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爲何梁山晁蓋看不起的人宋江都重用了?

爲何梁山晁蓋看不起的人宋江都重用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傳》中的時遷,江湖人稱“鼓上蚤”,平時專幹偷雞摸狗的勾當。眼看要混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投靠梁山這棵大樹,不料到得梁山,卻受到了托塔天王晁蓋的一頓訓斥,差點要了他的性命。理由無非就是,怕“辱沒了梁山的名聲”。無疑,梁山好漢們也都是強盜。但即便是強盜,對於時遷這樣的蟊賊卻也是極端鄙視的,可見當時的時遷並不是所謂的有“道”之盜。當然,經宋江一再求情,時遷還是得以留在了梁山。後期,經耳濡目染,才終於走上了爲盜之“道”,併爲梁山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以窺見,這個“道”在古人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爲何梁山晁蓋看不起的人宋江都重用了?

網絡配圖

 古人做事特講究一個“道”字,不論三教九流,高低貴賤,均概莫能外。

區別在於,大道至簡,小道至繁,而“無道”則只能是至亂了。然而,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階層,對“道”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諸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盜亦有道”等等,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即便時至今日,也都是耳熟能詳的。

“道”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令人遺憾的是,歷史發展的不可預見性,這醫治道德沉淪和社會弊病的經典之作,卻未讓當時的統治者有所重視,直至老子西出函谷關,終不爲所用。

爲何梁山晁蓋看不起的人宋江都重用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反倒是後來,其思想卻滲透到了社會的角角落落,深入人心。尤其是漢初,道家思想更是成爲唯一的治國方略。儘管自漢武帝以來,道家思想快速撤出廟堂,成爲社會的非主流思想,但後來的唐宋時期,仍然有一段歷史發展和自然崇拜。

這種自然崇拜是社會各個階層的“潛意識”,並非來自“主流”和強制灌輸。就像我們常講的“盜亦有道”,本是“道”的最底標準。意思是說,即便淪爲盜賊,也要講究規矩,不失大節,保住底線。至少也要做到“兔子不吃窩邊草”,尤其是不能禍害窮苦百姓,“殺富濟貧”應該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對“盜亦有道”的深刻詮釋。因此,很多武俠小說裏無一不是充斥着這樣的描述。

爲何梁山晁蓋看不起的人宋江都重用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裏所說的“道”,其實就是道義,法則。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並不一定非要具備法律效應。可一旦違背,卻必將成爲衆矢之的,沒人敢輕易越雷池半步。故而,它帶給整個社會的影響就是,人人自我約束,並相互監督。至少,要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即便是作奸犯科之人,如果違背了這個“道”,不僅要受到法律的懲處,更爲嚴厲的是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並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