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歷史上對於姚鼐的評價: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

歷史上對於姚鼐的評價: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鼐,字姬傳。安徽桐城人。刑部尚書姚文然之玄孫。乾隆中期進士,充禮部主事、記名御史。出任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辭官後主講江南紫陽、鐘山書院四十餘年。從學於劉大櫆。於經史、詩文皆有成就。其文高簡深古、近似歐陽修、曾鞏。與方苞、劉大櫆爲桐城派首領。曾輯錄《今體詩選》;著有《九經說》十七卷,《老子章義》、《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二十卷,《詩集》二十卷,《三傳補註》三卷,《法帖題跋》二卷,《筆記》四卷。嘉慶二十年卒。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對於姚鼐的評價: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

史書評價

趙爾巽等:①鼐所爲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於道德,而探原於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蘊,論者以爲辭邁於方,理深於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爲桐城派。②鼐清約寡慾,接人極和藹,無貴賤皆樂與盡懽;而義所不可,則確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清史稿》)

張維屏:惜抱文集,乍閱之後不甚可喜,再三閱之,淳澹簡質中有義有法,自是古文正宗。

國史館臣等:①鼐所爲文高簡深古,尤近司馬遷、韓愈。自明以來,言古文者莫詳於鼐。鼐與方苞、劉大櫆皆籍桐城,世稱之爲桐城詩派。②鼐爲學博集漢儒之長,而折中於宋。詩從明七子入,融匯唐宋之體爲宗旨。嘗仿王士禛五七言古體詩選爲今體詩選,論者以爲精當。自罷歸後,主講江南紫陽、鐘山各書院者四十餘年,諄諄以誨迪後進焉。(《清史列傳》)

歷代評價

陳康祺:桐城派古文,望溪開之,海峯繼之,至惜抱而其傳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於劉門,世幾有“青藍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學,師法家法,殆兼有之。先生每以義理、考訂、文章並稱。設非邃於義理,安能出處光明,萬流仰鏡若斯乎?(《燕下鄉脞錄》卷四,摘錄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

王昶:姬傳豈弟慈祥,而襟期瀟曠,有山澤間儀,有松石間意。簿書刀筆,雅非所好也。詩旨清雋,晚學玉局翁,尤多見道之語,望其眉宇脩然,已知在風塵之表矣。既歸,屢主安徽敬敷。江寧鐘山、揚州安定三書院,以讀書學道教多士。地方大吏,無不愛而重之。古文淳古簡淨,紆徐往復,亦多不盡之味。(《湖海詩傳》卷二八)

姚瑩:①海峯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繼之,然後詩道大昌,蓋漢魏六朝三唐兩宋以及元明諸大家之美無不一備。河內諸賢謂古文之道在桐城,豈知詩亦然哉![29]②先生貌清而癯,如不勝衣,而神彩秀越,風儀聞遠,與人言終日不件,而不可以鄙私幹。自少及髦,未嘗廢學。雖宴處常靜坐,終日無情容,有來問,則竭意告之,喜導人善,汲引才俊,如恐不及,以是人益樂就而悅服。雖學術與先生異趣者,見之必親。

昭褳:①姬傳先生古文簡潔秀瑋,一出方、劉正軌,實爲近代所罕有。②先恭王善持衡天下士,乙亥夏,朱子穎南遊,攜姚姬傳詩至邸,先恭王曰:“此文房、冬郎之筆,異日詩壇宿秀也。”……先生成進士,改官刑部郎中,持法嚴正,劉文正公甚倚任之。會文正公薨,先生乃移疾歸裏,掌文教者四十餘年。古文遒勁簡鏈類歸震川,而雅澹過之……論者以其品望爲桐城第一流雲。(《嘯亭續錄》)

康紹鏞:先生博通墳籍,學達古今,尤善文章。然銘之必求其人,言之必附於道,生平未嘗苟作也。(《康刻後序》)

歷史上對於姚鼐的評價: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 第2張

陳用光:①自康熙年間方侍郎以經學古文名天下,同邑劉海峯繼之。天下言古文者,鹹稱桐城矣。先生世父畫塢編修與海峯故友,善也。先生涵糅見聞,益以自得,刊落枝葉,獨見本根。其論學以程朱爲宗,其爲文與司馬韓歐諸君子有相遇以天者。自其官京師時,有所作必歸於扶樹道教,講明正學。②先生論學兼治漢宋而一以程朱爲宗,其誨示學者,懇切周至,不憚繁舉。(《姚先生行狀》,《太乙舟文集》卷三)

吳啓昌:夫先生氣節道德,海內所知,茲不具論。其文格則授之劉學博,而學博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學識深遠,所獨得者,方、劉不能逮也。蚤休官,耄耋嗜學不倦,是以所纂文辭,上自秦漢,下至於今,搜之也博,擇之也精,考之也明,論之也確。使夫讀者,若入山以採金玉,而石礫有必分;若入海以探珠璣,而泥沙靡不辨。纂文辭者,至是而止矣。(《古文辭類纂》序)

曾國藩:①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爲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爲,而受法於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範。三子既通儒碩望,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爲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②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土,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覈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姚先生獨排衆議,以爲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必義理爲質,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一編之內,惟此尤兢兢。當時孤立無助,傳之五六十年。近世學子,稍稍誦其文,承用其說。道之廢興,亦各有時,其命也歟哉!(《歐陽生文集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