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揭祕水滸:青面獸楊志胸有壯志卻遇靖康奇禍

揭祕水滸:青面獸楊志胸有壯志卻遇靖康奇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志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且看他:“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麪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好不威武雄壯!關於楊志這一身裝扮與《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四所記:“劉忠初聚兵於東京,號花面獸,其衆皆戴白氈笠,又號白氈笠。”

書中寫:“此時殘雪初晴,薄雲方散。溪邊踏一片寒冰,岸畔涌兩條殺氣。一往一來,鬥到三十來合,不分勝敗。”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面對白衣秀士王倫的詢問,楊志昂然說出了自己的來頭:“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也就是說,楊志是北宋初年威名赫赫的楊無敵楊令公的後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苗正根紅的英雄人物,卻被現實一步步逼到了落草爲寇的境地。金老爺子批點楊志賣刀一折,全是諸如“豪傑失路往往遭此矣,寶刀不能哭,其奈之何哉”、“一路寫楊志軟順,並無半點剛忿,止爲英雄失路一哭”、“英雄可憐,至此方說他一句”、“英雄可憐,至此方自表一句”……盡皆是帶嗔帶哭之語、和血和淚之墨。

揭祕水滸:青面獸楊志胸有壯志卻遇靖康奇禍

歷史上的楊志是否楊家將門之後已不可考,但正史記載他本人的確是曾經落草爲寇,以至招安後雖然在正規軍中的職位不低,還是屢屢被人斥爲“招安巨寇”,頗不得志。如《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引《靖康小雅》就記:“翌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爲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楊志被招安後隸屬陝西名將种師道麾下。

這裏簡單說一下種師道其人。种師道的家世顯赫,其祖父種世衡是仁宗朝的西北名將,威名震懾西夏。種世衡共生八子,分別爲種古、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皆在種家軍中擔任各級軍官,真正的七狼八虎,英雄輩出。種詁、種診、種諤、種誼均有大戰功,其中種諤在《水滸傳》被稱爲“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種記是种師道之父,到种師道這一代,種家子弟已是三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功勳蓋世無雙,种師道則被《水滸傳》中稱爲“渭州小種經略相公”。那豪情蓋世的魯達在人前人後一口一句“老種經略相公”或“小種經略相公”,並以自己在“小種經略相公”底下幹過活爲榮,足見种師道的影響力非同尋常。

生活在燕地霍陰一帶的漢人的馬植爲了幫助自己的故國大宋能收復被遼國侵佔的燕雲十六州,向宋徽宗進獻了一條驚天大謀:聯結女真人夾攻遼國!馬植的計策得到了好大喜功的宋徽宗等人的賞識,和女真人訂下了“海上之盟”,約期共擊遼國。

不過,大宋朝還沒和女真人結盟之前,遼國已經被女真人打得快喘不過氣了。所以,對於這種結盟,种師道是反對的,他說:“我們和遼國自從澶淵結盟以來,世代友好,已經有上百年了,現在女真攻打遼國,我們作爲遼國的鄰國,就好比眼睜睜看着強盜闖入了鄰居家,我們不能救助他們就算了,還要乘人之危,加入強盜的行列,和強盜一同瓜分他們的家產,可恥啊!”(“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無乃不可乎!”)有宋一代,重文輕武,种師道身爲武將,在朝廷上說不上什麼話。宣和四年,宋朝平定了方臘之亂,正式出兵徵遼。楊志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徵遼大軍軍官的名單中!

揭祕水滸:青面獸楊志胸有壯志卻遇靖康奇禍 第2張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記:“宣和四年六月,童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爲東西路。以种師道總東路之兵……趙明、楊志將選鋒軍。”《宋會要》第一百七十五冊:兵八第十三至十五葉。“宣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遣童貫爲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趙明、楊志將選鋒。”可惜,燕京一戰,因爲前線指揮官劉延慶(與岳飛、韓世忠、吳玠齊名的 “中興四大將”之一的劉光世的父親)的一誤再誤,宋軍全盤崩潰,“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

徵遼國是失敗了,但楊志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女真滅亡了遼國,把下一個侵略的目標對準了繁華富庶的大宋朝。《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記錄了女真金兵入侵兩河,橫行河東、河北的事略:“自賊入寇,兩河、河北更無一戰,河東大小雖有數戰,惟孫翊、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至於敗也,誠可惜哉,故臣比有說焉。其餘焦安節敗於團栢,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盂縣,解潛敗於南關,範瓊敗於介休,劉韐敗於平定,張灝敗於郭柵,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紀也。”

這段記錄裏所提到的大小將官,在兩宋年間都是很有名氣的。折可求、种師中就不用多說了,都是“折家軍”、“種家軍”裏響噹噹的人物,孫翊是後來援救太原時壯烈犧牲的高級將領,而解潛是後來韓世忠“韓家軍”中的金牌戰將,劉韐則是名將岳飛的第一任上司。

在這種大背景下,楊志雖然兵敗於盂縣,卻也不足爲恥。(宋金交戰的初期,宋軍主要是對那些來自白山黑水的女真漁獵民族不熟悉,連連吃虧,隨着岳飛、韓世忠、吳玠等年輕一代將領的崛起,就多次找得女真人找不着北。)上面提到的《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所引《靖康小雅》,其實是着重記載了种師中入援太原,至榆次殺熊嶺,數戰不利,最後身死的悲慘過程。

榆次殺熊嶺之戰,种師中部“中乏食三日矣。戰士日給豆一勺,皆有飢色”,在金軍的重重圍困下,宋左、右軍皆潰,前軍又逃散,种師中只好帶着殘餘部隊以神臂弓禦敵,且戰且走,苦苦支撐。自卯時血戰到巳時,种師中體被四創,血染戰袍,官軍潰散,胡騎四集,身邊只剩下一百餘親兵小校,形勢越來越危急。有部將換名馬給他,請他趕快逃命。种師中卻慘然一笑,謝:“吾大將也,事至於此,不當求生,爾曹亟去,無攖賊鋒。”言畢提刀殺入敵陣,力戰而死。將士們大爲感奮,再無一人逃走,全部壯烈殉國。

揭祕水滸:青面獸楊志胸有壯志卻遇靖康奇禍 第3張

在這場惡戰中,《靖康小雅》雖記“‘招安巨寇’楊志爲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但據李綱《樑溪集》記載,榆次殺熊嶺之戰楊志是有功的,“武節郎楊志,昨隨种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大兵既潰,志不免退師,諸將散逸,志獨收集殘兵,保據平定,屢次立功,殺退賊馬,理須徼賞。”

种師中兵敗殉國,諸軍自是氣奪,且曾震西夏人近百年之久的“種家軍”也宣告解體。楊志此後改隸兩河宣撫副使劉韐。在劉韐麾下,楊志曾在壽陽縣界“攻擊賊馬及殺獲近上首領,赴墜崖谷,死者甚衆”,立下戰功。也就是說,在《水滸傳》中,楊志時時念叨的——“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在現實中,他是有所實現的,只不過,大宋王朝突遭數百年不一遇的“靖康奇禍”,大廈轟然倒塌,無數人、事都淹沒在大地所激濺起的砂石和塵土中去,再也看不見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