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文化名家 >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漁,可能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是較爲陌生的,但是對於喜歡古代戲曲的人而言,李漁應該是他們所熟知的人物,他在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絕對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漁,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爲漁,字笠鴻,號笠翁,金華蘭溪人。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以及美學家。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李漁出生於一個市井之家,他的父親與伯父都是中草藥商人。李漁自幼聰明伶俐,過目不忘,賦詩作文更是隨手拈來。母親將希望都寄託在了他身上,爲了讓他能安心讀書,便效仿“孟母三遷”,最終安排在李堡鎮上的一座“老鸛樓”內學習。

李漁十九歲時,家中的頂樑柱父親不幸病逝,全家都陷入了困頓中。爲了改變這種的境況,李漁更加發憤圖強,渴望考取功名。在童子試中,李漁不負衆望成爲五經童子。然而志在必得的李漁卻在鄉試中名落孫山,原本穩操勝券的他大受打擊。好不容易重整旗鼓,想在明朝舉行的最後一次鄉試中再次挑戰,不料社會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清軍攻入江南,考取功名成爲了黃粱一夢。

在不斷的打擊之下,李漁放棄入仕,決定學唐代詩人王維,在自己構築的樂園——伊山別業(伊園)隱居終生,老死於此。在伊園歸隱期間,他爲村上的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李漁在村口的大道旁建造了一座涼亭,取名爲“且停亭”,後來被列入了“中國十大過路涼亭”之一。他提倡修建的水利——石坪壩,在當時改善了村田的水利,至今仍發揮着作用,後人也譽之爲“李漁壩”。後因爲介入一場詞訟之中,他便賣去了伊園,舉家遷移至杭州,想在杭州發展自己的事業。這一年,李漁四十歲。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2張

初到杭州時,李漁的處境並不好,舉日維艱。他不斷行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戲館書鋪,通過不斷的探索與觀察,發現在杭州不管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還是市井小民、販夫走卒,都對戲劇、戲文有着濃厚的興趣。編寫戲文、小說在當時是被傳統文人、學者視爲“賤業”的行當,但是對於李漁來說卻是他的謀生之路。

創作對於李漁而言並不是難事,他居住在杭州期間,連續不斷有作品問世,他隨之成爲了家喻戶曉的文壇新人。李漁的作品,素材都來源於市井,通俗易懂且貼近百姓生活,符合大衆審美,相當暢銷,甚至一度脫銷。他的作品以驚人的速度向各地流傳,很多不發商販爲了牟利印發盜版書籍,不僅侵犯了他的著作權也影響了他的聲譽以及經濟收入。爲了版權,李漁到處奔波保護自己的權益,後來還舉家搬離杭州遷往金陵。

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3張

李漁在金陵購買了一處小院,取名芥子園。在金陵居住期間,善於交際的李漁廣交好友,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士大夫,下至三教九流和手工藝人,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文友與戲友,這些人都爲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且生動的文學素材。李漁在結識權貴官吏以尋得庇佑的同時,也遊覽了很多奇山秀水,他每到一處都會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詳細的調查,收集大量創作素材。

晚年時期的李漁因爲思鄉心切,便回到了故里蘭溪。後來爲了便於兒子回原籍科考,又遷徙去了杭州,此時的李漁六十七歲。在當地官員、好友的資助下,李漁修建了“層園”,並在此安享晚年。七十歲時,李漁病逝。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