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閻錫山是怎麼死的?閻錫山最後是什麼下場

閻錫山是怎麼死的?閻錫山最後是什麼下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同盟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1960年1月,《三百年的中國》一書終於完稿。閻錫山又雄心勃勃,開始研究《二十五史》及《十三經》。

這一年的5月2日,閻錫山忽然腹瀉,第二天起牀便發現腿部浮腫。經過醫生治療,身體很快康復。可是到了5月10日,閻早上起牀後又感到不適,遂請醫生來家治療。第二天半夜,開始氣喘。醫生診斷爲感冒轉氣管炎,建議入院治療。這時,臺大醫院內科主任蔡錫琴趕到,診斷爲急性肺炎合併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病情已十分嚴重。

閻錫山是怎麼死的?閻錫山最後是什麼下場

5月23日上午,閻錫山被送進醫院搶救。到下午1時30分,閻病情加重,大口喘氣,不久心臟便停止跳動。雖經醫生大力搶救,但最終回天乏術,宣告不治身亡。時年78歲。

閻錫山死前,曾囑其家屬七點:

1.一切宜簡,不宜奢;

2.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3.靈前供無花之花木;

4.死後早日出殯,不要久停;

5.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

6.墓碑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

7.7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家屬將他的日記打開,找到了第100段和第128段,只見上面分別寫着:

“義以爲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爲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閻錫山死後,臺灣當局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禮由何應欽主持,蔣介石親臨致祭,並送一塊匾額,上寫“愴懷耆勳”。

閻錫山的墓地就選在他生前居住的菁山草廬之後。這裏茂林修竹,遠山如屏,淡水、基隆兩條河流左右縈繞,山下的臺北市歷歷在目。

閻生前,曾自作輓聯數幅,囑其家屬在他死後,貼在他的墓地。其中有一副輓聯上寫道:“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

閻錫山一生積極反共,據說在死前,還痛惜自己不能追隨蔣介石“回大陸去,而深感遺憾”。他一生從政從軍,得意的時候少,不得意的時候多。這副輓聯,就是他臨死前的心境表露和無可奈何的哀嘆。

--摘自《國民黨去臺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