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古文名著 > 韓愈的《圬者王承福傳》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主張?

韓愈的《圬者王承福傳》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主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愈的《圬者王承福傳》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主張?此文的主人公王承福,是長安的一名泥瓦匠人,曾有過官勳,卻認爲自己沒有能力治理百姓,放棄了俸祿回家做了個自食其力的泥瓦匠。作者採用傳記形式,借王承福之口,提出“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張。

【原文】

圬之爲技[10],賤且勞者也。有業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爲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發人爲兵[11],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勳,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鏝衣食[12]。餘三十年,舍於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餘,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註釋】

[10]圬:,粉刷牆壁。

[11]發:徵發,招募。

[12]手鏝:指當泥瓦匠。鏝,泥瓦匠抹牆的工具。

譯文

粉刷牆壁這職業,不僅卑賤,而且很辛苦。有一個以此爲業的人,但他的神態卻是自得其樂。聽他說話,簡約卻很透徹。詢問他,他說姓王,名承福,祖祖輩輩都是長安的農民。天寶之亂時,朝廷招募百姓當兵,於是,他手持弓箭在軍隊中待了十三年,還得到了官職與勳級,但他卻放棄官職、勳級回家了。後來家裏喪失了土地,他就拿起泥刀來謀取生活。此後三十多年,他租住街市上主人的房屋,並交付主人一定的房錢和伙食費。後來,他又根據當時房錢與伙食費的漲落,來增減自己粉刷牆壁的工錢。如果有餘錢,他就施捨給流落在道路上那些病殘飢餓的人。

【原文】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與帛,必蠶績而後成者也[13]。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後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爲,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14]。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15]。雖勞無愧,吾心安焉。伕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於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爲而無愧者取焉。

【註釋】

[13]績:這裏指紡織。

[14]相生:互相依賴,共同生存。

[15]直:同“值”,此指工錢。

韓愈的《圬者王承福傳》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主張?

【譯文】

他又說:“糧食,是經過種植後才生長出來的。至於布和絲織品,必須經過養蠶、紡織後才能製成。其他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都是需要人力才能製成。這些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但是人們不可能每一樣都親自制成,應該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去做他能做的工作,以此相互協作、相互供養。因此,君王的責任是治理好國家使百姓得以生存,而各級官吏是輔佐君王來推行教化的人。責任有大有小,要根據各人的能力去承擔,就像各種器皿的用途不一樣。如果只知道吃而懶怠做事,必遭天降的禍殃。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丟下泥刀去玩樂。粉刷牆壁是比較容易學會的,只要憑力氣就可以做到。如果確實有功效,還可以取得工錢。雖然很辛苦,但卻心安理得。力氣,是很容易使出來的;但心智,卻難以勉強擁有。因此,勞力者被人使用,腦力者使用別人,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我只是選擇容易做到而又心安理得的活來獲取報酬罷了!

【原文】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爲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爲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16]?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爲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17]、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

【註釋】

[16]稱:適合。

[17]豐悴:指家境的興盛、衰落。

【譯文】

“唉!我拿着泥刀在富貴人家進進出出有好多年了。有的去過一次,再次去的時候已經變成廢墟了。有的去過兩次、三次的,再經過的時候也變爲廢墟了。問左右的鄰居,有的說:‘唉!那房主已受到刑罰被處死了。’有的說:‘房主已經死了,他們的子孫不能保全家業啊。’也有的說:‘房主死後財產歸公了。’由此看來,這不就是隻知道吃而懶怠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禍殃嗎?這不就是勉強自己去做智力達不到的事,選擇與自己才能不相適應的事而強行去做的結果嗎?這不就是做了很多虧心事,明明知道不對卻硬要去做的結果嗎?也許是富貴貧賤都有定數,來來去去,不能經常保有吧?

【原文】

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於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聖者不可爲也。

【譯文】

我心裏對他們非常同情,所以選擇自己能力能夠達到的事情去做。喜愛富貴而厭惡貧賤,我怎麼會與別人不同呢?”他還說:“功勞大的人,享受的東西就多,妻子兒女都要靠我來養活,我能力薄弱,功勞又少,沒有妻子兒女也是可以的。況且,我只是一個做體力活的人,如果我成家而又沒有能力養活妻子兒女,那麼我的心也要受勞累了。一個人要肩負兩種責任,即使是聖人也是做不到的啊!”

【原文】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爲也過多,其爲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爲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畜其妻子[18],其肯勞其心以爲人乎哉?雖然,其賢於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慾、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餘者[19],故餘爲之傳,而自鑑焉。

【註釋】

[18]畜:養育,養活。

[19]警:警惕、警戒。

【譯文】

韓愈的《圬者王承福傳》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主張? 第2張

我起先聽到他的話感到迷惑不解,後來又想想他說的話,覺得他真是位賢人,大概就是那種獨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也要指責他,他爲自己考慮得太多,爲別人考慮得太少,難道他奉行的是楊朱之道嗎?所謂楊朱之道,就是不肯拔掉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去有利於天下。這個人認爲,有家太勞心,不肯費一點心去養活自己的妻子兒女,難道他還會因爲別人而勞心嗎?但是即使這樣,他的賢德也許比那些患得患失的人,比那些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貪婪不止,沒有王法,以致丟掉性命的人好多了。此外,他的話有些是可以警戒我的,所以我替他寫了這篇傳記,用來檢查自己。

【評析】

本文作於安史之亂後。此時國內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作者借王承福之自述,真實再現了當時的社會景象。

王承福介紹了自己及家庭的基本情況,在作者筆下他是一個悠然自得、知足常樂之人。他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卻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進而強調了人生在世,應該自食其力,問心無愧地生活,不能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能貪圖非分的享受。

作者名爲傳記,實則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通過他人之口,表現作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態度。

文章論說有理有據,夾敘夾議,錯落有致。最後以自鑑作結尾,實際是規勸世人,形式上頗有趣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