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盤點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

盤點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維或開“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貫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維,爹孃讓他小時候參加過音樂培訓班,故彈得一手好琵琶,頗受皇帝女兒的青睞,幾經周折,他便參加了京兆府的解試,蟾宮折桂。

盤點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

網絡配圖

白居易緊隨其後,這個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戶籍陝西的毛頭小夥,竟跑到安徽宣城參加“高考”,一下子逮個進士第四名,喜歡得屁顛屁顛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科考,與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否則就是“冒籍”,一經查出,絕不輕饒。王維、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嚴謹的唐代異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不然不會一路綠燈,直達終點。

宋代“高考”也很嚴格,要求考生必須在本籍報考。《詩話總龜》這樣說:“國家申嚴條約,不許寄籍。”但同時又規定,如果在當地有田產,可以在當地參加“高考”。廬州(今合肥)考生王濟爲了在開封府參加“高考”,竟稱在那裏有18畝田地的哥哥王修己爲爹,留下千古笑柄。南宋章仲衡是處州考生,當年處州錄取指標只有區區4人,而京城臨安(今杭州)的指標卻是100人。爲了能在臨安參加“高考”,章仲衡讓父親把自己過繼給臨安的一個親戚,找個爹就找個“冒籍”的理由,結果考中進士後被同學告發,朝廷查清後予以取消。這個倒黴蛋撞到槍口上了,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還白叫人家幾天爹。

盤點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 第2張

網絡配圖

元代“高考”更讓蒙古人受不了,由於“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豐稿》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自餘所見,科目之行所歷五六年,吾邑僅得一人!”明朝“冒籍”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錢仲實、張和等人改名“冒籍”參加順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還吃了官司,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得不償失。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會元、狀元韓菼系長州人士,“冒籍”嘉定參加“高考”,拔取後又被革除。乾隆年間,蘇州城一家弟兄倆聽說北京進士好考,讓父親在北京所轄的順義縣買一座破房子,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倆雙雙考中,成了一對幸運兒,皆大歡喜。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當然是差別甚大的“高考”錄取率。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說道:“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歐陽修也曾給皇帝寫信說:“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錄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錄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讓人去此趨彼。

盤點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進士 第3張

網絡配圖

作爲官府,爲了防止考生“冒籍”,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例如清朝曾規定,你只要在當地置有房產,並願意與當地人一樣“一體當差”,就可以遷移戶口,參加當地“高考”。《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五規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墳、田、宅俱有的據,方許應試。”後來在《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規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準應試”。可見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嚴,一千多年來,仍有不少人鋌而走險,頂風作案,這都是因爲利益使然。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