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滿族女子的髮式婚前與婚後有着什麼本質區別

滿族女子的髮式婚前與婚後有着什麼本質區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上,滿族男子梳辮髮,人盡皆知。這種髮式直到辛亥革命時期,才被革掉。至於滿族女子的髮式,變化就比較多。幼年時期,因習騎射,髮式與男孩相同,剃去四周發,只留顱後發,編結爲辯,盤於腦後。待至成年待嫁時期,方纔蓄髮,多是縮成抓髻、或梳成單辮。莊綽《雞筋篇》上有一段記載,“燕地(金)其良家世族女子,皆髡(剃髮),許嫁方留髮”。滿人入關後,也仍保持此俗。

已婚女子的髮式,多是官髻。髻的樣式和名稱很多,諸如大盤頭,大蓬頭,架子頭,老樣子等,但唯有兩把頭的樣式,纔是滿族婦女的典型髮式。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絡,在頭頂上梳成一個橫長式的髮髻,再將後面的餘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扁髻,壓在後脖領兒上。這樣,髮髻便無形中限制了脖頸的隨便扭動,使人走起路格外莊重。當時,梳這種髮髻者多爲滿族的上層婦女。一般勞動婦女,只把頭髮綰至頂心盤髻,這種盤法流傳至今,在東北農村中仍可看到。

滿族女子的髮式婚前與婚後有着什麼本質區別

在髮髻上帶些花朵,是滿族婦女的愛好。進關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在頭飾上就更加講究和複雜了,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針,排杆以及壓鬢針等等,但其中還有一種叫大扁方的,卻是滿族婦女頭飾中絕不可少的。所謂大扁方,是一根約七、八分寬,一尺來長的大橫簪,貫於髮髻之中。

清人小說《兒女英雄傳》裏,第三十回寫十三妹初見安太太一段,對安太太的頭飾就作了一番仔細的描述,可資作爲佐證,“頭上流着短短的兩把頭兒,扎着大壯的猩紅頭把兒,撇着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的玉暨棒兒,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

滿族女子的髮式婚前與婚後有着什麼本質區別 第2張

倒掖在頭把兒後邊,左邊翠花上,關着一路三根大寶針釘兒,還帶着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顆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的小桃,右邊一排三支刮待刷臘的矗技兒蘭枝花兒”。這可算是清代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婦女的典型頭飾。另外,在滿族上層婦女的髮髻上,往往還戴有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索緞或青直經紗或青絨作成,俗稱旗頭。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以此作爲禮冠,戴在頭上,頗有漢族風冠霞披之意。滿族婦女注意耳飾,講究一耳帶三鉗,就是說滿族婦女要在每隻耳朵上扎三個孔,帶上三隻耳環。這種習俗,是滿族婦女必須遵守的。

據記載,乾隆四十年有次選秀女時,乾隆就說過:“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已飾,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即禁止”。這種習俗,在滿族婦女中,確實延續很久,、直到民國年間,在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見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