就相對安全,所以當時長城防線並沒有修到這裏。

朱重八撒手人寰以後,孫子建文帝朱允文繼位,重八的四子燕王朱棣不服,發起了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燕王的封地在今天北京附近,而寧王的勢力範圍在今天的內蒙東部和東三省的西部,正好在燕王的後路上,而且寧王麾下還有驍勇的蒙古騎兵。當時明朝的首都是南京,燕王要往南打最不放心的就是背後的寧王,北平空虛如果寧王站在建文帝一邊,趁機從背後捅自己一刀怎麼辦?

揭祕:萬里長城的真正起點到底在哪裏? 第2張
 

網絡配圖

於是朱棣就想了一個計策,假裝去寧王朱權的駐地(今內蒙古寧城)談判,輕車簡從不帶軍隊。寧王一看親哥哥這麼有誠意,就宴請朱棣,宴會之後朱棣勾結寧王的屬下直接把寧王給綁票了,連夜南逃。寧王的部隊在要挾之下不得不站在朱棣一方,南下參與靖難之役。

本來寧王治下蒙古兀良哈部一直是服服帖帖的,寧王麾下的精兵南下去打內戰了,這裏可就沒人管了。奪取皇位後朱棣對寧王還是信不過,把寧王改封在南昌終日打壓迫害,而且撤掉了挾制兀良哈部的大寧衛,把寧王原來的地盤賜給了兀良哈部。總之就是寧可相信異族也信不過自己親弟弟,這在帝王之家太正常不過了。

兀良哈部從被寧王挾制變成了“區域自制”,嗨的不得了。經過三年的內戰,明朝的國力損失不小,也顧不上北方草原,所以韃靼部做大。大明靠不住了,兀良哈部也就只能歸附於韃靼部了,這樣一來東北的蒙古部族也開始頻繁南下劫掠,東北邊疆不像原來那樣安寧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永樂年間不得不改居守勢,開始修建遼東鎮長城。其實這禍根就是朱棣自己造下的,中國歷史上因爲打內戰丟掉的土地數不勝數。

遼東邊牆第一階段的修建是從永樂年間到正統年間,從北鎮(今遼寧省錦州市轄區)修到遼河流域的開原(今遼寧省開原市)。第二階段是從明正統七年開始,修建了從北鎮到山海關,這樣就與長城主牆體相連接了,成爲了明萬里長城的一部分。當時還沒有“長城”這個叫法,人們把長城就叫做“邊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朝的蒙古問題還沒解決,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各部再次興起,爲了應對女真各部的劫掠,明成化十五年起又開始修建遼東邊牆的第三段,從開原一直修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也就是虎山關。爲了進一步鞏固遼東長城防線,萬曆初年到萬曆四年又在遼東邊牆以北修建了六座城堡,自此遼東邊牆防禦體系基本成型。

遼東邊牆的歷史作用還是很大的,早期對蒙古兀良哈部的防禦史是成功的,明清的鬥爭中,關寧錦防線也是在遼東邊牆的基礎上修建的,不是憑空造出來的,沒有這段防線明朝根本支撐不了那麼多年。

說到這裏忍不住插一句,雪松之前看過多篇網文,大意是說萬里長城根本就沒用,理由很簡單,因爲長城沒擋住遊牧民族。這文章讀完了吧,第一感覺就是這小編肯定不是學歷史的,書肯定也沒看幾本,而且智商讓人堪憂。

歷史是個人文學科,人文學科和理科思維是不一樣的。按照科學思維,我說“屋子裏全是男生”,你能找出來一個女生就能證明我說這句話是一個假命題,但是文科不是這樣絕對的。長城的作用體現在哪?兩千多年裏大部分時間是起作用的。不是說長城被攻破過幾次就證明它完全沒用,擋不住遊牧民族。

我特想問問那位小編,他有沒有免疫系統?有免疫系統就能保證不生病嗎?感冒一次是不是說明他的免疫系統一點用沒有?那他敢不敢把免疫系統摘除?

他電腦裏有沒有殺毒軟件防火牆?能保證百分之百不中病毒嗎?如果說中幾次病毒就說明殺毒軟件防火牆一點沒用,那他不裝殺毒軟件試試看。

他鎖了門家裏照樣有可能被盜,這能說防盜門完全沒用嗎?那他出門別鎖門試試看?

同樣的道理,長城並不能保證遊牧民族一次都打不進來,但是沒有這東西遊牧民族想來就能來。關於長城到底有沒有用,以及這些長城無用論者思想來源的問題,我還真的專門研究過,這事兒特別好玩,咱們以後專門來聊。

扯回我們的話題——遼東邊牆和虎山長城。不久前我去過丹東,專門去看了虎山長城。一來到這個AAAA級景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造型酷似虎頭的孤山,聳立在鴨綠江畔,雄偉的長城依山蜿蜒而上……瞬間我產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最終這種不祥的預感變成了一絲失望感。這倒不是因爲景區外面黏住遊客不停騷擾的黑旅行社,而是主要來自這段長城的雄偉。一看這雄偉的城牆就知道是修復的,而原本的遺蹟城牆八成是看不到了。

萬里長城是什麼時候修的呢?我小時候就只知道長城是秦始皇修的。後來去過幾處長城,多知道了一點相關知識,明白了長城歷朝歷代幾乎都在修,現存遺址大部分是明代修的。再後來去過的景區多了,也開始專門查閱有關長城的資料,我才發現中國現存的長城大部分不是明代修的,更不是秦,大多數(尤其是賣門票的地方)是2000年以後修的……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古蹟修復的問題,羅馬競技場大家一定都看過,已經坍塌了半面兒了,雪松經常和朋友吐槽要是羅馬大競技場在中國,一定被翻修的比鳥巢還新。古蹟究竟是維持原樣好呢,還是修復的富麗堂皇煥然一新好呢?至少大部分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是選擇了前者。杜牧是看了一個殘破的化成灰燼的阿房宮才能寫出那樣具有歷史感滄桑感的《阿房宮賦》,長城修的煥然一新,哪還能看出“折戟沉沙鐵未銷”的那種意境。

當然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畢竟是要賣門票賺錢的,可能也不是所有遊客都喜歡古蹟的這種殘破美。您要非翻修能不能別修的煥然一新?這一點蓬萊閣就做的非常好,它就是把原來的牆基保護下來了,在旁邊不遠處再複製新城牆。

揭祕:萬里長城的真正起點到底在哪裏? 第3張

網絡配圖

可能很多人想起長城就覺得是北京附近八達嶺、居庸關的那種樣子,高大的城牆,雄偉的敵樓,堅實的城磚……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北京段是萬里長城最精華的一段,因爲是京師重地,所以好工好料都堆在那一段了。其實長城那麼長,怎麼可能都修成那樣,很多地方其實看起來都是很low的。有些地段沒有磚就用石頭砌,有的地方就是普通的夯土牆根本沒包磚,甚至有的地方山勢險峻就乾脆不修了,叫做“山險牆”。但是現在凡是要對遊客開放的長城就都修成八達嶺那個樣子。

虎山長城真正的遺址原本該是什麼樣呢?遼東邊牆是分四段修建的,越往後工程質量其實是越差的。一方面是因爲明朝後期國力日下修不出那麼精緻的工程了,另一方面尤其是從開原到虎山的那一段,是在交戰區修的。明軍佔領了這一片就開始修,修一半女真人打來了就給拆掉了。過一陣子女真人撤了,明軍就再修起來,女真人來了就再拆掉。所以這一段長城很多地方就是個擋馬牆,根本算不上城牆,牆體也斷斷續續,有些地方是夯土牆,有些地方甚至是木作牆。後來滿清入主中原,就乾脆把遼東邊牆給拆掉了,所以很多地方就只是剩下了牆基而已。

學歷史的人走到任何地方最感興趣的就是古蹟,但至少我更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古蹟,哪怕是殘破的滄桑的,那纔是它該有的樣子。保護好讓它別再繼續坍塌下去就好,假如把羅馬競技場翻修一新,我覺得那不是保護而是破壞。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