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曹操的《善哉行 其一》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曹操的《善哉行 其一》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的《善哉行 其一》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此詩表明以德服人的政治態度,提出以古人風範律己的思想,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作品全文

古公亶甫,積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於豳。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斷髮文身。伯夷叔齊,古之遺賢。讓國不用,餓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聖賢。齊桓之霸,賴得仲父。

後任豎刁,蟲流出戶。晏子平仲,積德兼仁。與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王國爲君。隨制飲酒,揚波使官。

註釋

曹操的《善哉行 其一》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古公亶甫:亦作“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爲太王。亶,忠厚、誠信、實在的意思。積德:積累仁政或善行。垂仁:施仁愛。垂降仁愛。思弘:思想弘揚。一道:道家天一爲尊的思想。專一天道也。唯我爲一爲大。哲王:賢明聖哲的君主。豳:豳州。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旬邑縣西南。同“邠”。今陝西郴縣。

太伯仲雍:《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然登位,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荊蠻,自稱句吳。荊蠻人欽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隨並且歸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擁立爲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爲吳仲雍。後成爲禮讓天下的典範典故。王德:王者之德行。行施:猶施行。行使佈施。斷髮:截短頭髮;剪斷頭髮。人之髮膚授於父母。短髮意爲不孝。文身:紋身。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意喻野蠻。

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爲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遺賢:遺留下來的賢人。讓國:禮讓國家。禮讓王位。不用:不採用。不聽從;不採納。餓殂:餓死。首山:首陽山。陝西省周至縣首陽山。

智哉:智慧啊。山甫:即仲山甫。周宣王時的賢臣。後因用以代稱賢臣。相彼:任宰相輔助那。宣王:周宣王。杜伯:爲杜地(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的領主。周宣王大夫,無辜被殺,死後魂射王於鄗。累:累及。拖累於。聖賢:聖賢的大王。指周宣王。

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賴得:依賴着。仲父:春秋時齊桓公尊管仲爲仲父。楊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後因用以稱管仲。豎刁:春秋時齊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諛事桓公,頗受寵信。桓公卒,諸公子爭立,寺人貂等恃寵爭權,殺羣吏,立公子無虧,齊國因此發生內亂。後世用“豎刁”或“豎刀”蔑稱寺人貂。亦以泛指閹宦奸臣。蟲流: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桓公死,諸子爭立,陳屍三月不收,屍蟲流出戶外。後因以“蟲流”爲死不得葬的典實。

晏子平仲:名嬰,字仲,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兼仁:兼有仁義。與世:舉世。隨着人世。與世沉浮,隨波逐流。沈德:亦作“沉德”。謂喪失道德。未必:不一定。思命:思慮自己的性命。當崔杼殺死齊莊公時晏子臨危不懼怒斥於他。不怕死也。

曹操的《善哉行 其一》原文是什麼?怎麼理解? 第2張

仲尼之世:孔子的時代。春秋時期也。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魯國人。王國:稱王於國家。有說‘主國’。主持國政,爲君:爲了國君。隨制:隨着制度。按照制度。隨便制度。揚波:掀起波浪。比喻內心激盪。有說‘揚彼’。使官:使用官員。使臣。“揚波使官”與“隨制飲酒”意思差不多。在官職、體制之內施用權力,催動內心揚起波瀾以完成此官職之責。概乎此意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