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字達夫,是著名盛唐邊塞詩人,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高適所作的《燕歌行》吧。

唐代詩人動輒以王侯自比的人不在少數,比如風流謫仙李白就是代表,但是真正做到拜將封侯的詩人只有一個,他,正是高適。高適布衣出道,46歲“高齡”方纔中舉,此後一路人生開掛,63歲因軍功封渤海縣侯。次年,64歲高適病卒,結束了光輝的人生。

高適爲盛唐著名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豪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繁榮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寓居,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徵。

高適先後多次出塞,到過西北和西南,可謂足跡遍佈祖國大地。他“以詩人爲戎帥”曾率軍在前線作戰,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見證了開元、天寶全盛,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殘敗。正因爲這般經歷,賦予了他“永願拯芻蕘”的崇高社會責任感、“萬里不惜死”的愛國激情、“他日雲霄萬里雲”的豪情壯志和“撫劍悲歌對秋草”的憂患意識,這些都反映在他的詩歌中,使得他成爲“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高適的邊塞詩,大都並不留意於對塞上奇偉瑰麗風光的描繪與讚賞,也不只限於對將士公忠體國、英雄無畏精神的歌唱,而常常是以一個政治家或軍事家的眼光來觀察塞上的事事物物。時而是對安邊之術的思考,如“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塞上》);時而是對主帥非人處置失當因致邊事可慮的責難與憂心,如“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自薊北歸》);時而是對邊事的希望與理想,如“庶物隨交泰,蒼生解倒懸,四郊增氣象,萬里絕風煙”(《信安王幕府詩》),“邊庭絕刁斗,戰地成漁樵”(《睢陽酬別暢大判官》)。總之,顯示出了異於岑參的審美體驗與評價。這種傾向也貫注於《燕歌行》中,而其藝術表現又頗具特色。

《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第2張

據《中國文學史》記載,高適這首詩作於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唐朝宗室、名將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守珪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假託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燕歌行》。

這首詩開頭“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四句,寫唐軍將士慷慨辭闕奔赴東北邊防的情況:戰塵起於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爲後文輕敵伏筆。

接下來“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四句寫唐軍赴邊途中的情況:旌旗如雲,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爲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抵達前線後,只見羽書飛馳,軍情緊急,獵火照夜,敵陣森嚴。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第3張

接下來“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四句寫沙場的苦戰和軍中的苦樂不均:山河荒涼,敵方有所憑恃來侵,威逼而來,勢如暴風雨。前方戰士傷亡慘重,而將軍營帳中仍然在歌舞。

接下來“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四句寫邊塞戰爭進行到深秋時,困守落日孤城的唐軍,能戰鬥的士兵越來越少,將帥們身受皇恩,享受優越的待遇,卻總是疏忽輕敵,儘管戰士們在關山竭力作戰,仍不能解除孤城之圍。

接下來“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四句寫戰士長期辛苦守衛邊防,他們的妻子在丈夫離家後就眼淚不斷,長安城南的少婦哭得柔腸寸斷,東北邊防的戰士只能回首悵望家鄉。

接下來“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寫軍中生活的緊張和苦寒。邊地極目,一片荒涼,“那可度”就地域言是遼闊,承上文言則是曰歸無期;“無所有”是指沒有莊稼,沒有牛羊,也就是沒有和平。戰爭僵持,兩軍對壘,隨時都可能發生戰鬥。早午晚三時,前線都是戰雲密佈,殺氣不消;深夜刁斗傳出的寒聲,則暗示着戰士連睡覺也繃緊神經,睜着一隻眼睛。此即《木蘭詩》所謂“朔氣傳金鐸,寒光照鐵衣”,李白所謂“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岑參所謂“將軍金甲夜不脫”、“風頭如刀面如割”,陳毅所謂“風擊懸冰碎萬瓶,野營人對雪光橫;遙聞敵壘吹寒角,持槍倚枕到天明。”

《燕歌行》高適在經歷過兩次戰爭後,感慨而作 第4張

接下來“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四句寫戰士互相觀看滴着敵人鮮血的兵器,他們捨生忘死戰鬥,不惜爲國捐軀,哪個又想到個人的功勳呢? 戰場生活太苦了,至今人人還在懷念愛護士卒的李將軍。

《燕歌行》是盛唐邊塞詩的力作之一。全詩展示的思想內容而生活內容,無論就深度還是廣度而言,在邊塞詩中均首屈一指。它不是一般地歌頌勝利,顯耀軍威;不是單純地讚揚英雄的勇敢和犧牲精神;不是一概地譴責戰爭,描述戰爭造成的災難;也不是抒發鄉愁和相思的幽怨。

這首詩多方面地展現邊塞戰爭的現實情景,戰爭的緊急和失利,戰士的艱苦奮戰和將帥的逸樂與無能,前方戰士和後方家人的相互思念,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邊塞戰爭中的各種矛盾:形勢危急而戰爭失利,戰士艱苦而將帥歌舞,戰士犧牲過半而將帥指揮無能,戰士英勇犧牲而家人思念。唐文學家、詩選家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確實可以作爲代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