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鮮爲人知的清朝國旗和國歌:清朝國旗什麼樣?

鮮爲人知的清朝國旗和國歌:清朝國旗什麼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旗和國歌在今天可謂是一個主權國家必不可少的象徵。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國旗是五星紅旗,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當然,這些都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制定和發佈的,再往前延伸,懂點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在民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武漢革命政府以十八星旗作爲自己的旗幟,隨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又制定了五色旗作(象徵“五族共和”)爲民國國旗,在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當上民國總統、民國政府北遷北京後後,這一旗幟又爲北洋政府所繼承。當北洋政府奔潰,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成爲中國的中央政府以後,又頒佈了一面新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爲國旗。然而,這些熟爲人知的國旗都是在民國成立以後的事,當我們將視角繼續往前延伸到清朝,中國的國旗又是什麼樣的呢?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就不甚了了了,甚至很多人會認爲清朝根本就沒有國旗,因爲教科書上沒有介紹,社會媒體也很少提及。那麼,清朝到底有沒有制定過國旗呢?

鮮爲人知的清朝國旗和國歌:清朝國旗什麼樣?

筆者在過去閱讀中國近代史教科書的時候,曾注意到書上面有這麼一個細節,那就是1917年張勳進入北京扶持清朝廢帝宣統復辟,導致整個北京大街的景象曾一度恢復到了清朝時的舊模樣,其中一樣,就是居民們降下代表民國的五色旗,代之以“龍旗”(因爲清朝滅亡好幾年了,龍旗不好找,好多人都是臨時用紙在布上面糊的),那麼,這“龍旗”是個什麼玩意兒?它既然可以用於替代民國國旗,那麼它是清朝的國旗嗎?書上面沒有任何交代。帶着這一疑問,筆者後來又查閱了一番資料,這才終於恍然大悟,這面“龍旗”確實就是清朝的國旗。那麼,這面國旗又是個什麼來頭呢?

我們不妨先說說國旗誕生的歷史。國旗在人類歷史上其實是一個十分新奇的玩意兒,它並非自古就有,實際上一直到近代纔在歐洲出現。據說,世界上第一面國旗是丹麥國旗,據丹麥史詩記載,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也稱“勝利王”)率軍對愛沙尼亞異教徒征戰。6月15日隆達尼斯戰鬥中,丹軍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並伴隨着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軍奮勇作戰,轉敗爲勝。此後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爲丹麥王國的國旗。但是在當時國旗並沒有很快被應用開來,原因是當時歐洲各國封建王權勢力還很強大,並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隨着歐洲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展開,國家的民族意識和主權意識高漲,大量國旗這才應運而生。然後,隨着歐洲殖民者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展開侵略和擴張,國旗的理念也就隨之被傳播到世界各地,20世紀以來,隨着亞非拉國家獨立的高潮,大批國旗隨着新獨立的國家誕生。到目前爲止,世界各國(包括未被普遍承認地區)的國旗數量已達到199面。

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中國國旗的誕生也是在歐洲殖民者入侵的影響下逐漸誕生的。古代中國雖有多種多樣的旗幟,但主要用於帝國內部各種儀式,用來標識公侯將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團屬性等,卻一直沒有國旗的理念,更談不上去制定一面國旗作爲整個國家的象徵。旗幟在中國古代還被廣泛應用於戰爭之中。中國是世界上出現軍旗最早的國家之一,原始社會後期起即以旗幟作爲聚集族人的標誌,進軍打仗時打的一種旗,上面畫鳥隼圖形,有着濃厚的圖騰崇拜色彩。古代軍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長短和裝飾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時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軍旗均在旗幅上標有朝代簡稱的字樣。如繡有“唐”字,便是代表唐朝軍隊。另外,統帥和將領常在旗幅上繡自己的姓,以與別的軍隊區別。像關羽之軍打“關”字旗,岳家軍打“嶽”字旗。也有以稱號爲旗的,如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打“闖”字旗。這一點,我們在觀看中國古代歷史的電視劇時就不難發現。隨着社會發展和指揮軍隊的需要,旗幟樣式不斷改進,種類不斷增多。明朝軍事家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設有主將用的三軍司命旗,識別將領身份的認旗等。因爲旗幟在軍事中的廣泛應用和重要作用,“旗”這個名稱更是進一步演化成了一種軍事單位的名稱。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滿清八旗軍就是根據旗幟圖案而命名的,即畫龍和不畫龍的黃、紅、白、藍四色共八種旗幟。

1890年開始正式使用的大清國旗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隨着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奉行閉關自守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起來。但在剛開始,清朝統治者仍然頑固地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爲歐洲來的這些國家都是些不足掛齒的“蠻夷小國”,不需要與他們平等的外交活動,自然也不必和他們一樣張掛國旗。後來隨着形勢的發展,清政府才逐漸認識到制定一面國旗以作爲國家象徵的重要性。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進一步侵入中國,開始在中國水域部署海軍。中外水師如果同處一塊水域,免不了生出許多衝突。由於沒有統一的官船旗號,大清水師在與西方海軍的交涉中吃了許多啞巴虧。1862年,湖北長江水域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事件,英國人硬說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恭親王奕痛定思痛,開始考慮在海軍中制定一面統一的旗幟來區分中外船隊,於是找兩江總督曾國藩商量相關事宜,曾國藩表示贊同。奕提供給曾國藩參考的方案是“黃色龍旗”,而曾國藩考慮到“黃色龍旗”與八旗中“正黃旗”的形態接近,爲避僭越之嫌,提出將“黃色龍旗”削去一角,成爲一面形制特異的三角尖旗。1862年(同治元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旗幟方案:所有水師船艦均懸掛三角形黃色龍旗,以龍旗作爲中國官船旗號,就這樣,龍旗在外交層面上具有了王朝或者說國家的象徵意義。

雖然設計龍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師官船的標誌,但由於清政府沒有其他可以用作國家象徵的旗幟,這面龍旗事實上已經被外國人視作大清國國旗。據何如璋1877年《使東述略》記載,大清使團船近內口時,要停下來施炮二十一聲,桅杆升日本國旗,日本戍兵也在對面升龍旗,“炮如其數,互相爲敬”。至遲到光緒初年,龍旗的使用範圍已經從船上擴大到陸上。187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北向建木質大牌樓一座,上書“大清國”三字,兩旁有東西轅門,“上插黃地青龍旗,與官衙一式,極形嚴肅”。1881年(光緒七年)9月,清政府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將黃龍旗改爲長方型。

由此可見,最早在外事場合使用的龍旗,是一些外國機構或個人自作主張替中國使團設計、製作,並應用於外交儀式上的。龍旗作爲涉外事務中的國家象徵,大約在同治年間逐漸被中國官員所接受,但在對內明確爲一種民族國家的象徵,則是更加晚近的觀念。1888年,在李鴻章等人主持下,纔在《北洋海軍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國旗”這個新概念“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依然決定使用黃龍旗(黃底藍龍搶赤珠)爲大清國國旗,含義是:龍是至尊無上的神聖之物,象徵皇帝,按照五行之說,中央屬土,土爲黃色,亦爲滿清之色。1889年3月,兩廣總督張之洞要求善後局按照新規定繪製國旗:兵船國旗改爲長方形,黃色,中嵌青色飛龍。5月,出使美國大臣張蔭桓奏請按《北洋海軍章程》,以長方形龍旗爲國旗,斜幅龍旗爲商旗。是年,新樣式的國旗正式啓用。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面國旗。如此算來,從1862年到1889年,中國近代第一面國旗從雛形到定型歷時將近三十年。

說完國旗,接下來說說國歌。國歌與國旗一樣,都是歐洲近代的產物。荷蘭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國歌的國家。1569年,荷蘭人民爲抵抗西班牙統治者的統治與壓迫,高唱《威廉·凡·那叟》(奧蘭治的威廉)衝向敵人,並戰勝了西班牙統治者。荷蘭人民對這首代表着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熱愛。後來,這首歌曲成了荷蘭的國歌。從此以後,許多國家也爭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國家的國歌。

與制定國旗的過程類似,清朝國歌的制定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878年(光緒四年),曾紀澤出使英、法,兩年後又兼任駐俄公使,譜寫了名叫《普天樂》的歌曲,並作爲“國樂”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過在海外已被當作國歌來演奏。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時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爲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羅斯作禮節性訪問。歡迎儀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國的國歌,李鴻章頓時傻了眼:從來就不知道“國歌”爲何物。慌亂之下,李鴻章只好臨時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爲國歌臨時使用。這個“國歌”的歌詞寫得還算大方:“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此曲後來改稱《李中堂樂》。

1906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山嶽縱橫獨立幟, 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在需要唱國歌的時候,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來當國歌使用。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諭令內閣正式制定國歌:典禮院會同禮部各衙門創作、呈覽的“國樂”。這首“國樂”名爲《鞏金甌》,歌詞是這樣的:“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儘管這首歌的歌詞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但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卻十分美滿,無非是上天保佑我大清延綿萬世什麼的:“承蒙上天庇佑,當保牢疆土。老百姓們都歡欣鼓舞,慶幸生於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暢。大清帝國有上蒼保佑,會像蒼天一樣不會塌下,像大海一樣不會枯乾。”說來可笑的是,與這首歌所表達的寓意恰恰相反,僅僅6天之後(即10月10日),武昌起義就爆發了,清政府隨即土崩瓦解,迅速走向了滅亡。因此,這首國歌並沒有傳唱開來,很快被人們給遺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