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黃龍旗是如何成爲清朝的國旗,並被廣泛應用的?

黃龍旗是如何成爲清朝的國旗,並被廣泛應用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本無國旗,後來“黃龍旗”是怎樣被清廷廣泛使用的?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清代本來並無國旗,其國旗的創立,從根源來看與列強的侵入密切相關,而從表象來看,則是由於近代的新式海軍的建立。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近代出現了甚多旗幟爭奪正統旗幟的情形,這裏很多旗幟,其實都暗藏禍心。

還請您聽我細細說來。

一、李泰國船旗

1862年年底,大清爲了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籌建了一支新式的海軍艦隊,交由阿斯本統率,這位阿斯本先生,光聽名字就不太像大清人。實際上他也確實並非大清人,但由於當時的大清滿朝文武找不出一個懂新式艦隊的,所以只能臨時找一位外國將軍來個趕鴨子上架。

在組建艦隊的過程中,當時負責此事的李泰國考慮到艦隊需要懸掛國旗以表明國籍,以便其他艦隊辨明身份。於是向大清官方建議制定官旗,並自行設計了一份“綠地中交兩條黃帶”樣式的國旗。

這位李泰國,雖然名字中規中矩,但其實是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在童年因父親職位變動而來到中國定居,因此漸漸成爲了一名“中國通“。

但對於大清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在鴉片戰爭時期,此人就爲不明情勢的英軍出謀劃策,尤其對於攻打京師的作戰方案的制定,稱得上是出力甚多。

在隨後的中英談判中,這人更是“言語狂悖,狡驕異常”,給當時的欽差大臣桂良氣的不輕,隨後提出“公文往來應使用英文”“應准許基督教傳教”“應開放揚子江”等多項喪權辱國的議案。

總之這人雖然漢語說得比一些清朝人還溜,但內裏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英國人。

出於以上原因,大清並未採納他的樣式,而是宣佈要使用清朝水師所使用的三角黃龍旗。

不過,這位李先生顯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對清政府的迴應置之不理,自行向英國政府提供了自己設計的旗幟和船旗,並與阿斯本訂立《阿李條約》——阿斯本只服從由李泰國轉述的命令,而不是大清的直接命令,而李泰國則有權力拒絕執行皇帝的諭旨。

這些條件深深的刺激到了大清政府的心,於是,1863年,這隻懸掛着李泰國設計的旗幟的海軍回到大清時,艦隊被原地解散,李先生本人也宣佈被解僱,改用赫德擔任海關總署。

二、三角黃龍旗

上文提到,在李泰國所設計的旗幟被拒絕的時候,清朝政府表示要使用三角黃龍旗。

這個三角黃龍旗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旗的歷史要追溯到1662年,當時在一些各國使者會見的場所,清政府見西洋列強都有國旗懸掛,而己方卻無旗可掛,有損“天朝威儀”。於是將“三角黃龍旗”作爲官船之旗。

由於國際上的旗幟都是正方形而非三角形,於是在1881年,李鴻章批准北洋水師使用正方形的黃龍旗,全旗皆黃,內飾五爪青龍。但此時,正方形的黃龍旗仍舊是北洋水師所用的軍旗,而非一國之旗。

時間推移,來到1866年,當時的總理衙門才仿照外國的旗幟,制定了第一面國旗,這種旗仍舊爲三角形,以正黃色爲底,四邊輔以青藍,中繪青龍,左銜紅日,這正是大名鼎鼎的大清黃龍旗是也。

當然,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繪着“蛇形怪獸”的旗幟,屬實不是一種好的旗幟。

首先,在當時海上行船的慣例來看,豎立黃旗,有請求其它船隻的醫生出手相助的意味,何況在當時甚少有旗幟會採用尖頭的設計。康有爲就曾經滿是譏諷的說道“彼以龍爲大獸,黃爲病旗,不見敬重,反爲輕譏,將來在所必改者也。”

隨後,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正式批准了《北洋海軍章程》,並且規定大清海軍軍旗“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爲大清國旗,從此,大清國旗塵埃落地,在隨後的數十年裏飄揚在中國各地。

黃龍旗是如何成爲清朝的國旗,並被廣泛應用的?

上圖_ 1889年美國海軍上《海上旗幟手冊》繪製的黃龍旗樣式

其實關於大清黃龍旗的起源,還有一種有所不同的說法,據說在咸豐年間就已有三角龍旗了,所謂“至旗之有龍,實始於咸豐”。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爲,有位自美而來的使者,叫做威廉,當時廣東一帶海上多海盜,因此很多中國商人行船時會冒掛洋旗來尋求庇護。這個威廉就上書大清政府,希望大清政府快點設計自己的國徽國旗,方便大清的商人行船使用。於是,大清的官老爺們頓覺丟臉,於是交由禮部來擬定國旗。因爲中國人喜歡龍旗,所以一開始確定了紅底三角形的龍旗。

不過有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的龍旗只允許官船使用,平民商人不得冒用。

三、蒲安臣旗

蒲安臣旗算是在大清國旗塵埃落地之前的一個小插曲,這位蒲安臣同樣不是大清人,而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此時擔任中國使節出使歐美。

相比起前面那位壞的流膿的李泰國,蒲先生算得上是徹頭徹尾的國際友人,在之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六年裏,始終兢兢業業,贏得了很多清朝重臣的好感。

於是在其歸國之際,委派其爲外交大使,爲大清出使歐美。

在出使之際,這位大使突然發現大清沒有國旗有失禮節,於是乎自行設計了一面國旗懸掛。

這面國旗的樣式是“黃底,周鑲藍邊,中繪飛龍”。

可惜,這面國旗同樣沒有得到大清的承認。

但這面旗幟與大清最終定稿的黃龍旗有諸多相似,從這裏也完全可以看出大清對待蒲安臣和李泰國的不同態度。

其實國旗是在國際交往中用於國家識別的符號,是基於國家間平等的關係而展開的交往中逐漸派生而來的,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沒有國旗的概念,再說大清是“天朝上國”,也不需要和蠻夷小國們平等的相處,大清自有的旗幟,往往都是貴族們的家旗,或者八旗子弟所用的勢力識別。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清開始有了些許模糊的國旗的認知,而此時大清並不考慮去設計一面國旗的原因是,大清認爲蠻夷之所以需要這麼一面旗幟,是因爲他們來我天朝上國交易,需要讓我這個地主能夠識別他們,而我大清地大物博,不需要去蠻夷的國度交易,因此,也就不需要國旗了。在大清看來,那個只是表明你是何方蠻夷所用的蠻旗罷了。

之前所提到的中國商人冒用外國國旗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史稱“亞羅號事件。”

其實這段時間,大清政府既不想設計國旗,又不允許商人掛蠻夷之旗,這就直接導致了大清商人無旗可用,在國際上被視作“無國家”商船或者“海盜”。

清政府就是不想商人行商,這和他們所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相互違背。

黃龍旗是如何成爲清朝的國旗,並被廣泛應用的? 第2張

上圖_ 宣統年間的彩繪本《海軍旗式及章服圖說》裏的黃龍旗

黃龍旗是如何成爲清朝的國旗,並被廣泛應用的? 第3張

上圖_ 古董旗幟--黃龍旗

有趣的事情是,等到1912年,宣統退位,從1862年北洋水師算起,龍旗的歷史正好有50年。

龍旗作爲官旗的歷史結束了,但龍旗本身的歷史還沒有結束。大清滅亡,老百姓可以掛龍旗了,“滬商競制龍旗,爭奇鬥盛,各不相下”。然而某些龍旗的製作實在過於招搖,結果被當作復辟機關被警察治了個“餚亂人心之罪”。

關於大清龍旗的故事,大抵就是如此。它身上攜帶着一些歷史的屈辱揹包,只有在今天,海晏河清,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去審視哪一齣曾經的鬧劇。