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銅雀臺的文學價值:形成了建安文學獨特的樣式

銅雀臺的文學價值:形成了建安文學獨特的樣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有着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羣衆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爲建安文學。曹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文風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家被稱爲"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

他在爲諸子設置的官署中專門有"五官中郎將文學"一職,於是曹丕、曹植大都以這一名義將建安七子等衆多文人網絡門下,形成集團。雖然這不是專爲文學創作而成立的組織,但卻是文學家的核心,爲組織文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活動方式主要有遊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作,始自銅雀臺新成時"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爲賦",後成爲習慣;同一題目大家同時作,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文學家之間贈答、品評之作,如大量的贈詩及曹丕的《與吳質書》、《典論》、《與楊德祖書》等中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集等。

銅雀臺的文學價值:形成了建安文學獨特的樣式

這種組織起來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併爲後世的文學活動提供了範例。由於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作風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創作上瀰漫的華而不實之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曹植的《登臺賦》、《步出夏門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這個"鄴下文人集團"隨着曹操的去世、曹植的被逐以及一場莫名其妙流行於鄴城的瘟疫而風流雲散,死者大部分葬於鄴城銅雀臺西20裏的曹操墓周圍。

400年後唐代詩人溫庭筠拜謁陳琳墓時寫了一首極有感情的詩作"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共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如今的銅雀臺,在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風臺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問候着過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則是一批依託銅雀臺名氣新建的旅遊設施煥發着勃勃生機,真正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